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被迫逃荷兰,又因荷兰太过自由逃美洲,意外奠定美国独立思想基础

欲云谈史论今 2020-09-23 09:56:38

15世纪末期,葡萄牙人向东航行,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达到印度,开辟了第一条新的海上通商道路,大发其财。为打破葡萄牙人对东方航线的垄断,西班牙王国大力支持哥伦布,让他向西航行,找出通往亚洲的另一条道路。结果,“不闯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哥伦布没能到达印度,却意外地闯入了美洲大陆。一块崭新大陆,浮现在世人面前。

新大陆的发现,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

此时,在欧罗巴大陆边缘的大不列颠岛上,一群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正在酝酿着逃出英国。

数百年来,欧洲普通民众被旧宗教体制所束缚,窒息到难以呼吸,因此才迫切地希望宗教改革。但罗马教廷为了维护自身特权,与各国统治者紧密结合在一起,采取各种措施坚决打击这股宗教改革浪潮。

英国的诺丁汉郡,居住着很多深受卡尔文主义影响的基督教徒,通常他们都称呼自己为新教主义或清教徒主义。1509年~1603年间,英国国王从亨利八世、血腥玛丽、伊丽莎白、更换到詹姆斯一世,每位“带头大哥”或“带头大姐”的宗教信仰都不同:亨利八世因为想与原配离婚,与天主教会彻底闹翻,转而支持新教;“血腥”玛丽的母亲是在新教教义下,被父亲强制离婚,所以玛丽女王从小就厌恶新教,是天主教的忠实信徒;继位的伊丽莎白为了政权稳固,虽然是打着新教的名号,却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间聪明地维持着微妙的平衡;……。每一任国王(女王)上台,往往就意味着一场宗教信仰大清洗在英国发生。

詹姆斯一世

詹姆斯一世上台后,面对清教徒们不断高涨的改革呼声,已极度厌烦。他公布了141项条例,对清教神职人员提出了一系列严酷的限制措施。对清教徒来说,在詹姆斯国王上台后,形势已是急转直下。他们意识到,141项条例颁布后,宗教改革的希望淡然无存,英国已无新教徒立足之地。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为了躲避英国王室的宗教迫害,清教徒们精心策划,于1608年逃离英格兰,来到了荷兰。在西班牙统治期间,荷兰人深受宗教迫害之苦,所以在建国初他们就树立了一特殊信条:“每一个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必须得到保障,任何人不得在宗教信仰的问题上侵扰和质疑他人。”英国清教徒们到了荷兰,就到了一个自由的新世界,受到荷兰人强有力保护。英国政府屡次施压,要求荷兰人将这些清教徒引渡回英国,都遭到荷兰人义正言辞的拒绝。

清教徒逃离英格兰

清教徒们在荷兰可以自由地生活,自由地按照自己理解的教义祈祷、传教,甚至还能地将自己的理念印刷成册,偷偷地运回英国传播,在故国扩大清教徒的政治影响。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转眼间清教徒们在荷兰已经生活了十来年,似乎永远都不会再有改变。

可是,清教徒领袖们慢慢发现,一个新的威胁正缓慢到来。

在荷兰,清教徒的信仰自由得到了充分保障,但是与此同时,他们这个团队却由于荷兰的宗教信仰自由氛围,在慢慢地瓦解。许多清教徒的孩子们,原本“品质优良,谦恭有礼”,却在“青少年时期便已开始衰败,他们的勃勃生气正被他们自己的青春腐蚀。”更有甚者,许多孩子正在被“荷兰青少年的放荡作风”和“乖张秉性”带坏,他们被“坏榜样吸引到奢华和危险的道路上去”。

清教徒们的下一代逐渐被荷兰人同化,放弃自身信仰,在“堕落”和“腐败”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老一辈的精英,为了信仰不惜背井离乡、逃离英国;新一代年轻人,按照大人们的设想,是应该时刻准备着接过神圣的信仰火炬——可显然,年轻一代更喜欢生硬古板的宗教信仰之外的那个新世界!

因为追求宗教信仰自由,清教徒们反而陷入了更为严重的信仰危机之中,这其中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

荷兰,是再也呆不下去了!可是又该去哪呢?

大英帝国向新大陆的扩张计划,让清教徒们看到了希望。经过多次协商,清教徒们偷偷与英国弗吉尼亚公司签订了移民合同,决心迁居到美洲:新大陆是一片没有经过任何腐朽文化污染的土地,清教徒完全可以在那片土地上,按照自身想法建立起一个完美无缺的理想新世界!

在建设新世界的理想感召下,1620年9月16日,历史上有名的“五月花”号载着102名乘客从英国出发,前往美洲。船上共有30名清教徒,14名契约奴,其余都是临时决定到新大陆闯荡的工匠、渔民和贫苦农民。按照合同,“五月花”号目的地是北弗吉尼亚的哈德逊河一带的陆地。在那附近,大英帝国已经建立起一个殖民地,清教徒们只要在不远处重新圈块地,就可按照自己意愿建立起一个纯洁无瑕的理想国!

但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

在“五月花”航行过程中,突然遭遇恶劣天气。航船偏离了航道,不得不在新英格兰抛锚。这年11月,“五月花”号的乘客们经过反复讨论,临时决定改变计划,在新普利茅斯登陆,就在此定居。

乘“五月花”到美洲

随后半年多的时间里,新移民们将进行一场残酷无比的荒野生存大考验。

除了岸上丛林中若隐若现、充满敌意的印第安人,新移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气候。

“五月花”号到达美洲大陆时,正是寒冬季节。北美大陆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新移民们要想在新大陆定居,就意味着在接下来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都要在酷寒的天气中来搭建房屋、防御工事、仓库等等,工程浩大而艰辛。寒冬,同时还意味着食物和营养的匮乏。“五月花”号上虽然带有食物,但却几乎没有新鲜水果和蔬菜。因为缺乏维生素,在登陆后的几个月内,很多新移民都患上了坏血症,几乎一半的人都还没来得及等到第二年春天,就已默默地死去。

生存环境如此恶劣,要想幸存下来,新移民们别无选择,只能抱团取暖,共同应对这场生存大挑战。

为了统一新移民的意志,在踏上美洲大陆之前,在清教徒主导之下,移民们就共同签订了著名的“五月花公约”:“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加基督教的信仰,为了提高我们国王和国家的荣耀,我们飘洋过海,在弗吉尼亚北部开发第一个殖民地。我们这些签署人在上帝面前共同庄严立誓签约,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的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被认为是对这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合适、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这份公约成为美国日后无数自治公约中的首例,它的签约方式及内容代表着“人民可以由自己的意思来决定自治管理的方式、不再由人民以上的强权来决定管理。”在踏上新大陆之际,“五月花”号的乘客们开创了一个自我管理的社会架构。在欧洲大陆还处于王权与神权的时代,这无疑暗示了许多民主的信念。

后人们对“五月花公约”的评价是基于历史,但对这批移民们来说,签订公约更为直接的意义就是,为他们在新大陆上建立起一个共同奋斗的集体劳动公社打下了政治基础。随后,新移民们又选出了第一任总督,准备在“一个集权的领导层领导下,一起过一种公有制公社的生活”。

清教徒在美洲的生活

这个公社虽然人少,而且在登陆半年多以后人员减少殆半,却在公社领导层的有力管理之下,顽强地在这块土地上扎下了根。一个月之内,新移民对“五月花”号停泊的周边土地进行了多次考察,最后选定普利茅斯作为定居点。他们还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足以保障他们安全的护城围栏,建立起足够容纳所有定居者的房屋。

此后两年内,移民们集体耕种、打鱼、狩猎,紧密配合、分工合作,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克服了天气、饥饿、投资人撤资等等重重困难,终于在新大陆上牢牢站稳了脚跟。

到1623年,虽然殖民地仍然生活困苦,但已发展成为一个生活稳定的社区了。

可就在公社取得稳定发展的关键时刻,公社内部突然爆发了一场对于未来发展道路的大争议。

跟随清教徒们一起到达美洲的很多都是普通民众,他们到美洲来原本就不是为了信仰,而是为了生活。三年前,为了生存,他们同意组建一个集体公社。但现在,集体公社的弊端在他们眼里已是不可容忍。三年来,虽然全体社员们都一直在努力地工作,但是整个公社的粮食产量却一直不高,甚至连温饱问题都还没完全解决。

为解决粮食的增产难题,殖民地全体居民举行了一场至关重要的全体大会。在会议上,所有居民都参与到一场激烈的大辩论之中,讨论公社今后该如何发展。最终,殖民地总督及其他长老都一致同意——放弃公社化道路,实施土地私有化,分田到户。每户殖民地家庭都分到了一块土地,土地大小根据家庭人口公平地分配。

大鸣大放大会

经过这次“大鸣大放大辩论”之后,公社正式解体,殖民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项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使得所有人都更加勤劳,种的玉米比过去用任何方式种的玉米都要多。妇女们现在自愿到地里去干活,带上她们的孩子种玉米。过去,她们总是声称自己身体虚弱和不会干活。”

公社解体、土地私有化后,大大地提升了殖民地全体居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在殖民地人口及其它资源都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殖民地的粮食产量却迅速提高,殖民地的温饱难题迅速得到了解决。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体制,这是新大陆移民们极其聪明的一个选择。

1 阅读:244

欲云谈史论今

简介:专注两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