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惋惜的鲁隐公:庶子作国君众人不服,他不死齐鲁鹿死谁手未可知

欲云谈史论今 2021-01-12 21:48:04

公元前723年,鲁惠公去世。鲁惠公原配夫人是宋国之女孟子,并没有生育。孟子陪嫁过来的声子作为次妃,生下了姬息姑。后来,鲁惠公强抢儿媳仲子为妻,又生下了嫡子鲁桓公。

仲子

鲁隐公被鲁惠公安排摄政时,其实十分尴尬。他首先得面对差点成为老婆的仲子,其次又得在众人的风言风语下,抚养、扶持原本可以当自己儿子的鲁桓公。这种家丑,需要极大的心脏去承受。对鲁隐公来说,确实有些难为他了。

然而,鲁隐公摄政,毕竟是“名不正,言不顺”,鲁国的众多大臣们未必都对他真心信服。公元前722年4月,鲁国大夫费庈父不经过鲁隐公同意,私自在郎地(山东鱼台东南)筑城。10月,公子豫不听鲁隐公之命,私自出发前往邾国,与郑国、邾国会盟。还是这个月,鲁国在国都新建南门,又是鲁国大臣自作主张。

即位头一年,鲁国大臣就三次不听命令,自行其是,可见鲁隐公在鲁国根本就没有威信。

鲁隐公

鲁隐公是陪嫁女所生,是庶子。多年前,他还被郑国俘虏过,本来就没资格当鲁国“带头大哥”。卑微的出身,再加上父亲的丑闻,鲁隐公不得不尽量低调。

所以,对于大臣们的抗命之举,鲁隐公都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

鲁国“带头大哥”之位可真不好坐啊!这是鲁隐公姬息姑在执政初年心里的真实想法;这个念头,在他摄政的十一年间,也许从来都没消失过。

公元前721年春,鲁隐公与戎人在鲁国的潜(山东济宁市西南)会见。这年秋,戎人再次向鲁隐公请求结盟,鲁隐公同意了,与戎人在唐(鲁地,山东曹县东南)结盟。

10月,鲁隐公把妹妹伯姬嫁到纪国。这年冬,纪国国君派出大臣到莒国的密邑(今山东昌邑县东南),与莒国会盟。鲁国与莒国之间曾经有过仇怨,纪侯做了鲁国的妹夫,自然要为大舅子跑腿出力。所以,纪侯才专门派大臣前往莒国,去调解鲁国和莒国之间的矛盾。新晋妹夫结婚才两三个月,就能这么勤快地为鲁国四处奔波,这让娘家人鲁隐公心里十分温暖。所以五年之后,鲁隐公又把另一个妹妹叔姬送到纪国,送给纪国国君做媵。

公元前721年夏,鲁隐公派司空无骇带兵去攻打极国(今山东金乡县南)。极国为鲁国的附庸国,也是姬姓国。这次鲁国进攻之后,史书中不再出现极国——这意味着极国从此被鲁国彻底吞并了。

鲁隐公执政的头两年,鲁国分别与宋国、邾国、纪国、戎人结盟,吞并了极国,后来又通过纪国与莒国和解。初看起来,鲁隐公这些对外举措相互之间豪无关联。但是透过地图,就可发觉这其中却暗藏着鲁隐公在国际环境上的重大战略规划:稳固鲁国的后防纵深,在战略上与齐国形成全面对抗之态势。

《国语·郑语》中说:“齐庄、僖于是乎小伯”,这是说齐国在齐庄公时就已经号称小霸了。齐国号称小霸,对于鲁国,就是一个天然的竞争对手。所以,鲁隐公才会处心积虑地联合周边诸侯以合力抗齐。

鲁国、纪国、齐国

鲁国这两年结盟的这些诸侯国中,纪国位置尤其特殊。纪国的国土,其边界一直延伸到齐国国都临淄的家门口。鲁国在齐国之南,纪国在齐国之东,两国联手,对齐国形成了迫在眉睫的战略威慑。

公元前719年春,东周江湖发生了鲁隐公执政以来的第二个重大事件:卫国州吁弑君篡位。州吁上台,首要事务就是组织同盟、报复郑国。这年夏,刚刚篡位成功的州吁迫不及待地邀请鲁隐公前往卫国访问。鲁国与郑国在狐壤之战中产生过冲突,而且卫国与鲁国也是传统上的盟友。在州吁看来,鲁国应该是天然的盟友。

州吁杀卫桓公

然而,鲁隐公虽然来到卫国,但心底里就对州吁非法篡位十分排斥。所以,他婉拒了州吁加入伐郑同盟的邀请。

虽然鲁国没答应结盟,但是州吁的外交努力却没有落空。因为宋、卫、陈、蔡四国都与郑国为邻,长期受到郑国直接威胁,州吁很快就和其他三国结成了同盟。

卫宋为首的“同盟国”首次伐郑,取得了极大成功。

“同盟国”深入郑国腹地,围着郑国国都整整打了五天才撤回来。这是东周小霸郑国有史以来所遭受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郑武公在位时,都是郑国吞并、入侵其他诸侯国,何曾见过其他诸侯国入侵郑国!这次“同盟国”的出征,无疑震撼了整个东周江湖!

“同盟国”的胜利,让“带头大哥”鲁隐公压力山大。

大前年,郑、卫两国刚发生冲突时,各方势力就纷纷找上门来,逼鲁隐公表态站队,这次肯定也不会例外。

鲁隐公刚拒绝加入“同盟国”,“同盟国”却获得了空前巨大的胜利,鲁国大臣们的心里无疑更增加了一份鄙夷:这就是我们“摄政君”的决策水平!

所以,鲁隐公必须得先有所准备,才不至于被来自国内外的压力所击垮。

鲁隐公找到鲁国大夫众仲,争取他的支持。众仲回答:“臣下听说安定百姓要依靠道德,而不是依靠战乱。通过战乱来安定百姓,就如同要理清乱丝却生拉硬拽。州吁喜欢依靠武力且性格残忍;依靠武力则容易失去民众,残忍则容易失去亲信。众叛亲离,很难得成功。”众仲是鲁国的公族,为鲁孝公之孙,也是鲁隐公的堂兄弟。

众仲的回答,深合鲁隐公心意,就更加坚定了他暂时不趟这一浑水的决心。

这年秋天,卫、宋等诸侯国再次组织起来,准备第二次伐郑。

借着首次伐郑的大胜势头,宋殇公又力邀鲁国加入“同盟国”。但是,鲁隐公丝毫不为所动,再次拒绝了宋国的邀约。

但是,鲁国国内的“鹰派”们却无论如何都不肯干了。

鲁国卿士公子翚眼看“同盟国”携手共同伐郑,几乎是痛打落水狗,心里早就按奈不住了。所以,公子翚坚决要求鲁隐公出兵。鲁隐公像祥林嫂一样向公子翚百般解释,说什么州吁“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奈何如今“同盟国”在江湖上正如日中天,众仲这么苍白无力的说辞,如何能说服鲁国那些强势的“鹰派”?

公子翚压根就听不进鲁隐公的任何解释,擅自带着鲁国军队就出发了。

不久,鲁国军队会合“同盟国”,前往攻打郑国,再次大胜而归。

手下大臣抗命出征,还取得丰厚战利品凯旋而归,这让鲁隐公陷入了极度难堪的境地。鲁隐公的脸被大臣们扇得越来越红了,眼看就要把控不住局面了……。

好在接下来东周江湖局势突生变化,终于让鲁隐公得以缓了一口气。

公元前719年夏,卫州吁被卫国大夫石碏设计杀死,“同盟国”顿时陷入困境。郑国人抓住机会,持续向卫国、宋国、陈国发动大规模反击,并取得了重大胜利。

州吁的意外死亡,让那些曾经不满鲁隐公政策的大臣们一下都鸦雀无声了,鲁隐公在群臣面前大大长脸,他终于可以在朝堂之上抬起头来说话了。“同盟国”遭遇重大挫折,证明了鲁隐公对于东周局势判断的准确性,他所奉行的不急于站队选边的策略也相当高明。

鲁国的中立态度,反而使得各方势力对于鲁国的争取更加紧迫。

公元前717年春,郑庄公主动派人到鲁国求和,两国冰释前嫌。这年夏,齐国有感于鲁国的外交攻势,也前来与鲁国主动求和。郑、齐两国在进入春秋前就与鲁国有过节,如今先后来结好鲁国,是鲁国的特殊地位迫使这两国不得不如此。鲁国如果倒向“同盟国”,则“同盟国”实力大增;鲁国与郑、齐两国结盟,则三国同盟无敌于天下。这就是鲁隐公长期“中立”战略的微妙之处。

郑庄公

而且,鲁隐公的“中立”,还让鲁国在其它方面得以获益。

这年冬,洛邑周边发生饥荒,周王室陷入困顿。但是“同盟国”和郑国正处于热火朝天的斗争中,根本无暇顾及周王室的饥荒。所以无奈之下,周桓王只好向鲁国求援了。鲁隐公看出了王室的尴尬,就主动出面,向宋国、卫国、齐国、郑国买米,以抒解周王室饥荒之灾。鲁隐公能同时向敌对的双方买米,也是鲁国“中立”政策使然。

这次替周王室排忧解难,鲁隐公在江湖上赢得了忠君好义的美名,他在东周的声望也越来越高了,鲁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就随之水涨船高。

公元前7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战”对抗的各方此时都觉得难以为继,开始寻求短暂的和平以休养生息。

这年秋,郑国和宋国开始和解。7月,郑、宋两国在宿国签订停火协议。

在郑国、宋国达成停火协议后,鲁隐公为了弥补宋国“入郛之役”没有救援的过失,他又亲自带军讨伐邾国,向宋殇公致歉。鲁隐公之所以急着挽回与宋国之间的关系,当然是考虑到鲁、宋两国的婚姻关系。

虽然鲁隐公想竭力维系住与宋国之间的同盟,但时势的发展却让他越来越力不从心。

一方面,这是因为宋殇公心胸狭小、喜欢记仇,缺乏大略,无法与鲁隐公形成有效互补。另一方面,郑庄公迫于形势,正在不惜一切代价拉拢鲁国,离间鲁、宋两国的关系。

公元前715年3月,郑庄公向鲁隐公提出交换汤沐邑,然后就把郑国的汤沐邑祊直接送给了鲁国。而且,郑庄公口头上是说“交换”,却根本没向鲁国索要许田的意思,鲁隐公自然是却之不恭了。郑庄公出手这么大方,让鲁隐公心情极为畅快。从此,鲁隐公心中的天秤向郑国倾斜了许多,鲁国的立场也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

公元前714年,酝酿已久的郑庄公突然再度向“同盟国”发难:讨伐宋殇公不去觐见周桓王。在郑国攻入宋国后,心怀怨恨的宋殇公固执地不向鲁隐公通报。见宋殇公如此冥顽不灵,鲁隐公多年的心理包袱是彻底放下了——又何必再强行阻止他自己走向地狱呢?

鲁隐公彻底投向郑国阵营,“协约国”联盟就此正式成立。

公元前713年,“协约国”合力攻向宋国,侵占了许多宋国领土。为稳固鲁隐公之心,郑庄公还特地攻下宋国的两座城邑,然后立刻转赠给鲁国。郑庄公的人情攻势如此猛烈,鲁隐公不得不投桃报李。后来,鲁国随同郑国伐许,并让郑国占领了许国——这也意味着鲁国即将彻底放弃许田,默许了郑国的南向扩张战略。

在鲁隐公领导下,鲁国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大量土地,可谓是坐享渔翁之利。

渔翁之利

如果鲁隐公能持续执政下去,凭借鲁隐公在东周江湖积累下的声望,以及他与郑庄公、齐僖公长期合作所结下的交情,鲁国就能维持与郑国、齐国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在东周江湖上地位必然会越来越高。

然而,世事往往不能都尽如人意。

在鲁隐公刚执政那几年,鲁国大臣大多不服他当鲁国“带头大哥”。可随着形势发展,事实证明鲁隐公确实要比众多大臣要高上一筹。在“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的选择上,鲁隐公不急不慢,最终选择了“协约国”,让鲁国坐收渔翁之利。

“带头大哥”为人性格好,眼光又比大臣高,如何不让人心服?因此,连最不服鲁隐公的公子翚也认同鲁隐公作“带头大哥”了。

可是,公子翚的认同是过头了。

公元前712年,公子翚自以为是地向鲁隐公献忠心,请求杀掉鲁桓公,让鲁隐公正式当上国君。然而,贪婪的公子翚有个附加条件,就是让他当上鲁国的太宰。

鲁隐公听了他这话,从心底里透出一股恶心来,冷冷地拒绝了他的提议。

见鲁隐公拒绝了自己的建议,公子翚知道鲁隐公不会对他怎么样——但是鲁桓公上台后,知道此事后会不会原谅他?一想到这,公子翚就不禁浑身直冒冷汗。

既然不能杀死鲁桓公,那就只能杀死鲁隐公!

为躲开即将到来的杀身之祸,公子翚找到鲁桓公姬允,诬陷鲁隐公想篡位,正准备杀死他。惊魂未定的姬允对公子翚的险恶用心不加分辨,懵懵懂懂地就同意了。

鲁桓公

公元前712年11月,趁着鲁隐公正准备前往祭祀恩人神主,公子翚派人刺杀了鲁隐公。

鲁隐公就这么令人惋惜地死了,鲁桓公甚至没以国君的名义为他举行葬礼!鲁隐公之死,让鲁国在关键时刻失去了正确的“带头大哥”,错过了崛起称霸的机会。鲁桓公继位后不久,就娶文姜为妻,引狼入室,让鲁国从此落入齐国控制。如果鲁隐公没死,他能继续作鲁国“带头大哥”,也许鲁国会成为东周江湖的最大渔翁得利者,齐、鲁之间究竟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0 阅读:40

欲云谈史论今

简介:专注两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