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来,当《道德经》在国外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的时候,当最有哲学素养的国家因为老子而发狂(季羡林语)的时候,当一战后的
老朋友的文章《“道”为什么会可大可小?难道“道”会七十二变?》,一开始就质疑“道”的“可名于小”“可名于大”,认为事物
《管子》虽然涉及较为庞杂,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轻重等百家之学,但其思想的主流是黄老道家思想,尤其是“论道
《管子》是老子思想与管仲治理实践相结合的“道治”典籍《管子·小匡》云:“是故天下之于桓公,远国之民望如父母,近国之民从如
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曾是我理解《道德经》的重要参考资料。但正如历代名家“注译”难以完全符合每一个研究者的理解方
好久没联系老同学周公南了,我也是受他的影响才喜欢《道德经》的。26年前他皈依了正一道,跟着老师傅学修道,现在已成为当地著
凡是对《道德经》有所熟悉的都知道,“道”乃浩浩乎其无涯,渺渺乎其无止,弥漫宇宙而无穷无止,囊括天地而包容万有,可谓“大”
泛,广泛,普遍,弥漫之意。道无处不在,不限于左右。举左右而概其无所不在,即弥漫于四周。事实上,道无左右、前后、上下、古今
他开《道德经》“章解”之先河,他的《老子章句》与王弼的《老子注》是后人难以企及的两座高峰,他主张“治国与治身”并重,因此
《老子·为学》提出“无为而无不为”和“无事取天下”两个重要命题,意义重大,为老子核心思想,但诸家注释却众说纷纭,南辕北辙
是,也不是。说它是,是因为“无为”的确是“无不为”的前提和条件,“无不为”是“无为”的目的和效果。说它不对,是因为“无为
这两天关于“道恒无名”一章的讨论,尤其是对“自宾”与“自均”讨论断断续续,双方对抗性很强,朋友们也提出了不少启发性的观点
传世本《道德经》第三章原文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当下普遍流行的是陈鼓应先生的解说,即“不标榜贤明,使民众不起争心”。其
沈善增是个很有名气的作家,但他的“老子注”过于倚重“训诂”,有的训诂内容冗长杂沓而圆凿方枘“拉郎配”,他的《老子原来这么
易中天先生说:老百姓最好的状态是吃得饱饱的,长的壮壮的,整天没想法,没有雄心壮志,这个天下就好治了。这是易先生对老子第三
这两个“神童”并非天生,也不是现实版的“伤仲永”一个11岁写《白话道德经》,一个16岁写《当道家统治中国》,此二人都曾因
子贡前往吊唁,却见到了欢庆的场景一个叫桑户的社会贤达去世了,孔子派外交秘书子贡前往吊唁。眼前的场景令他瞠目结舌:主办方眉
传本《道德经》31章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1、“夫兵者,不祥之器”,是说“兵器”乃“不祥之器”吗?2、“恬淡为上”,
《道德经》30章说:“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九成以上的学者会把这句话跟跟“兵者,不祥之器”联系起来,认
为何把老子思想理解为“权谋智诈”之术历史上,把老子思想解读为智诈术的,代不乏人,王弼、唐玄宗如此,韩非子更是如此。其实稍
签名: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