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租房被忽视的商机:寻回“消失的附近”

珊瑚数据 2023-04-12 12:09:17

大嘉在上一期《新市民、年轻人喜欢租怎样的房子?一个模型让公寓赢得用户》里与大家分享过怎样做用户细分,收到了不少读者的反馈,其中有一条评论值得我们探讨一下。

有位朋友提到“整合到一起的服务性价比能比单一服务商高吗?租房者追求的永远是性价比”。

这个讨论,实际是源于上期关于用户细分我们更倾向于“支付意愿”而非“支付力”的提法。

笔者认为租房的支付力不完全等于用户的真实支付力,用户会尽量压缩或控制租房成本,满足其余消费需求。因此不能用支付力来判断租房用户的实际支付水平,而是以我们需提供什么来提高用户的支付意愿。

在上期笔者举了个例子,A用户租房支出2000元/月,另有1000元用于购买其他服务(家政、健身、宠物服务等),但如果我们在运营中将用户需求的保洁、健身、宠物服务等与租房需求进行整合,将租金提升至2800/月,看似增加了800元房租,但比用户一个月合计3000元的实际支出,还便宜了200元。

如果你是租户,有更便利更便宜的服务满足一切需求,是否会更加愿意支付?所以关键是洞察用户需求,并进行体验设计和运营,来提升用户的支付意愿。

这个思考其实也是基于目前保租房的困境出发。

相比住宅,保租房的回报少且慢,租金也受制于市场的平均水平,似乎是一门不怎么赚钱的生意。如果仅靠谁租金低谁就能抢占市场,那确实是一门低回报甚至亏本的生意,但如果能实现性价比高于竞品,则有突出重围的机会,我们具体该怎么做?

笔者认为,要提高用户的支付意愿,至少需满足两个基础条件:满足用户需求、获取成本可控。

满足用户需求

用户需要的不只是一间房,更是一套产品服务

以深圳为例,我们经过近百组的用户调研发现,用户需要的比目前市场提供的要多,也就是大部分需求没有被满足。

当需求没被满足时,用户更倾向从外界的商家获取,而不同支付意愿的用户对配套服务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我们来看看“专才”的需求。

这类群体收入良好,偏好成熟便捷区域,高学历人群占比较高,比较宅,对房内配置齐全度要求高,追求更舒适的居家环境,租金支付存在弹性。在公区配套中,他们更需求社区食堂、空中花园;对服务配套中,则对安防、公寓公区卫生、快递服务需求强烈。

其次,我们再看“奋斗情侣”的需求。

这类群体属中等收入白领,重视生活和工作的高度融合,对空间要求更大,趋向小家庭的模式。在公区配套中,他们需求健身房、游泳池、公共晾衣区、干洗店,也展示对咖啡厅、阅览室、露台的需求;在服务配套中,安防、公寓公区卫生、快递服务是首位,但也对入户保洁、物品托管、代洗床单等表现出需求。

可以看出,要抓住这部分支付意愿较强的群体,单靠房间大小、房内配置是远远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用户愿意支付的仅仅就是地段及房间的大小、配置,要想进一步提高租金,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是无法拉升其支付意愿的。

所以,增加用户需要的服务,以提高租金是有一定机会的。

获取成本可控

“家楼下”的便捷服务,负担得起的服务

如果租赁方提供这些需求,用户是否会觉得不专业?体验感不好?导致实际消费的人很少,反而增加了成本,得不偿失?

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万科在南头古镇的泊寓推出过一个青年共创计划,通过资源共享实现成本可控。他的核心模式就是“各取所需”,即租赁方(业主)提供空间、服务方获取用户、用户获取服务。

第一个案例:心理咨询。

张先生在深圳从事心理咨询业务,本身有自己的工作室,每年需要完成一定的心理咨询课题。而在泊寓中,一些住户存在潜在的心理问题,但其收入无法支撑他们做持续的心理咨询,因此在与万科泊寓的策划安排下,张先生在泊寓的公区开展了轻度咨询服务,让用户体会到“家楼下的心理健康服务”,而且负担得起。同时张先生也借助这次心理咨询,完成了博士论文,在与泊寓互相扶持的关系下,形成良好的生态模式。

泊寓“家楼下的心理健康服务”服务公区

第二个案例:健身服务。

赵小姐是一名万科泊寓的租客,有创业的计划。在与万科泊寓沟通后,万科提供20㎡的天台位置作为创业支持,每周举办健康讲座、瑜伽课等社区活动,还常常和周边商户开展联动,除了泊寓的租户之外,周边小区的居民也慕名而来。在与泊寓的互相扶持下,赵小姐验证了创业方向,同时也给租户带来了更便捷、性价比更高的服务体验。

泊寓为赵小姐提供的活动公区

第三个案例,宠物服务。

泊寓在去年引入“珊瑚有宠”,为用户提供一系列关于养宠的贴心服务,比如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安排专业管家上门喂养、铲屎、除毛、消毒、洗护等,还在社区内打造了一个“宠爱服务站”,让年轻人在此玩转萌宠、科普知识、休闲社交、闲置转让等。

珊瑚有宠·宠爱服务站

从上面几个例子来看,如何低成本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思路实际是很多的,可以是“各取所需,共同成长”,比如挖掘有创业需求的租客,并给予鼓励和资源,提供服务,对业务进行验证和孵化;也可以是引入专业的运营方,业主通过提供空间、租户流量导入,实现双赢。

对于用户而言,“家楼下”的便捷服务、负担得起的服务,相比要通过交通工具到达、价格昂贵的成熟商家,性价比更高,前者也是存在一定商业机会的。

配套服务的提供

寻回“消失的附近”,是保租房未来的商机

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项飙抛出一个重要命题: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消灭附近”,他说:“如今社会,大家对自己周边的世界没有那种要浸淫进去,形成一个叙述的愿望或能力,我们居住的社区,正在成为我们要抛弃的、要离开的东西。”

如何寻回我们生活中消失的附近?这也是留给我们的设问与思考。

“附近”是什么?就是一个人生活圈子的周边,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场景所构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综合,说白了,就是我们经常走过路过看到的包子店、理发店、深巷的小卖铺,路边菜市场、街角的小公园。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南头古城位于深圳城市中心,以城中村为主,为外来人员提供价格低廉的出租房和低门槛、多样性的就业机会,在城市更新中通过微改造方式,对原本的单体建筑用途进行改变,由原本单一居住属性变成商业、居住、公共空间等多种属性,以空间升级、业态升级为抓手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深圳南头古城改造前后对比

在居住方面,不仅活化了城中村,打造出高品质、多元化的青年公寓,为来深奋斗的新市民、创业者提供了高性价比的租赁空间,同时通过在保留原有的生活气息基础上,持续引入有品质、有调性、有故事的商户,寻回了“消失的附近”,并为用户提供涵盖居住、商业、休闲、生活等一整套产品服务体系。

相比之前城中村的居住体验,南头古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吸引了大批支付意愿更强的用户。

目前全深圳有70%的人在租房,整体租赁市场客群厚度大,且大部分分布在城中村中,我们若能基于用户需求、商家需求,打通商业模式,重构“家楼下”、“消失的附近”,才有利于提升用户满意度、出租率和租金水平,更有利于引入更多的商业合作模式,为保租房带来新的商机。

0 阅读:3

珊瑚数据

简介:专注新市民宜居与存量资产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