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中毒,您了解多少

昆琦评健康 2024-08-27 01:05:11

本文作者:

陆优丽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临床质谱研究所副主任药师

贾晶莹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药物临床试验中心主任、主任药师

案例一:一名61岁独居男士,某天清晨被邻居发现晕倒在楼道里,后120急救车将其送至医院。急诊医生进行查体后发现其神志不清,但呼吸、血压平稳。进一步生化检查,显示其肝肾功能、心血管指标均正常,于是排除脑血管意外、低血糖昏迷等疾病。为了明确昏迷的原因,医生对其进行洗胃、补液等救治,并将血液、尿液、洗胃液等送至实验室进行药物毒物筛查。

检查发现其洗胃液、血液等样品中有远超治疗浓度的唑吡坦(一种安眠药)。经过保肝、护胃、抗感染、补液等治疗后,次日患者醒来并承认有抑郁症病史,因长期独居,在家中服用了过量的唑吡坦试图自杀。

案例二:一名77岁老年男性,一周前出现乏力、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卧床休息后并无好转,于是去神经内科就诊。经检查,发现其肝功能显著异常,伴严重黄疸。他本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已十余年,然而各项检查结果并不能提示其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医生继续追问病史,了解到患者本次发病前口服了一段时间的某“保健食品”。于是将其血液、尿液等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药物毒物筛查。

经筛查,发现患者体内有阿托伐他汀(一种降血脂药物),且体内暴露浓度超过治疗浓度的100倍。问询患者后,他自述这种保健食品有降糖降脂的奇效,于是每天大剂量服用。入院后患者病情持续加重,尽管医生对其进行了抢救,但最终因重症肝炎而死亡!

药物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感冒流涕、头痛脑热,以及各种急慢性疾病都需要配合药物进行治疗。大部分药物可以通过医生处方或者在药店购得(非处方药物),人们只需要遵医嘱或按照说明书剂量服用即可。然而,我们身边经常会发生一些误服或超剂量服药的事件,如上述的两个案例,这时往往会发生中毒反应,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不堪设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鉴别和处理药物引起的中毒呢?

药物过量会引起哪些中毒症状

药物的中毒症状往往与其作用机制相关,因此我们根据药理作用和毒性机制将其进行分类。

第一类,家中配备最多、应用最广的——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

它们的主要药理机制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和解热的作用。例如,我们头痛、高热时服用的对乙酰氨基酚,在常规剂量下通常是安全的,过量就会刺激胃肠道,可能诱发恶心、呕吐、胃痛,严重时可能导致胃溃疡和肝肾功能损害。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还有阿司匹林、布洛芬、美洛昔康等,过量服用还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紊乱,部分药物还会引起出血或造血功能障碍等。

第二类,最易引起中毒的药物,镇静精神类药物

镇静精神类药物治疗窗窄,不按时间、剂量服药,以及多药并服,均易引起中毒。这类药物种类繁多,根据药理作用可分为镇静催眠药物(俗称安眠药)、抗癫痫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等。其中,镇静催眠类的代表性药物有艾司唑仑、氯硝西泮等,还有我们案例一中提到的唑吡坦(商品名思诺思);抗癫痫药物具有代表性的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等;抗精神病药物有奥氮平、喹硫平、西酞普兰等。如果继续按作用机制分类,还可细分为抗抑郁、抗精神分裂症、抗狂躁症药物等。

镇静精神类药物在过量服用时有两个共同的中毒表现,一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为意识障碍、昏迷、呼吸抑制等;二是心血管系统影响,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但它们也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比如,安眠药过量时有嗜睡、眩晕、运动失调、精神异常等表现;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过量可能导致眼球震颤、共济失调、震颤、言语障碍等;抗抑郁药(如舍曲林、西酞普兰、帕罗西汀)过量可表现为头晕、头痛、昏迷等,严重时可能引起癫痫发作。

第三类,其他常用药物过量的中毒表现

心血管药物(如普罗帕酮、美托洛尔、地高辛等)过量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或过速,甚至心力衰竭。

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缬沙坦等)过量可能引起血压过低、头晕、乏力、心慌、出汗,甚至晕厥,严重时可能导致器官血流不足,影响心脏和大脑的功能。

降糖药(如格列齐特、格列苯脲)过量可能出现血糖过低(低血糖),引起出汗、颤抖、心慌、饥饿感、视力模糊、意识混乱,甚至导致昏迷或癫痫发作。

调脂药(如案例二中的阿托伐他汀)过量则可能导致肝脏或肌肉损伤,出现肌肉疼痛、乏力、深色尿、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进而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抗凝血药(如华法林)过量会出现淤斑、鼻血、牙龈出血等。

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可能引起皮疹、瘙痒,严重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铁剂过量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严重时可能导致肝脏损害。

维生素A或D过量可能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皮肤干燥、肝肾功能异常。

疑似药物中毒,怎么处理

平时如果遇到身边的家人、朋友有类似药物中毒的情况时,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中毒症状、了解服药史,初步怀疑可疑的中毒药物。前面我们提到了常见的急性中毒的药物种类以及一些典型的中毒症状,大家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进行初步判断,平时需要了解家中有哪些常备药物,家人和朋友们有哪些基础疾病及常用药物,这样可以迅速缩小可疑药物的范围。

其次,我们可以收集可疑的药物、保健食品的药瓶和包装等,当不确定患者是否服用某种药物过量时,可将就近找到的药物、空瓶、药盒收集起来,并寻找患者近期的病史和处方记录,也可找出患者的就诊卡,将这些可能与药物中毒相关的证据携带至医院。

一旦怀疑药物中毒,应立即带家人或朋友去附近医院急诊科就医,描述患者一般的疾病史,常用的药物种类,详细叙述其发病时的症状,推测患者接触药物的可疑时间,根据剩余药量估算可能的服药数量等,这些信息都将有助于医生进行中毒药物种类和中毒程度的判断。

如医院有条件,应进行药物毒物筛查,当高度怀疑药物中毒时,应第一时间采集患者的血液、尿液、唾液、胃内容物、洗胃液等生物样本,并保存送样,快速检出中毒药物种类和体内含量,将极大地有益于医生精准施治。

预防药物中毒,从身边做起

任何药物的使用,适量则益,过量则害,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我们都应遵循医生或药师及说明书的指示使用,这其中就包括用药剂量、用药频率和服用时长。切忌凭经验和感觉随意更改药物用量或停药,也不能为了追求“更强”的疗效而滥用或超剂量用药。

还有人喜欢听信朋友的建议,尝试某种药物。但药物不像衣服,不是朋友穿了好看自己也能试试看能不能穿的,药物在人体的应用有个体差异,应该在正规医院进行诊断后遵循医生的处方使用。

要将药物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避免儿童意外摄入。

家中如有老年人,可详细记录其用药信息,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用药时间和用药目的。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年人,还可以尝试开展社区管理,如做好相关药物登记、开展定期健康访视等,进行急性药物中毒防控。

|本文原创首发:家庭用药杂志

0 阅读:9

昆琦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