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的外婆家在鼎城

书余热 2024-08-21 02:02:39

丁玲,享誉中外的著名女作家、社会活动家,其代表作《梦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日记》、《在黑暗中》为早年的新文化运动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毛泽东主席曾盛赞丁玲为“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人们都知道丁玲为临澧县籍人士,但鲜为人知的是,她的外婆家在鼎城区,她母亲余曼贞及外婆家族,为丁玲走上文学道路及革命路道“给予了无限信任和支持”。

丁玲的母亲余曼贞(1878年一1953年),字慕唐,号心梅,后随夫姓将,名蒋胜眉,取闺阁胜过须眉之意,鼎城区长茅岭乡(现并入尧天坪镇)官坊湾村余家冲人,少时入私塾读书,喜诗词,爱绘画。父亲余鹗,清末拔贡,历任云南大理、普洱、楚雄知府,与临澧人蒋锡瑞为挚友。余曼贞听从父命,20岁时嫁给蒋锡瑞三子蒋保黔为妻,生一子一女,子早夭,女蒋冰之,即丁玲。

丁玲的父母成婚可算门当户对,余家虽不及蒋家显赫,但在常德县(现鼎城区)也算是大户人家。可惜的是,丁玲出生后不几年,其父蒋保黔于1907年因肺病去世,抚育女儿的重任就落在了母亲余曼贞肩上。

余曼贞一边抚育丁玲,一边求学求知。她32岁时入常德女子师范速成班学习,不久与同学向警予等结为“七姐妹”,经常在一起讨论妇女解放问题。1911年,与向警予一道进入湖南女子第师范学堂学习,1913年到桃源县教书,1915年至1918年应常德县立育德女校之聘任舍监(管理员)。此时,她致力于妇女解放运动,提倡男女平等。1919年秋,她在常德城筹建了“妇女俭德会”,为负责人,俭德会倡导妇女不敬神,不缠足。后来又创办常德县私立女子学校。1922年6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她被选为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长。10月,又发起成立“常德女界联合会”,次年更名为“天足会”,响亮地喊出“还我天足”口号,带头破除朿傅妇女的一切陈规陋习。余曼贞这些求学求知的社会活动,给年幼、年少的女儿丁玲起到潜移默化的带动作用。

1931年,余曼贞的女婿、丁玲的丈夫胡也频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她强忍悲伤,带着两个小外孙艰难度日。1933年,女儿丁玲被国民党囚禁于南京,她冒着风险前往探视。1936年丁玲获释去了延安,她又将两个小外孙子带回官坊湾余家冲娘家抚养。抗战爆发后,再将外孙托其四侄余肃臣(化名伍陵)极其艰难的送去延安,独自一人在家,每天读书、作诗、著文,为后人留下了一部64年的回忆录和百余首古体诗。1938年至1946年,日机轰炸常德城,她先后辗转避居于鼎城区钱家坪乡铁炉坪村肖家坳、长茅岭乡大洋湖、港二口乡里七桥及花岩溪等地,长达8年之之,过着贫困、流浪生活。

1949年7月,常德解放,余曼贞由女儿丁玲接到北京居住,1953年5月4日,因患心血管栓塞不幸逝世,享年75岁,葬于京郊万安公墓。

余曼贞及其娘家人对丁玲走上革命道路和文学道路影响极大。丁玲在回忆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时,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感谢我妈及外婆其他家人对我的信任和支持,不管我以后有什么成就,走了多少曲折道路,但我妈的信任是对我永远的鼓励,我永远为她而奋斗不息地努力,不敢自怠!”。丁玲撰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1948年正式出版发行长篇小说《母亲》,就是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以长茅岭官坊湾里的许多人和事创作而成的,充分表达对母亲余曼贞及外婆家族的深情厚意。

来源:正扬网

0 阅读:3

书余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