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不藉于千亩”改革的实质:人类史上第一次“休克疗法”改革

欲云谈史论今 2020-09-10 09:00:32

在《西周与东周•周宣王的政治改革》中,李亚农先生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周宣王“不藉于千亩”就是放弃了藉田制。但是,随后在论证周宣王如何改革时,却只是武断地直接下结论——既然不再藉田,土地彻底私有化后,周王室就只能是“分田到户”,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半部分推理,让多数人信服;但是后半部分的结论,无论是遗留的历史文献资料还是地下发掘出来的文物,其论点都缺乏有力的直接证据。

李亚农

从常理推断,周王室废除了“帝藉”制度,把“国营农场”彻底私有化,虽然李先生所提到的“分田到户”也是备选方案之一,但周宣王采用这种方案的可能性,其实是最低。

改革,既然是“摸着石头过河”,过河的道路就不会仅有一条:可以选择直线过河,也可选择曲线过河;可以选择顺流而下趟过河,也可选择逆流而上闯过河;可以从桥上走过河,可以乘船过河,还可从水里游过河……。

怎么过河?

各种过河方案,选择的原则不外乎两条:一,风险最小;二,利益最大化。

西周晚期社会贫富差距极大,社会等级森严。在周宣王进行“不藉于千亩”改革时,周王畿内又是地少人多的现实环境。如此前提之下,周王室改革时要把“藉田公社”内的土地均分给底层民众,怎么可能保证公平,又怎么可能保证每家每户所分到的土地都能养活自家人?底层民众无法公平公正地分到土地,得到的土地无法维持生计,整个西周社会又怎么能保持安定繁荣?

“分田到户”的改革方案,确实有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这种改革方案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如果“国营”农场彻底解散,把土地直接划给农民,农民们都有了自己的土地,他们还会去“民营”和“私营”农场打工吗?如此一来,农民们就不会从“公室流入私门”,而是都会从“民营”或“私营”农场跑出来,到“国营农场”的土地上搞“联产承包责任制”了。

这样的后果,必将对“民营”或“私营”农场产生极大的冲击,让原本就缺乏劳动力的“民营”和“私营”农场,必将丧失更多劳动力。劳动力没了,“民营”和“私营”农场的发展也就难以持续,诸侯、卿士、以及那些形形色色新贵们的利益也会因之而大大受损。这无疑是变相动摇了分封制(封建制)的基础,必将遭到诸侯、卿士们的强烈反对。周厉王得罪大多数权贵的后果近在咫尺,其风险之大,周宣王当然不敢承担。“国人暴动”过后,周宣王能够幸存下来、重新回到王位,就是依赖权贵们的保护和支持。现在周宣王刚刚回归,讨好权贵阶层都唯恐不及,还敢去动权贵们的奶酪?

谁动了我的奶酪

从周宣王自身的角度而言,对于“藉田公社”下的基层民众就不会存在什么好感。“藉田公社”下的“国人”,拥有“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等等诸多强大的政治权利。公元前841年,在周王都镐京的暴乱过程中,“国人”被权贵们煽动起来,不但囚禁、罢免了周厉王,还差点将王室灭族!

国人暴动

周宣王本人,就是这场暴动的直接受害者,差点就被“暴民们”给夺去了性命。周宣王之所以要放弃“藉田制”,一个重要目的,可能就是要彻底瓦解在“藉田制”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乡公社”议政制度,避免将来王室重蹈“国人暴动”的覆辙。将土地直接分配给底层民众,周王室的财政收入将严重依赖于底层“公社社员”,“社员们”的政治地位也必将随之大幅提升,这当然不符合周宣王改革的初衷。所以,从情感角度出发,在解散“藉田公社”的过程中,周宣王将土地直接分配给普通民众的可能性也极小。

再从成本来说,“国有”资源即便是私有化,周王室也绝对不会是免费赠与。否则,如此大规模的国有资产瞬间内流失,就如同人体迅速失血,立刻就会让周王室病入膏肓、四肢动弹不得!因而在私有化过程中,谁要想获得“国有”土地的经营权,他就必须得花钱购买;甚至,周王室如果足够聪明的话,还可以采取竞价拍卖方式来逐步变卖国有资产,以期获得最大收益。西周时,常年在农田里耕作的底层农民,特别是“遂人”,社会属性更接近于农奴,大多家境贫寒,收入往往只够糊口。即便名义上周王室的“私有化”是平等地面对所有“国人”,但能出得起“国营”农场转让费的底层农民,绝对是少之又少。这就是从古至今都未曾改变过的残酷现实:说是说“人人平等”,但是由于每个人在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个体能力与素质上的差异,导致在面对同样的竞争时,每个人获胜的几率事实上却是极度的不平等!正因为如此,从经济实力上分析,能承担得起“国营农场”转制前期投入的人也不绝会是普通民众。

不光道理上的推断如此,在史料中也能找到最直接的证据。

在虢文公劝谏周宣王不藉于千亩的最后,说道:“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绪而弃其大功,匮神乏祀而困民之财,将何以求福于民?”虢文公话语中的“弃其大功”之“功”,就是指的“藉田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藉田制,不仅仅是西周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军事制度的基石;“帝藉”之田,更是祭祀上天与祖先供品的来源。轻易地废弃如此重大的制度,国家的“祀与戎”都将受到严重冲击,当然会动摇国本。

周宣王

所以,虢文公在劝谏周宣王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放弃藉田制的后果:后果之一,就是“匮神乏祀”,让“神仙姐姐”的祭品匮乏;后果之二,则更加严重——就是“困民之财”!维持民众基本生活的“藉田公社”被取消,民众从此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被迫自食其力,生活自求多福,那周王室又“将何以求福于民”?周王室无以“求福于民”,又如何能收买老百姓人心?失去百姓民心之后,周王室得不到民众支持,“戎”怎么可能强大?“戎”不强大,周王室还怎么可能统治天下?因此,虢文公认为放弃藉田制,绝不可取。

从虢文公的这段话分析,周宣王的不藉于千亩,绝不可能是要推行“分田到户”。如果土地直接分配给底层民众,民众生活会如此迅速陷入贫困吗?

既然如此,那周宣王在“不藉于千亩”之后,究竟是将土地分给了谁,使得虢文公对改革“困民之财”的结局忧心忡忡,提出“将何以求福于民”的隐忧?

“国人暴动”之后,姬静就在召伯虎家中逐渐长大成人。在周厉王手下熬过了三十七年的苦日子,召伯虎们为自身长远利益,必定会对“国人暴动”进行深刻反思。在姬静成长的过程中,召伯虎们也必定会将他们反思的成果灌输给他,以肃清周厉王“专利”改革的“遗毒”。周厉王强势地推行限制“民营”和“私营”农场发展壮大的“专利”改革,致使周王畿内贵族阶层与王室矛盾急剧恶化,最终引发了“国人暴动”。因此,在姬静成长过程中,他肯定也跟随着召伯虎们深入研究了“藉田制”的种种弊端,同时也仔细考察了西周中期以来“私营”和“民营”农场在长期发展上的优势。

父亲是在大势不可为的局面下去勉力维系“藉田制”;那么姬静为避免重蹈覆辙,最好的方法就是顺势而为,不再采取限制“私营”、“民营”农场发展的“堵水”方式,转而采取“疏导”的方式,彻底抛弃效率低下的“国营”农场,把“国营”农场全面私有化。

这是权贵们千方百计都想要达到的理想效果,他们也确实做到了。

周宣王被权贵们重新推上政治舞台后,首要目标就是稳定人心,特别是权贵阶层的人心。为了尽快收买权贵阶层人心,周宣王的任何改革,首先都是要能与权贵们实现利益共享。这也就意味着,周王室“不藉于千亩”、把“国营农场”私有化后,绝不会是搞“分田到户”,而是把“国营农场”田地都转让给善于经营的封建地主去代为经营了。

“国营”农场私有化的受益人,不是在“国人暴动”期间差点害姬静丢掉性命的底层“国人”,而是伴随姬静一起成长、扶持姬静重返王位的权贵和那些新兴地主们。

这才是周宣王“不藉于千亩”的真相:这是将“国有”藉田公社完全私有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休克疗法”改革!

休克疗法

0 阅读:209

欲云谈史论今

简介:专注两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