关于孟婆的传说,姓氏来历、迷魂汤配方和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石头大狮的笔记 2024-01-15 08:23:01

肉体失去存在意义之后,灵魂当如何自处,又以何种形态存在?

在佛道融合、共同执掌的地府中,源源不绝的六道轮回,除了开启轮回盘、望乡台的黑白无常、牛头马面,还有一位关键的人物,负责清洗前世记忆,防止轮回之后乱说乱道,破坏阴阳平衡,在投胎的必经之路奈何桥上,会有一位老人,以茶摊为掩护,给每个行走此处的魂灵灌一碗迷魂汤,喝了之后就会把前世所有的事情忘记掉,而这位奉茶汤的老人就是传说中的孟婆,这一碗迷魂汤又叫做孟婆汤。

孟婆的民间传说

作为地府中专司掌管将生魂抹去记忆的阴使,孟婆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历。据民间传说,孟婆有这样几种说法:

天界散仙说。这种提法出自道家典籍,说孟婆是三界初分之时的一个女仙,因看到人世间苦苦纠结恩怨情仇,生时纠缠不休,死后依然不能放下,便来到地府忘川河边,以法力幻化一口大锅,一杯神汤能让死去的人把放不下的纷乱全都忘记,前世记忆一了百了,卸下包袱顺利走入轮回。

孟姜转世说。当年秦始皇修筑长城,征发民夫数十万,孟姜女寻夫一路找到长城,闻听丈夫范喜良已经死去,她对着长城大哭,哭倒长城,却看到尸骸无数,也分不清哪个是丈夫的遗骨。孟姜女心如刀割,为自己熬制了能够忘却痛苦记忆的汤。上天被她的这种精神感动,免除了孟姜女的轮回之苦,让她守在奈何桥边,专门熬制这种能够使人忘记前世记忆的汤药,帮助轮回转世的人解除痛苦。孟姜女姓孟,所以孟婆也就姓孟,这一提法据说起源于元代,至今广为流传。

西汉才女说。还有一种提法源自《玉历宝钞》,说有西汉时期的一位绝色才女,自幼饱读诗书,一生行善,拥有未卜先知的神奇能力,直到八十岁依然鹤发童颜,后来进山修行不知所踪,世人都传闻她成仙而去,皆称为“孟婆”。

船神、江神还是风神?

明代以前,孟婆是船神代称。

比如唐代学者段公路的《北户录·卷二》中,记载“孟姥”一则,有以鸡骨卜筮吉凶的办法,若是显示吉兆,就要设祭回馈神灵,“卜吉,即以肉祠船神”,口中念念有词曰“孟公孟姥,其来尚矣”,以孟公孟婆为船神祭祀。《五行书》记载,下船三拜三呼其名,可除百忌。

为什么将船神指姓为“孟”,当时的学者考证说,玄冥在五行中属水,而冥、孟发音相似,所以孟婆即冥婆,冥婆即孟婆。至于祭祀船神的传统,在南朝宋刘敬叔所著《异苑》中记载,“船神曰孟公孟姥。利渉之所虔奉,商贾之所崇仰也。荆州送迎,恒烹牛为祭。”荆州地区的地方习俗,烹煮牛肉作为祭祀船神孟婆的惯常礼品。古代视牛为极贵重的牲畜,以牛为牺牲祭品,可见对孟婆的重视程度。

实际上,在更多的古代文学典籍中,孟婆是最初风神的代称。

明代周婴《巵林·补遗》引用明代学者杨慎《杨用修外集》的说法,“舟人目打头风曰石尤,犹岭南人曰飓母,黄河人曰孟婆也”,说行船的人对迎头大风称“石尤”,就像岭南人把大风叫做飓母,北方人则称孟婆。

宋徽宗有一首《月上海棠》词,末句写道,“孟婆且与我做些方便,吹个船儿倒转”。同样把孟婆当做风神看待。

关于孟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孟婆是“江神”。

明代文渊阁学士、学者王鏊作《姑苏志》,收录陆士秀词条,其中记载,有南朝齐政权的使者叫李騊駼的,外出访贤,见到陆士秀,向他请教江南地区的“孟婆”是什么神祗,陆士秀以古籍《山海经》中的一段传说作答。

陆士秀据说是南朝陈地的一个学者,他说《山海经》中记载“帝之二女游于江”,郭璞对此作注,“以天帝女,尊之为孟婆”,因为这是天帝的两个女儿,民间尊称为孟婆。就像把地神尊称为泰山奶奶的道理一样,“犹《郊祀志》以地神为泰媪也”。

但是清代文人诗词中,依然把孟婆看做风神的居多。

清代学者虞兆湰在《天香楼偶得》记载,“孟婆,宋汴梁勾栏语,谓风也。”

由清代学者张玉书增订而成的《康熙字典》,在“飓”字条中引用《南越志》的记载,说“飓母即孟婆,春夏闲有晕如虹是也”,将孟婆等同于风神,说她平时幻化为虹,出行必定带来疾风骤雨。

江苏太仓人、清代学者王弈清作《历代词话》载,“俗谓风曰孟婆”,其中收录宋代词人蒋捷的《解佩令·春晴也好》,“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怎禁他孟婆合皂”,以“孟婆”代指春风。又说,江南七八月间多有大风,“相传以为孟婆发怒”。

又有清代顺治年间官至刑部员外郎的黄永,在《如梦令·春朝旅店风雪》中写道,“既是雪花飘泊,又是孟婆作恶”,记载风雪天投店的场景,首句写雪,次句写风,孟婆作恶即形容大风。

还有清代著名词家曹贞吉《珂雪词》载,“孟婆潦倒,滕六商量,怕梅花孤痩,又化作、轻烟薄雾”,句中滕六,按明代程登吉所撰《幼学琼林》卷一《天文篇》载,“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六”,则滕六为雪神,而孟婆代指风神无疑。

孟婆婆与孟婆汤的故事

“奈何桥上道奈何,是非不渡忘川河。三生石前无对错,望乡台边会孟婆”。

《靖江宝卷》是明清时代盛行南方一种仪轨经卷记录,作为地方宗教文化的传承,在历代不断增补修订过程中,融合了佛、道、儒思想,加入了很多属于地方元素的民间传说故事,其中有目连尊者地府寻母的故事。

其中记载,目连见到孟婆的神府,是一个大院子,周围连廊房舍不下数百,院中两侧有方台,台旁设有大灶巨锅,许多人在台旁喝茶。目连尊者抬头望去,只见大院门楣上书写“孟婆庄”三个大字,回想起旧时传闻,“阴司有座孟婆庄,绝色女子卖茶汤。来人吃得汤和水,三十五天不清爽”。回身再问鬼差,说有个刘氏妇人,已经喝了孟婆汤,此时已然起解往前去了。

这碗“孟婆汤”,又叫“忘情水”。

在充斥着因果报应理论的《玉历宝钞》中,孟婆是汉时生人,有知晓过去未来的奇能,在世八十一岁,鹤发童颜,一生未嫁,唯劝人戒杀吃素。世人尊称其“孟婆”,入山修道,不知去向。后世传说,孟婆受上天敕命为幽冥之神,在地府铸造“醧忘台”,驱使鬼吏,采集药物合成一种汤药,似酒非酒,有甘、苦、辛、酸、咸五味。

醧忘台修建在第十殿外,中有大院,四围连廊,有房舍一百零八间。东侧有一条甬道,仅有一尺四寸宽,供游魂行走。廊房中设有杯盏,盛放汤水供饮。有转世的鬼魂,都要带到醧忘台,派发饮用汤水,喝了汤水的男女游魂,就会变得浑浑噩噩如醉如痴,根据其前世的善恶因果,各投阳世房舍。

《诗经·棠棣》记载,“傧尔笾豆,饮酒之醧。兄弟既具,和乐且孺。”按照古籍记载,“醧”指代的就是古代私人酒宴,“醧”即酒美和顺之意,所以孟婆所制的汤药,也属酒类无疑。至于这忘情水、孟婆汤的药方,也是极简单,又是极难得的,是孟婆亲手熬制,材料是一碗奈何桥下水、两颗阴山忘忧草和三朵冥府忘川花。

江苏青浦人王有光所撰、成书于嘉庆年间的《吴下谚联》中,则首次出现了孟婆汤的名称,还多了三个年轻姑娘,分别是孟姜、孟庸、孟戈。书中记载,“人死去第一处是孟婆庄”,生死轮回都必须经过这里。孟婆庄里可说雍容华贵,有老妇人等候,室内“皆朱栏石砌,画栋雕梁,珠帘半卷,玉案中陈”,又有三个漂亮的姑娘孟姜、孟庸、孟戈,“皆红裙翠袖,妙常筓,金缕衣,低唤郎君,拂席令之坐”。

有小丫鬟奉上香茗,“三姝纤指捧瓯送至”,美人在前,香气袭人,难以拒绝。但喝下之后,“到底有浑泥一匙许”,茶水底部居然是一汤匙厚的淤泥。

此时再看,马上变成另一种恐怖情形,“妪及三姝皆僵立骷髅,华屋雕墙,多变成荒郊”,红粉富贵温柔乡,立时变成恶鬼地狱。而且生前的事情都再也记不起来,“一惊堕地,即是懵懂小孩矣”。

原来轮回就是这么简单。

书中特别注明,此茶即孟婆汤,一名泥浑汤,又名迷魂汤。

孟婆汤究竟为何物?

明代崇祯年间,已经明确出现有“孟婆汤”记载,见于刻本小说《醋葫芦·十六回》,说地府中鬼魂众多,一个一个拷问取供,阳王爷忙不过来,“亏杀最妙是这盏孟婆汤”又有一段俗语,说孟婆汤、孟婆汤,又非酒醴又非浆,好人吃了醺醺醉,恶人吃了乱颠狂。受刑的鬼魂正在饥渴,只这一碗汤水饮下,“也不用夹棍拶子,竟把一生事迹兜底道出”。

敢情这里的孟婆汤,并非如今令人遗忘前世的忘情水,而是迷惑人心智、使人将平生罪孽一一道出的迷魂药。最奇妙的是,这书中的孟婆,不仅熬汤灌药的职责,还要将鬼魂的供述一一录完,整理成供状,呈递阎罗王审阅。

到了清初顺治年间,对孟婆汤有了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顺治十七年版《续金瓶梅·第五回》中,写道这孟婆汤竟不是汤水的形状,“原来孟婆酒饭就是迷魂汤,吃了骨肉当面昏迷”,吃了孟婆的酒饭,前世这一点情缘纠葛,都成为来世的陌路人,就算是骨肉亲情也再记忆不起来,当面认不得。这里孟婆酒饭已经具备遗忘前世恩仇的基本功能了。

看来,这孟婆的汤药,可以幻化为任何形制,可以是茶,可能是汤,有可能还是酒饭一类。

清代乾隆晚期出现的志怪小说集《谐铎·虫书》一则,记载有一位锦屏才女叶佩纕,年方十六急病早夭,家人将其葬在后园梧桐树下,某一日有青虫啃食梧桐叶,痕迹形成了几首诗作,其中有冥中八景,其一《孟婆庄小饮》,曰“月夜魂归玉佩摇,解来炉畔执香醪;可怜寒食潇潇雨,麦饭前头带泪浇。”诗中将孟婆汤看做是“香醪”,“醪”是未经过滤、汁渣混杂的浊酒,可见孟婆汤或许就是酒的一种,饮之当然可以忘忧。

《谐铎·孟婆庄》一则,记载另一个故事,说有妓女姐妹二人,妹妹玉蕊与葛书生私订百年之约,玉蕊死后葛书生也因情自杀,后在孟婆庄上,姐姐兰蕊正好替孟婆当值,见到葛书生将饮孟婆汤,赶紧制止勿饮,“君如稍沾余沥,便当迷失本来,返生无路”,又把引到院子后面。

葛书生“见累累石瓮,排列墙隅”,展示了除“忘情汤”之外,孟婆庄居然还出产其它汤水,“益智汤,饮者有才。长命汤,饮者多寿。和气汤,饮者令人欢喜。”

前面兰蕊禁止书生喝的,是“焦心火滴泪泉煎成之混沌汤”,喝了再也没有还阳的机会。最后兰蕊带领书生到一只大瓮前,让他喝下人间最俗不可耐的“元宝汤”,还说葛书生之所以困顿致死,就是因为缺少了此物。

之后葛书生已死五日,果然又一次还阳人间,不仅如此,由于饮了“元宝汤”,生还之后居然还吐出一堆金银元宝,足够后世花用,这则故事倒颇有几分讽刺意味。

0 阅读:21

石头大狮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