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信用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2年内,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银数小萍 2024-06-29 02:59:29

2022年7月7日,原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按照《通知》要求,过渡期为实施之日起2年,存量业务不符合本通知规定的,应当在过渡期内完成整改。

《通知》可谓是信用卡行业近十余年来最为重要的一份政策文件,这份“新规”的落地也标志着境内信用卡行业正式迈入高质量发展之路。转眼间,过渡期即将结束,在这2年的时间里,行业有哪些变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笔者仅就个人观察稍作分享。

一、发卡获客与存量经营

央行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末,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67亿张,较2022年6月末的8.07亿张下降了5%。从各家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2022年个别银行卡量规模出现下滑,2023年,5家全国性银行卡量规模负向变动。原因主要是《通知》第六条的中关于睡眠卡占比、单一客户本机构发卡数量上限的要求,银行采取批量注销睡眠卡、明确客户持卡数量上限等措施。当然,随着行业饱和度的提升,发卡获客难度、成本增加也是客观原因。

通过与银行的交流了解到,部分卡量规模较大的全国性银行,在考核体系中已经不再设置新增客户数量相关指标,重点关注在卡均消费额、贷款余额、收入以及风险等表现,这也与《通知》中“不得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卡数量、客户数量、市场占有率或者市场排名等作为单一或者主要考核指标”相一致。

图1:2023年末全国性银行信用卡卡量情况

在获客渠道上,我们发现,多数机构网申渠道贡献占比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成本与风险,同时分支行获客贡献度上升。对于前期过于依赖网申或相关合作方获客的银行来说,发卡端面临较大压力,自身分支行等渠道获客能力建设相对滞后,难以弥补网申流量缺口,以至于新增获客数量不及销卡规模。

在获客形式上,出现了数家银行联合营销拓客的形式,共同分担场地费等成本,赠送客户相对价值较高的礼品,但同时也需要客户办理多张不同银行的信用卡,此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可能是饮鸩止渴,客户后续活跃度表现值得商榷。在新户礼上,实物礼品中,自行车等受到欢迎,虚拟礼品出现了逐月发放卡券的形式,便于银行节约后续活客促动成本。

用户促活可以说是新规发布以来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包括存量用户的消费力提升、睡眠用户的唤醒等。与同业机构争抢客户的钱包份额成为策略重心,不少机构与平台合作,推出免息分期等,以提升交易额和活跃度。

二、分期业务调整与收入来源拓展

整体来看,各家银行对于分期业务的整改落实较快,分期业务规范性极大提升,体现在年化利率、产品宣传、合同签订、提前还款等诸多方面。对于超过5万、2年的现金分期业务,存量业务到期后不再新增,不可避免对信用卡业务的盈利造成一定影响。

在收入来源拓展方面,观察到业界有几类做法:一是调整最低还款额计算规则,如对于消费类等透支金额由10%调降为5%等,在增加循环利息收入的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逾期金额。二是对分期业务的起始金额、期限进行调整,如将账单分期起始金额由1000元调整为500元,增加36期、48期和60期的期限选择等。三是更加注重优质场景的经营,如新能源汽车分期、家电以旧换新等。四是生息类的产品创新,如办理分期可享受前1-2期免息、支持分1期、2期等弹性分期、特定期限的还款宽限期等;五是随着境外出行回暖,做好境外用卡相关服务以提升回佣收入,如缩短发卡时间,以便客户在出行前申请等。六是探索增值权益,卡号定制、医疗及保险权益等收费项目逐步增多。

三、信用卡与消费贷融合经营

信用卡作为支付与信贷相结合的金融产品,在交易分期、短期小额资金借贷等方面具有优势。从行业情况来看,利息收入是信用卡业务的主要来源,其中又以分期业务为首,一些大额的现金分期类业务曾经是部分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的中流砥柱。在新的监管要求下,信用卡不得开展超过5万、2年的现金分期业务,但此部分业务的市场需求依然存在,对银行的考验是如何将原由信用卡承接的市场需求留在行内,如果本行内不能实现业务的平稳承接,该部分零售信贷业务可能将“拱手让人”。

在新规落地之后,一些银行为了更好地开展零售信贷业务,加强信用卡与消费贷、乃至大零售的协同运营,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如西北某城商行整合原普惠金融部个人消费类贷款和互联网贷款业务,在原信用卡中心的组织架构基础上,于2023年年初成立零售信贷部,提升信贷资源协同发展能力;华北某城商行2023年底将信用卡与消费金融业务调整至同一部门;华南某农商行2023年底进行大零售组织架构调整,整合信用卡与消费贷。

整体看来,由信用卡条线继续承接超过5万、2年现金分期需求是最为便捷、高效的途径,复用信用卡业务的获客、风控、经营能力,在开户、监管报送等环节做适当改造。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发布的《2023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报告》显示,信用卡平均获客成本为线上290元,线下234元,专项消费金融产品则为线上328元,线下268元。除获客成本之外,信用卡申请便捷,日常场景覆盖度高,能够以服务体验和品牌影响力实现客户获取与信息采集,同时培育客户对机构的忠诚度,对有资金需求的客户直接引流至消贷业务,能够有效解决材料复杂、等待时间长、流程繁琐等痛点。采用信用卡与消费贷款融合经营的模式,从组织架构层面给予必要的保障,或是银行保持并实现零售信贷业务规模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风险管控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银行在授信方面更加审慎,根据监管要求,在总行层面对单一客户实施本机构所有授信额度的统一管理,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流向管控,如物业、烟草等类型商户进行交易管控等。此外,套现管控也是近两年行业风险管理的重点。

央行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13%。2020年以来,受市场饱和度上升、疫情冲击等影响,多家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出现波动。但是单纯的不良率指标可能并不足以体现风险趋势的动态变化情况,我们以信息披露度较高的某标杆银行为样本,观察到自2023年以来,其信用卡单季新生成不良余额、以及测算得到的信用卡单季年化新生成不良率均呈现下降趋势,一定程度表明风险情况逐步好转。

图2:某银行信用卡单季新生成不良余额(亿元)

图3:某银行信用卡单季年化新生成不良率

此外,新规明确指出要准确掌握不良资产的规模和结构,按程序及时处置、核销。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共有15家银行发行了64单信用卡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总发行规模达167.6亿元,较2022年增长超35亿元。此外,2022年仅有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发行4单信用卡个贷不良转让项目,2023年,共有16家银行发行112单信用卡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全部未偿本息总额为465.05亿元,参与银行及规模均远超2022年水平,多家农商行为首次发行。

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信用卡业务的“痛点”,也是近两年工作的重要内容,个别投诉量较高的银行曾被监管约谈。2023年3月《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施行,多家银行调整消保工作组织架构,由一把手直接负责。银行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更新业务协议等内容,同时银行等产业各方也在携手打击黑灰产乱象,如尝试利用合规手段共享信息。根据2023年第一季度监管部门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个人贷款业务占比为57%,已经超过信用卡投诉占比(30.6%),成为投诉最为集中的领域。

五、其他方面

在外部合作方面,我们观察到,一些银行联名卡产品到期后不再续卡,同时获客渠道方面更加注重自身渠道的能力建设,对于委外催收机构等合作伙伴均在官网等途径进行了公示。

在内部培训方面,银行等机构积极落新规要求,银行自行开展或采购相关了相关课程。

央行数据显示,2023年末,本外币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19.77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年末高4.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75万亿元,同比多增9426亿元,消费信贷行业已经逐步回暖。同期,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为8.69万亿元,同比微降0.03%,信用卡在消费信贷行业中的占比为43%,依旧是消费金融市场最主要的产品。

在经历了前期的高速增长之后,信用卡行业已经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未来市场增长可能来自于区域差异、客群结构,如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的人均持卡量存在显著差异,年轻客群与“半老”客群在新客中占比提升等;收入空间可能来自于差异化策略与非利息收入,如更为灵活的借贷方式、定价与宣传策略,刚性年费与匹配权益的挖掘等;成本节约可能来自于集约化运营、零售协同与科技手段的运用等。

我国境内信用卡业务尚未经历过完整的周期考验,在宏观经济逐步复苏、消费金融行业规范性提升的当下,也是银行重新盘整策略、打造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时期。风物长宜放眼量,信用卡业务具有先投入、后产出的特点,但同时业务也具有韧性优势,一但步入正规后规模和盈利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银行应坚持长期主义,做好发展战略的贯彻执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留言请严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规,严禁在互联网上存储、处理、传输、发布涉密信息。微信公众号:银数观卡(UPD-Consulting)

0 阅读:0

银数小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