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与连横第一次对决:卫国篡位者首创合纵,郑庄公应之以连横

欲云谈史论今 2020-11-15 17:10:59

合纵与连横,是战国时代列国的外交主流思想。可对于“合纵”与“连横”,自古以来就存在多种解释。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南北为“纵”,东西为“横”,所以南北联合即为“合纵”,东西相结即为“连横”。以此而言,合纵即联合从南到北的楚、魏、韩、赵、齐、燕等等六国,连横即秦国与韩、赵、魏、齐等等崤山以东诸国结盟。

以战国时局而言,与关中交好为“横”,合关东之众为“纵”。所谓“关中”,就是渭河平原,代指秦国;所谓“关东”,即函谷关以东,代指山东六国。

从国家强弱性质而言,因共同利益结盟称之为“纵”,以实力胁迫他国加盟称之为“横”。六国实力弱小,为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是为“合纵”;秦国实力强大,胁迫六国与己联盟称之为“连横”。

战国合纵思想的代表人物,无疑是苏秦。苏秦出生于周,家境还算殷实。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可学成之后他四处游历,却一事无成。游说列国不成的苏秦穷困潦倒,不得已回到了家乡,却为家人们嫌弃。为雪前耻,他努力发奋图强,刻苦研读,疲倦时竟不惜以锥刺股来刺激自己!苦读一年后,苏秦再次出山,以合纵之术游说山东六国,成功当上了“纵约长”,身挂六国相印,天下闻名。苏秦成功说服山东六国合纵之后,强秦竟有十五年不敢窥视函谷关以东的国家。

与苏秦相反,他同门师兄弟魏人张仪却是连横思想的代表人物。张仪与苏秦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学成后他来到楚国出仕。不想,张仪却被怀疑是小偷,遭楚相数百鞭笞后才得以脱身。此后张仪突然否极泰来——因为苏秦想牵制秦国,施计将张仪诱骗到了秦国,并资助他赢得了秦惠王重用。苏秦死后,在秦昭襄王支持下,张仪以连横思想劝说山东六国与秦亲善,瞬间打破了苏秦在世期间开创的合纵大局。

虽然“合纵”与“连横”在战国时代才大行其道,可这并非合纵连横思想的首次出现。早在战国前,“合纵”与“连横”之术就已展开了第一次对决。那么历史上,是谁首创了“合纵”与“连横”的思想?

公元前771年,西申国联合犬戎、鄫杀入渭河平原,摧毁了鄗京城,并在骊山下杀死了周幽王,西周宣告覆灭。此时,渭河平原上的周人纷纷东迁,以避犬戎之祸。位处处华山脚下的郑国(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面对突发灾难,也开始了积极的自救历程。

公元前769年,郑桓公经过周密策划,以阴谋吞并了郐国(今河南新密东),然后举国东迁至郐国旧地;公元前767年,在投靠平王政权后,郑武公悍然消灭了东虢国(今河南荥阳东北);随后,他沿着洛阳盆地周边一路向南扩张,先后吞并了祭(今河南荥阳东北)、华(今河南新郑北)、长葛(今河南长葛)、鄢(今河南鄢陵)、胡(今河南漯河郾城区西南)等等众多小国,一举成为东周初赫赫有名的“小霸”!

郑国横扫一切的扩张态势,让周边处于观望态度的诸侯国都感受到了巨大威胁。奈何,此时郑国正如日中天,而且还并未直接侵犯到这些传统诸侯强国,所以他们只能暂时默默地继续旁观。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去世,留下了十三岁的大儿子姬寤生和十岁的小儿子姬段。依照立嫡立长的惯例,尚未成年的姬寤生继承了君位,是为郑庄公。幼君即位,国事难有作为,郑国东迁以来的疯狂扩张势头终于缓和了下来。

不幸的是,郑国内乱也从地埋下了祸根。

因为郑武公夫人武姜偏爱小儿子姬段,让两兄弟陡然间生出了嫌隙。在武姜怂恿下,被封京城(今河南荥阳东南)的姬段长年桀骜不驯,谋求篡夺兄长的国君之位。老谋深算的郑庄公故意放纵弟弟作乱,却在弟弟发兵挑起内乱时,派人偷袭了京城。其后,惊慌失措的姬段逃至鄢邑(今河南鄢陵),又被郑庄公击败,被迫逃至卫国的共邑(今河南辉县)。

东迁以来,郑国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内乱,这让周边列国都大喜过望。收留了姬段的卫桓公立刻派军前往讨伐,侵占了郑国北部边境城邑。

趁乱伐国确实是良机,可惜卫桓公却估计错了郑国的实力。郑国号称“小霸”,那可绝不是浪得虚名。郑庄公随即发起了两次反击,其中一次还攻入了卫国都城的郊区。

无论谁敢侵犯郑国,必将遭到双倍的还击!

在遭受两次打击后,卫桓公终于知道郑国实力强大,不敢再强行与之针尖对麦芒。可卫桓公一时的退缩,却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卫桓公是卫庄公的庶子,因为被嫡夫人庄姜收养才得以继承君位。可卫庄公妻妾众多,儿子可不止卫桓公一位。卫庄公嬖妾也生下了一个儿子,名为州吁。州吁长大后,喜欢舞刀弄枪,更是得到了卫庄公宠爱。为此,卫庄公还让州吁直接掌管军队。

郑国两次攻打卫国,卫桓公却不敢发起反击,这让生性好武的州吁极为不高兴。于是,公元前719年春州吁悍然杀死了卫桓公,篡位自立。自立为君后,州吁就开始策划如何反击郑国。

虽然郑国迁徙中原才数十年、统治根基薄弱,但毕竟吞并了多个子男之国,实力大大增强。更何况,因为郑、晋二国支持周平王战胜了携王政权,郑氏父子赢得了王室执政卿之位,也让郑国获得了宝贵的王室政治资源。光凭卫国,确实难以与郑国单独相抗衡。

虽然如此,但形势并非不可为。郑国是猛龙过江,东迁以来吞并了许多国家,可也对更多的中原传统诸侯国构成了威胁。既然如此,何不将这些国家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郑国?于是,州吁立刻派人出使宋、陈、蔡、鲁等国,组织起一个“反郑”联盟。走了一圈下来,除了鲁国外,其它诸侯国都欣然同意与卫国结盟。卫国在郑国之北,宋国在郑国之东,陈国、蔡国在郑国东南;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卫、宋、陈、蔡等国构成了标准的南北合纵态势,对郑国形成了三面包围。

不经意间,卫国篡位者州吁就首创了“合纵”思想,并将其付诸实施。

四国成功“合纵”的当年,“反郑”联盟就两次讨伐郑国,把郑人打得灰头土脸,毫无还手之力。

可就在州吁“合纵”大获成功之际,后院却突然起火了。不服州吁篡位的老臣石碏设计诱杀了州吁,改立卫宣公为国君。历史上第一次“合纵”,在取得巨大成功之际,突然间遭受了重大挫折!

趁着州吁一死,“反郑”联盟遭受挫折,郑庄公立即对合纵列国发起了反击,结果有胜有败。

“反郑”联盟虽然一时遭遇挫折,但一旦他们再度联手,郑国再强大,始终是双拳难敌四手。郑庄公虽然骄傲,却颇有自知之明。为与“合纵”四国相抗衡,郑国必须尽快找到自身盟友。

为此,郑庄公策划了数年,竭力拉拢齐国和鲁国,希望借此打破州吁始创的“合纵”封锁。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郑、鲁、齐三国大致呈东西走向,三国结盟恰好构成“连横”,足以破解州吁的“合纵”!

“二王并立”期结束后,齐国是除晋、郑之外,最早希望加入平王政权的中原诸侯国之一。虽然齐僖公还未朝觐过周王室,但其实齐国早就与郑国交往,数次结盟了。

可鲁国与郑国的关系却极为复杂。早年间,在郑国往南扩张之时,因为威胁到鲁国汤沐邑许田(今河南许昌东北),曾与鲁国发生过一次冲突。那次交战,郑国大胜,鲁隐公还成了战俘。因为这段旧日纠葛,郑庄公想与鲁国结盟,其实希望极为渺茫。

然而,强人之所以强,就是因为他们能将不可能化作可能。为讨好鲁人,郑庄公故意向鲁隐公提出用郑国的祊(bēng,今山东费县东)来交换鲁国的许田。鲁隐公一时犹豫,还没能答应,郑庄公却先把祊直接送给了鲁国!郑庄公如此诚心诚意的交好态度,瞬间就赢得了鲁隐公好感。

公元前715年,郑庄公突然以宋殇公不朝觐周王为名,率兵前往讨伐宋国。“二王并立”时,绝大多数诸侯国都不会支持有弑父篡位名头的周平王。如今虽然携王被杀,但众多中原诸侯国一时还未能改变立场。所以,宋人不去朝觐现存的周王,极为正常。不说宋殇公,就连鲁隐公也还没去王室朝觐过。郑庄公以此为名讨伐宋国,纯粹是借机挑事。

可就在此时,宋殇公却又走出了一步昏招:因为旧日嫌隙,拒绝向盟友鲁国通报。这让鲁隐公大为生气,立即转向,同意与郑国结盟——郑庄公创建的“连横”组织就此成型!

公元前713年1月,郑、齐、鲁三国在鲁地中丘(今山东临沂东北)正式结盟。郑、鲁、齐三国“连横”成功,与卫、宋、陈、蔡四国的“合纵”对抗,让东周“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高潮。

5月,郑、齐、鲁三国联手杀入了宋国。一个多月后,三国联军在侵占了宋国多座城邑后,圆满撤军。就在这时,宋殇公联合起卫、蔡两国发动反击,并在郑国军队撤退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伏兵。可不想,因为宋殇公领导不力,“合纵”联军内部生乱,反倒让郑庄公在戴(今河南民权东)全歼了宋、卫、蔡三国联军!

“合纵”的首创者州吁,七年前已死;如今宋殇公又无能作“纵约长”,这让“反郑”联盟瞬间跌入谷底,几乎四分五裂了。趁此良机,郑庄公多次讨伐宋国,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公元前710年,太宰华督煽动起民怨作乱,杀死了宋殇公和大司马孔父,然后将郑庄公扶持的公子冯接回了宋国,立为国君。东周“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落下帷幕——历史上第一次“合纵”与“连横”对决,以郑庄公的最后胜利而告终!

“合纵”与“连横”之术,是在国际多极化局面下催生的两种外交思想。一旦国际寡头政治局面形成,“争霸”或“争王”的思潮就会成为主流。这是东周初“合纵”、“连横”思想成型后,直到战国才再度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因为东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齐、楚、晋、吴、越等等强国相继崛起,实力足以称霸天下,无需依赖“合纵”、“连横”之术来与列国交往。进入战国,七雄实力较为接近,“合纵”、“连横”之术制约彼此的价值重现,才会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了战国外交的主流。不过,后来秦国一家独大,“合纵”、“连横”之术的有效性也就大大降低了。

不管如何,“合纵”、“连横”思想的第一次对决是在春秋早期:卫国篡位者州吁首创“合纵”,催生了郑庄公的“连横”。“合纵”与“连横”,原本应该是势均力敌,但两大联盟带头人的能力,决定了两大阵营最终的胜败。如果州吁当初没有被杀,也许东周第一次“合纵”与“连横”的对决,不会那么早分出胜负。

0 阅读:80
评论列表
  • 2020-12-13 08:04

    苏秦之舌,张仪之口!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谢谢!

欲云谈史论今

简介:专注两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