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宋朝后在北方销声匿迹,民国废除此称

史海撷英 2024-04-11 08:52:24

著名古文《兰亭集序》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不过极少有人知道,王羲之的这次聚会,和一个汉民族曾经极为重要的节日有关:上巳节,也就是农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可能很多人连这个名称都感到陌生了,但这曾经是汉民族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明代《泰泉乡礼》曾提到:元夕、上巳、端午、中秋、重阳、腊日立为六会,相与燕游山水,以宣乐意。这曾经是汉民族最为重要的六大节日之一,不过,其它五个还在,但上巳节基本已经消失了。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节日呢?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浪漫的节日,“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但根据记载,春秋时期就有人过上巳了,这个节日在汉代以前有个很独特的风俗,它同时是政府为男女青年举办的狂欢节,《周礼・地官・媒氏》提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是一种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笄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记载于《诗经》中,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节在各代延传开来。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将其摇曳绮丽之风情烘至高处。

也就是说,这实际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为何古代男女大防的时候会有这么一类节日呢?这其实也能理解,虽然说是男女大防,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自然也有一个释放的窗口,而且对于政府来说,生育率也是很重要的,政府有时候也要努努力,于是就定了一个特殊的日子来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高禖为何人众说纷纭,通说女娲,尚有简狄、伏羲、勾芒等说法)。

除此之外,上巳节还是祓禊的日子,祓即祓除疾病,清洁身心。禊为修整、净身,所以这个节日也是一个清扫灾邪的日子,农历三月初三,春天刚刚来,万物复苏,一些微生物也渐渐有活力,所以这一天会有一个春天洗浴,清洁身体,也去除身上的晦气。这个习俗发源于周代水滨祓禊,后由朝廷主持,并专派女巫掌管此事,成为官定假日。

王羲之

同时,这也是文人临水宴饮、吟诗作赋的节日,王羲之兰亭之会就是最著名的一次。

古人如此形容上巳节: “上巳良辰近,三春淑气妍。秾花轻著雨,细柳淡笼烟。燕翦当风掠,莺梭拂露穿。”如此佳节,有许多浪漫,非常独特。

上巳节的来源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这天人们都会去水边祭祀。汉代时定为节日。《后汉书・礼仪志上》中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关于上巳节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观点一:始于殷周

农历三月,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 有人认为这种习俗活动远在殷周时就已形成,朝廷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

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见见阳光,所谓“禊”即“洁”, 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除致病因素的仪式,以祈求福祉降临。

观点二: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

有人根据《诗经》相关内容推测,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兰草香气袭人,被视为灵物。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斋戒,其中最好的洗浴方式为“兰汤沐浴”。于是兰汤、兰草便与神灵有了联系。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三月上巳到河边洗除邪秽的“祓禊”风俗,从起源上看正与兰汤辟邪术密切相关。

观点三:起源于生殖崇拜活动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祓禊活动本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的信仰行为,而持兰草或香薰草药沐浴,都有唤起欲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质,妇人临河不仅欲洗去冬日的尘垢,同时也盼触水感孕而得子。

观点四:起源于纪念轩辕黄帝的节日

还有认为上巳节是起源于纪念轩辕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不管上巳节起源何处,这个节日的主要功能比较确定,主要有两项:祓禊和男女相会。

上巳节历代发展

先秦时代通过沐浴洗濯而祈求达到消灾去病目的的风俗已相当盛行。春秋时代,《诗经・郑风・溱洧》中描述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时相爱之事:“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魏晋以后由于当时社会中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的风尚,对人们而言,上巳节祓禊的意义大大减弱,而迎春赏游之意越发浓郁。此时文人墨客最喜欢曲水流觞,即禊饮。唐朝上巳成为当时隆重的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祓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

宋代以后三月三上巳节在北方突然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但在南方的部分西南地区依旧流传。

民国十九年(1930年),民国政府曾下令废“上巳”之称,而三月三节仍广泛传于民间。时至今日,也只有少数地区还依稀保留着上巳节的古老风气。比如有些地方就仍然有吃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认为可以防止头痛病。

那如此浪漫的节日是如何渐渐消逝的呢?现在知道上巳节的人已经不多了,其实,这个节日的消逝是正常演变,大家也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世俗化极高的国家,所以一些清除灾邪这种有些巫术色彩的仪式,之后就越来越不看重,所以魏晋之后,上巳节就成为了一个单纯的上山游玩的日子,大家春游踏青、临水宴饮,盛唐时期,这节日发展到鼎盛,充分体现出汉民族的浪漫。杜甫《丽人行》提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然而到了宋代,这个节日突然就式微了,这实际和理学的严密有关,因为上巳节,按照传统人们又会野餐、采花。这正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好时机,此时野合有所不禁,宋代管理严密后,习俗没了,自然节日也流失了。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三月三里浪漫的情爱、美好的愿景,以及曲水流觞的雅趣至今荡然无存。

宋代以来,上巳节在统治重心的北方突然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但南方或多或少还残留些,明朝朱元璋还带头在上巳节带大臣踏青,以示与民同乐,不过,上巳节和清明节以及寒食节在日期上还接近,而清明节和节气有关,不能轻废,寒食节有介子推传说,吃寒食的习俗一直流传(所以寒食节流传相对久一些,但现在也基本合并到清明节了),唐代时寒食与清明已并称,而上巳的习俗渐渐变淡,所以渐渐清明节就取代了上巳节的功能,所以上巳节渐渐消逝。

宋代之后,寒食节扫墓之俗渐移到清明。据说宋代朝廷规定,各地祭坟扫墓,以清明节为主。扫墓,是寒食节原有的习俗,而水边散步、戴柳圈等,则是上巳节原有的习俗,于是清明节吸纳了此二节庆的仪式,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提升为大节日,清明节与端午、春节、中秋节并称为汉族四大传统节日。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更是明定4月5日为“民族扫墓节”,清明基本成为汉民族在农历三月和四月份唯一重要的节日了。

少数民族的“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黎族三月三节、畲族三月三、布依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报京三月三等都 相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歌声里的情人节

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的重要日子,称为“歌圩节”“歌仙节”,相传为纪念歌仙刘三姐而举行。

这天人们赶歌圩、搭歌棚、办歌会,青年男女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嬉戏娱乐,终日歌声不断,也是男女青年找对象的好时机。当然了, 最让人羡慕嫉妒的是广西每年壮族三月三都会放三天假!

布依族:向善感恩的地蚕会节

地蚕会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相传是为了祭祀地蚕。布依人将炒熟的玉米抛撒在山坡上,唱山歌祈求庄稼丰收。如今,“地蚕会”已演变成布依族著名的“三月三歌节”。

畲族:缅怀祖先的谷米节

畲族每年的三月三要举行盛大歌会,并祭祖先拜谷神,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并且,还要吃乌米饭,缅怀祖先,款待来客。

瑶族:干巴节

三月三,云南瑶族有“干巴节”。各村寨男女老幼结对进山打猎或下河捕鱼,集体宴饮,共祝丰收,唱歌跳舞,欢度节日。

于是,今天的三月三,汉族地区仍然隆重纪念的极少,而成为西南少数民族的节日了。不过,这个节日在现代也不是没有复兴的可能,连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在中国都能演变成狂欢节,更何况在时节和气候上都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上巳了。

0 阅读:72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