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山西太原,8座城门还未拆,龙城风貌令人惊叹!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4-06-19 09:36:16

台骀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左传·昭公元年》

山西太原,龙潜之地,历史上有多位皇帝都与太原有过特别密切的关系,因此也被称为“龙城”。太原有4700多年历史,2500多年建城史。自古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人常说,一座城市,因为有历史而厚重。那么,过去的太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笔者搜集了一些山西太原老照片,拍摄于1907-1915年间。反映了当时太原的城市和人文风貌,让人眼前一亮:过去的太原,原来这么美!

原片是模糊的黑白照,为其上色并修复了清晰度。史海浩瀚,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

历史上的太原古城,有八座城门:拱极门(小北门)、镇远门(大北门)、 阜城门(旱西门)、 振武门(水西门)、 迎泽门(大南门)、 承恩门(首义门)、 宜春门(大东门)、 迎晖门(小东门)。

八座城门在明代成型,初步奠基了太原的格局。照片中这座城门是大北门——镇远门。城门前是一条主干道,常年的车马碾压,地上有深深的车辙。两侧的商铺都在开门营业。

100多年前,太原城内一条街道上的景象,街道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街边建筑飞檐高挑,古色古香,看上去很有年代感。

中心街道两侧有高台,实现了人车分流。沿街商铺都在开门营业,街上人来人往。街道尽头,依稀能看到太原高大壮观的城门楼。

这是当时太原衙门所在地。创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位于今凤城东街路北。它是太原县地方行政长官行使职权的场所,也是县级官吏、差役办理公务之所。

照片中,衙门前矗立着一座三间四柱木牌楼,一名男子从牌楼下走过。史料记载,过去的太原衙门前棉,还有一座照壁,上面描绘的有麒麟,十分精美。如今,照壁早已不复存在。

过去的太原,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照片中,是位于太原城内的一座戏台,台下挤满了看戏的观众和远道而来的马车。

人和车将戏台前的广场挤得水泄不通,场面十分壮观。台上演员精彩的表演,引得台下观众喝彩声不断。像这样的看戏场面,现在很难再见到了。

1915年,山西太原郊外,两名男子,将马车停在路边,马车上还带有棚子。这应该是一条主干道,常年的车马碾压,路面上留下了深深的车辙。

路边矗立着七通石碑,一字排开,令人惊叹。每一通石碑的碑帽上,雕刻着精美的龙形图案,看上去规格很高。

山西太原城内一座拱形大门前,一名小贩挑着小吃摊,沿街叫卖。令人称奇的是,他的扁担两头向上翘。旁边顾客买了一碗,大口吃了起来。从他脸上的笑容看,生意还不错。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食小吃。这样的流动小吃摊,更体现了太原独有的人间烟火气。

在太原一户人家的房子前,四名年轻女子在一起聊天,她们怀里都抱着一个孩子。

从照片上看,当时的人们,衣服上没有看到有补丁,几个孩子长得也是胖乎乎的。可见,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条件还是不错。

照片中,一匹白马被五花大绑,吊在一个木架子上。一名男子正弯着腰为这匹马修理蹄子,修复好后,还会给马蹄钉上马掌。

给马钉上马掌,相当于给马穿上了不易损坏的鞋子,为的是保护马蹄,让马能更长距离的负重行走。在过去,马是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而钉马掌是很吃香的职业,像现在的修车师傅。

这是当时太原8座城门中的一座。城门楼飞檐高挑,高大壮观。城门前大路上,停着几辆黄包车,车夫站在路边等待载客。

城门前看上去比较冷清,没有人们进城出城熙熙攘攘的场面。摄影师拍下了这张照片,几名车夫好奇地看着镜头。

这是过去的流动理发师,他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担子一头装着理发工具,另一头装着火炉和脸盆。只要有人需要理发,他们随时可以停下来工作。照片中,理发师正在为一名男子理发。理发也是一门手艺,依靠这个就能养家糊口。

山西太原一场庙会上的景象。山坡上人山人海,停满了马车。远处,还有人不断向这里汇集。可见,这里的庙会规模之盛大。

在山间有一个人工垒砌的池子,或许池子中出现了某种奇怪的现象,池边站满了围观的群众。附近的山坡上,长满了树木,还能看到一些小吃摊,不少人坐在地上休息。

这是位于太原郊外的一家客栈。客栈规模不小,设施齐全。不仅有客房,旁边还有马厩。

几辆马车停在院子里,客栈门口站着几名顾客,其中有一名头戴礼帽的外国男子,当时他正在太原考察,沿途拍摄了很多老照片。

山西太原城内一条大街上,走来三名踩高跷的民间艺人。他们身穿表演服装,站在高跷上,行走起来如履平地。在他们身后,簇拥着很多看热闹的人。

太原民间艺术还有社火,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的社火,主要是在元宵节和迎神赛会上表演。

太原街头,两个流动铁匠正在忙碌着。平日里,他们带着打铁工具和炉子,走街串巷。要是有人需要打制铁器,他们就停下来,拉开场子开始打铁。

铁匠师傅把铁块放在火炉上烧红,然后放在铁砧上打制成顾客需要的器物。旁边是他的父亲,蹲在地上,手拉着风箱,把火炉里的火烧得很旺。几名路人站在炉子边看热闹。

山西太原一处寺庙外雪白的墙壁上,写着“洗净私心”四个大字。在墙壁前,站着两名男子。

这其实也是阎锡山思想的一个方面。他试图通过一个半宗教组织来传播他的意识形态。墙壁前面矗立着一尊石狮子。“山西王”阎锡山,统治山西多年,为近代山西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这是位于山西太原的一座修道院,院内殿宇众多,中西合璧,看起来规模不小。远处,能看到太原高大的城墙和城门楼。太原城外,是大片的农田。

在太原一户人家的花园里,父子五人在一起合影。丛他们身上的穿着和气质看,应该是一个大户人家,家境条件不错,有自己的私人花园。

弟兄四个长得很像,父亲面带笑容,看得出,他对自己的几个儿子十分满意。在他们面前的地面上,摆着几盆装饰的盆栽花卉。

1915年,山西太原一处峡谷平坦地带,一条大河边,聚集了成百上千辆马车。

在这些车辆中间,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想必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庙会或庆典活动,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加。这样的壮观的场面,你见过吗?

寒冷的冬季,山西太原一名乞丐,把不知从何处捡来的一块破毯子紧紧裹在身上,但他依然感到刺骨的寒冷,蜷缩着身子。

从照片上看,他还很年轻。因为年代久远,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沦为了乞丐。脚上的鞋子露出了脚指头,看上去挺可怜的。

这是位于山西太原的一座教堂,为典型的欧式风格建筑,附近还能看到有高大的中式建筑。

这座教堂,位于一座公园内,教堂旁边是一片湖泊,岸边杨柳依依。湖边还建有一座小亭子。建筑倒映在水中,景色宜人。

位于太原郊区乡下,一名男子正推着石磨,将谷物磨成面粉。这种石磨在过去很常见。

有些石磨是靠畜力拉动,比如牛和马。有的则是靠人力推动。照片中这名男子推起石磨,看上去并不费力。如今,要想看到这样的场面,只有去农家乐或者农耕博物馆里才能见到。

这是位于太原城外一个村子,村头大树下的高台上,建有一座六角亭子。平时,这里也作为戏台来用。演员在上面表演节目,村民们聚集在下面观看。

在这张照片中,亭子下面没有戏曲表演,一名小贩带着货物在亭子下休息。外国摄影师正在和他攀谈。

太原郊外,一名农民正在犁地。他使用的是传统的犁子,一头牛和一头驴子在前面拉。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还能见到这样的耕作方式。如今,已经很难再见到了。代替它的是现代化的机械耕种。科学技术改变了生产力。

1915年,在山西太原郊外的土山前,停着一辆马车。马车前,有两匹骡子一前一后,抬着一顶轿子,这种轿子叫“骡驮轿”。山西传统民间婚俗中,就有用“骡驮轿”迎娶新娘的婚俗习惯。

写在最后:回看100多年前山西太原老照片,城市和人文风貌令人惊叹。每一栋房子,每一条街道,每一张面孔,都带着时代的痕迹。如今的太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相信,太原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0 阅读:3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