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席地而坐,如何表达礼仪?秦昭王5次长跪范睢,请教称霸大业

寒梦评历史 2023-02-25 04:49:02

我们常在历史影视剧中,看到剧中人物跪坐在地上相互说话,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最早是没有凳子、椅子的。但是有桌子,只不过这桌子非常狭窄矮小,供席地而坐者方便坐累时用手肘轻靠或放些小玩意儿什么的,象形字“几”就是小桌子的意思。

古代中国人,在椅子出现之前,长期习惯坐在地上,讲究一些的,在地上铺一条席子坐在席子上,叫席地而坐。人们坐在席子上,吃饭、议事、睡觉。这种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完整地被复制到当时的朝鲜和日本。至今在日本、韩国等国家还能看到席地而坐的古老姿势。

这个席地而坐的“坐”,要符合礼节,坐在地上,把双腿放在前面盘起腿而坐。如果在外人面前,伸开双脚大大咧咧地坐在地上,是非常不礼貌的举止。孔子就责斥过他的朋友原壤没有坐相。原壤来看望孔子,他坐在席子上岔开腿,两脚前伸,懒散地等着孔子回来。孔子一进门看到原壤这个样子,就生气地训道:“你看看你,从小不守礼,老了也不长进,对兄长、朋友不懂礼貌,行为举止像个贼,唉,你真该死了。”

古人习惯于坐在地上相互说话谈事,那如何表达礼仪呢?于是在席地而坐的基础上,产生了方便、简捷的跪拜礼。

在正式场合,席地而坐必须是跪坐:两膝着地,腰部挺直,臀部坐在自己的双脚后跟上,双手放在前面膝盖上。如果要向对方行跪拜礼,如作揖、稽首、顿首,只要身子稍往前倾,再配上手部与头部的动作就可以了。朱熹解释过跪拜的意思:“跪坐,故两手下为拜。”跪坐着,把两手放下触到席子上,就是跪拜。对于跪坐习惯来说,跪拜礼是一种十分方便的礼仪。

先秦时代,跪坐交谈的时候,向对方行跪拜礼没有什么地位高低、身份贵贱之分,在人格上是对等的。臣拜君,君也拜臣,跪拜只是表达相互尊重的礼敬举动。当然,跪拜礼仪中的跪而头着地,向对方磕头,一般情况下国君是做不到的。然而也有个别国君跪拜臣子的特殊例子。如商王太甲拜大臣伊尹、周成王拜大臣周公的时候,都用了稽首,即确确实实地把脑袋碰到了地面。

秦昭襄王曾五次长跪,虚心向范睢请教称霸大业,而范睢拿足了架势后,才向秦昭襄王出谋划策,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为秦国逐个兼并六国最后统一中国奠定了战略基础。说明那时君臣之间还没有明显的尊卑之别。

椅子的出现,改变了跪拜礼的涵义。唐代开始有了椅子,到了宋朝,交椅、靠背椅、高凳子等高型坐具得到了普及。椅子出现之后,中国人逐渐摆脱了席地而坐(跪)的习惯,行跪拜礼的场合也随之没有那么普遍了。人们待客迎送一般都是站着用拱手、作揖、叉手之礼。

但是跪拜礼仪并没有消除,只是其含义从表达敬意转变为强烈的尊卑色彩。当一个人端坐在椅子上,另一个人却跪在地上向他拜时,跪拜的意义就扭曲了。

如果说,汉、唐时代“君臣皆坐”,互行跪礼,宋代“唯宋乃立”,士臣不用跪礼,站着可以向皇帝奏本,甚至无拘束说话,那么到金、元朝时,就开始了臣下进奏,先行带屈辱、卑贱性质的跪礼。“后世从之”,到清代对皇帝的“三跪九叩”,使跪拜礼起了根本性的变化。

清代皇帝早朝,朝臣们必先跪拜;大臣奏事跪下后再说话;皇帝降旨,众臣也必须跪着听宣。这些场景在清宫影视剧中常常见到。士大夫“奴才”的自称味道与跪拜礼的性质扭曲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而平民见官自称“蚁民”、“小民”,得先跪拜叩头后再说事情,同样成为寻常。当然,在民间中还保留着比较多的人格对等性的跪拜礼内容,如男女对拜、子女拜父母,父母起立应答还礼等。

由于跪拜在中国已经有了屈辱的含义,所以现代的中国人已经鲜有行跪拜礼。跪拜动作只见于一定的场合仪式中,如祭祀的时候、重要节日里小辈给长辈行大礼的时候。跪坐、下跪、跪拜这些姿势,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中国越来越少见了。

受中国跪拜文化的影响,在日本、韩国至今仍保留着席地而坐的古老习俗,跪拜礼的涵义,既保持着制度性的等级关系,又变化着因时所取的利益性关系。特别是现在他们的跪拜礼仪多用于社交活动中。

“跪”在日语里是“正座”的意思,是坐姿中最为正式的一种。至今跪坐在日本仍十分常见。日本人在榻榻米上和客人交谈时,一般都采用跪坐姿势,显得比较正式和尊重。日本人的跪拜方式,一般是跪坐后,双手触地,上身曲伸,头部碰到手的位置。

日本是一个男尊女卑的国家,如果想了解这个国家的跪拜文化,从观察女性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以领略到。据说,现在的日本女性在练习茶道时,最能体现跪拜仪式的精髓。

跪拜礼是韩国传统的重要礼仪,渗透到韩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晚辈向长辈行跪拜礼祈福、感恩;总统候选人向选民跪拜叩谢等,甚至常有体育和娱乐明星向粉丝下跪表示感谢的情况。

2016年,韩国奥运游泳冠军朴泰桓,因药检呈阳性被禁赛,他在5月2日的记者会上,双膝跪下,以头抵地,跪求韩国奥委会给予自己征战里约奥运会的机会。他的跪拜只是希望得到谅解,并没有自我示卑、忏悔的味道。

0 阅读:3

寒梦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