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应该写作?

禾士月 2024-01-04 20:27:31

房子是由砖块组成的,文章是由文字组成的,要追究盖房子的本质应该追溯到砌砖的方式,同样,写文章的本质也要追溯到文字的组成。文字在汉语世界的表达,又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名词一般是指动作的发出或者接受的对象。动词就是行为的描述,形容词起到修饰的作用,副词既可以修饰动词也可以修饰形容词。当然,不管词性如何,文字在使用过程中,都分化出了抽象和具体的两个概念。

当然,我们从小学就学习语法知识,会觉得这不是在简单不过的常识吗?但奇怪的是,就算没有学过语法知识的人也可以正常进行语言交流。从不识字的乡下老奶奶,不也可以正常讲话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悟出人生经验讲授于人。那语法知识真的有用吗?为什么要学习语法知识呢?可能造成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正确使用这些知识的方法。

我们到底能够描述什么?我们只能描述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也就是在你的认知范围内的事物。有很多人类不知道的事情,有很多解释不了的问题,因此语言描述的局限性就在于人类本身的能力还未触及。如果有创作的需求,就需要拓展能够描述的范围,要求个人的知识素质不断提升,在创作激励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学习-创作的正向循环。

写作的表达方式,本质上看是一种传递感知的行为。感知的表达从多方面组成,名词代表感知的事物,动词代表传递感知的方式,形容词代表感知的事物的感知。一个“苹果”,名词在展示这个事物,它就是苹果,然后形容词是可口的,红色的,清甜的在表达名词的不同感知,咬一口苹果,动词传递了感知的方式。说理简单,但当我们每次读到一篇文章时,都刻意的注意到不同的词是一种什么感受呢!我们会更加深刻敏感的感受到作者想给我们的某种感知。

一篇文章中,如果抽象的名词很多,代表了作者的知识水平较高。因为抽象的概念被他使用,证明他已经掌握了这个概念,这样才能被写出来。社会上有一种传闻,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智商比普通家庭的孩子高一些是因为基因的遗传。但更可能的原因在于,知识分子家庭的耳濡目染,家庭环境的不断熏陶,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对孩子少一些限制,但多讲述一些知识会是更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当我们标出一篇文章的名词、形容词、动词,我们也会对作者的感知有更深的感受,也更加理解作者想传达什么。这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扩大个人认知的过程。在自己进行创作的时候,也可以不断审视自己的用词。写文章也就变得像绘画一样,将自己脑海中的“影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越是立体、越是传神就能帮助读者的理解透彻;越是抽象、越是专业就能帮助同一学术层次的读者取得进步。

《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有的名词组合起来,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这种感知,再现给了无数的读者。帮助别人看到他们不可能看到的风景,而文字比直观的图画更有意境,可以引起不同读者的不同理解。这幅画也有了更多的意蕴,所以文字是美的,是充满力量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动词、形容词、名词的结合,带来了感知的变化,是作者情绪的表达,是一种感情的共鸣。

每个字都认识,都会使用,但不同文字的组合方式却带来了巨大的不同与冲击。就像都是一样的砖,最基本的组成模块,但不同的工程师总会成就不同的艺术风格与品味。回到实践本身,还是应该在学习与创作的循环中不断进化。应该写作,这是应然的问题,并且就是应该这样做。只读书,只思考,就是接触不到更深层的东西,只有开始写,才开始考虑组合堆砌的方式,才会反过来影响学习的方式。

看到这里,不知道我成功传达我的感知了吗?在你的思维架构里,是否也有了关于对文字的想法呢?当然最重要的是,你也会开始写作吗?然后一起进步,共同探索一些未知的可能性吧!

0 阅读:12

禾士月

简介:长期践行,简单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