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国是乱世,乱世出英雄。在三国的传说故事里,诸葛亮的形象往往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呼风唤雨用兵如神。而他本人留下的《出师表》,又是天底下第一篇忠诚文字,甚至有人说读《出师表》而不下泪,其人必不忠。故而诸葛亮虽不以勇武胜,却仍是三国背景下光彩赫赫的英雄人物。
唐有安史之乱,惯于太平的盛唐人也终于体验到了三国般乱世的酸辛。诗人杜甫也不得已流窜奔走于蜀中,终于战事到了尾声,杜甫来到成都定居,在此期间拜访诸葛亮的祠堂吊古。抚今忆昔,诗人不胜感喟,写下了这首诗,感动于诸葛亮匡时济世的魄力,悲伤于诸葛亮出师未捷的遗恨,甚至于“泪满襟”。今天我们读这首诗,会不禁想问,当时的杜甫心里可曾幻想过:如果唐朝也有一位诸葛亮这般的人物,又会是怎样的江山?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长江三峡素以江险浪急著称,位于上游的瞿塘峡更是如此。在一个西风凛冽的日子,登上临峡高楼,耳旁是岩壁间夹杂风声的猿啸,眼中是山林里随风而下的落叶,峡谷的中间则是滚滚奔流、不尽不息的江水。身处此情此景,不论是多么勇武无畏的英雄豪杰,恐怕都会体会到自然之力的猛烈无情,和人类生命的脆弱渺小。
更何况,此时的诗人已经踏入人生的最后阶段,长久以来的客居生活,迅速地摧残着他的肉体。病痛的折磨,让他再也无法饮酒;白发的蔓延,让他意识到时日的紧迫。少年之时,诗人睥睨天下,梦想改变世界;中年之时,诗人读破万卷,誓言致君尧舜;晚年之时,诗人虽已流落西南,但犹以诸葛自比。他对自己的期许,从来没有降低过,但衰弱的身体,却让他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
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变得心志卑琐。世事艰难也好,潦倒多病也罢,纵使无力改变这个国家,也要登上高台,面对这壮丽的山河,用诗句为后人留下一个不屈的背影。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中国人自古好客,但是好客也要看等级。
一般的客人,主人总是生怕他们不满意,不敢在家招待,一定要在外面,饭菜要美味,环境要幽雅,最好是米其林几星。吃不准什么最好,便是怎么贵怎么来,还要摆出举重若轻的架势来。对于关系密切的亲戚朋友,就会把他们请到家里,提前一天买鸡买鱼,炫耀下厨艺。只有真正知心的好友,才会让你直接打开冰箱,把珍藏的一罐泡菜、两听啤酒翻出来。
杜甫这首诗正是这个道理。诗人的生活无疑是清贫的。他不是什么达官贵人,住在偏僻的村落,但就算这样,“客”还是要拜访他。家贫准备不起好酒好菜,诗人也无愧色,就这样用一盘小菜、一樽陈酒招待了朋友,甚至还顺便呼唤了邻家的村翁来一同饮酒。诗写得从容,写得喜悦,客与主人是何等友情,不必明说,读者自可明白。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这首诗写诗人行走郊外目睹的景象,实则写的是诗人遭逢剧变之后,家族分离,人到中年的感受。诗中“三城戍”“万里桥”“海内”“天涯”“极目”等语,都强调了空间距离之远,苍凉感跃然纸上。
让诗人不得不“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的剧变就是安史之乱。以他的才华,如果时代永远太平下去,或许可以建立一番功业。然而战争爆发了,一切美好生活都不复存在。一转眼诗人已经是多病垂老之身,孤独一人,没有任何建树,更谈何回报朝廷!
今天的读者知道,杜甫并非他自己想的那样一事无成,他用他万中无一的才华,诉说出了整个时代的惨痛,堪称是中国古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文学家也许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时代,却可以让后来人痛他所痛,想他所想。人类存在一天,战争便一天不会消失,但文学也还会随着人而不断诞生。这样,在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里,依旧有东西可以唤醒人类的仁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苦尽甘来,喜出望外,诗人不是笑,而是涕泪横流。
前人称这首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因战乱而流落四川的杜甫,听说唐军战胜,被叛军占领的河南、河北之地都收复了,感到和平在望,喜极而泣,写下了这首诗。这则捷报,表示着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画上了句点。
诗歌之中弥漫着欢快的气氛。“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两联天然对偶,似脱口而出,极为顺畅自然,明白如话。最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畅想自己的“还乡”之路,是多么地兴致盎然、满怀期待。
但是,杜甫最终也没能回到洛阳。他在蜀地又盘桓了数年,后来又漂泊到今天两湖一带,最终病死在湘江上。
登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仲春之际,万物生长,百花盛开,本来是欣欣向荣、给人带来幸福与欢乐的季节。但是面对铺天盖地的春色、艳色动人的鲜花,诗人却并没有感到愉悦,他的心中始终惦念着国事与民生。春日带来的生机,并不能减少国家的动乱与人民的艰辛,反而将时局的衰颓衬托得更为显眼,给诗人带来更多忧虑。
国家政权稳定,外敌侵略停息,是诗人此刻最大的愿望。但是回顾历史,国家统一、局势稳定的机遇,总是稍纵即逝。当年三国争霸,蜀汉靠着丞相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以西蜀一隅之地对抗强大的曹魏,坚持了四十多年,但是丞相一旦去世,国家失去了支柱,蜀汉也就此灭亡。眼下唐王朝虽然远较蜀汉强大,但是朝廷中宦官专权,地方上军阀跋扈,如果没有一位诸葛亮式的人物出来力挽狂澜,局势依旧充满着危险。
那么,可以拯救危局的诸葛亮又是谁呢?传说中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喜欢吟诵《梁甫吟》自娱,此刻远离朝廷、沦为幕僚的诗人,恐怕也像当年的诸葛亮一样,有才大难为用的感叹吧。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没有以朝廷重臣的身份名垂青史,反而因为这些忧国忧民的诗歌而流芳百世。不知杜甫当时如果知道这样的结果,又会作何感想呢?
宿府
【唐】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独自在幕府中值夜,身边陪伴的是井边的寒梧与桌边的残烛。此时已是深夜时分,城中居民都已沉沉睡去,只有像诗人一样,无家可归又夜中不寐的人,才能在夜半报时的鼓角中,听出悲壮的音色;在半空皎洁的月色里,发现寂寞的暗影。
离开故乡、四处漂泊的日子,实在已经太久,故乡的亲人,已多时未通音信;回家的道路,也添上了重重险阻。在刚刚离开家乡的时候,每天努力奋斗,希望能重得君王的重用,攒足回乡的资本。但是在外漂泊了十年之后,入朝做官的梦想逐渐灰飞烟灭,回归故土的信心也早已消磨殆尽。如今的诗人,就像在天空中日夜飞行、临近筋疲力尽的鸟儿,心中唯一的期望,只是找到一根能供自己暂时安歇的枝条。
然而即使如此,对家乡的思念,还是会在夜深独处的时候悄悄涌上心头。因为从离开家乡的那一刻起,乡愁就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之中,只可能暂时隐藏,却永不会被彻底遗忘。
阁夜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岁末时节,白昼渐短,黑夜渐长,寒风呼啸,霜雪满江,一切希望与美好似乎都被逐步压缩,只留下一派凄冷寒怆的风景。这样一个寒冬的夜晚,夹杂着呼啸寒风的报时鼓角,显得越发悲壮;三峡天空中的星河,似乎也被霜雪与寒风摧残得摇摇欲坠了。整个唐王朝虽然已经挺过了安史之乱,但局部的动乱却一直没有停息过。北风刮过,仍会传来因亲人战死而发出的哭泣声。而王朝的命运似乎也与周遭的风景一样,处于倾覆的边缘。
此时杜甫已经五十五岁,旧日的友人纷纷过世,寄出的信件也渐渐没有了回复,他的生命也如一年之冬季、一日之夜晚,开始走入最终阶段,需要思考死亡的终极问题了。虽然他并没有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古来帝王将相,不管功业如何,最终都是归于尘土,倒也是人间常事。只是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仍不能回归故土,只能在异乡夷歌中寂寞地度过。对于杜甫来说,这样的处境也许比五更鼓角、天涯霜雪更令人绝望。
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平定了安史之乱的唐王朝虽然从全国性的兵燹当中恢复了过来,但是依然要面对政治混乱、军阀割据的危险局面。此时的杜甫,早已辞去了曾令他骄傲的左拾遗之职,退出了朝廷政治中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先是到四川成都投靠老朋友严武,在严武死后又辗转来到夔州,始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杜甫初到夔州之时,恰逢秋季,此刻秋风又起,丛菊两开,诗人在此地也已整整生活了两年。秋日草木摇落,本就令人生悲,到了诗人的笔下,则变得更加惊心动魄。巫峡汹涌的水势,秋季阴森的天候,再加上白帝城中一阵紧似一阵的砧杵声,共同在天地之间构造出一种萧瑟悲凉的气氛,既暗示着国家局势的动乱不安,又暗示着个人前途的晦暗不明。诗人想要逃离,却又无路可走,只能被困在这凄风苦雨中,等待寒潮的到来。
诗中少有心理描写,却通过对景物的渲染,塑造出了一种令人难以喘息的阴郁气氛,为《秋兴八首》的组曲谱下了一段低沉的序章。
咏怀古迹(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对于汉元帝来说,招选宫女之时太过相信画师的图像,没有亲眼核实,以致错失了将绝世美女纳为嫔妃的机会,事后想想也许确实会后悔,但这充其量不过是他人生中一件不如意的小事,产生不了太大的波澜。但对于昭君来说,皇帝的一次马虎、画师的一次贪婪,却改变了她一生的轨迹。因为这一事件,她不但无法成为汉元帝的嫔妃,甚至无法留在皇宫之内,低调地做一名宫女,她必须远离熟悉的乡土,嫁到遥远的匈奴,忍受恶劣的环境,接受陌生的文化。对于一个弱女子来说,这样的命运未免太过残酷,但在一个君王决定一切的社会中,这样的命运却必然要有人承受。
就这样,昭君出塞,一去不回。她将身体留在了朔漠,留下春草遍生的青冢;她的魂魄却没有随着肉体的毁灭而逝去,而是寄托在了诗篇和乐曲中,历经千载,绵延不息,始终诉说着自己的哀怨与惆怅。
登高望远记愁情,抑郁艰难读者惊。乱世烽烟飘大地,空前韵律化明星。挥毫绝世好文采,记事感人真史形。生计辛酸时荏苒,州乡流浪影伶俜。。七律《读杜少陵七律佳作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