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窗外秋色已侬,秋风瑟瑟,秋蝉无法展翅,连鸣叫的声音也无法被人听见。无人肯信秋蝉高洁,又有谁能为我伸冤呢?1955年能与此时骆宾王通情的恐怕只有被捕入狱的潘汉年同志了。
(秋蝉图)
1955年4月3日,潘汉年与其夫人董慧在北京饭店以叛国投敌的罪名被捕。一时隐蔽战线的同志们人人自危,无论潘汉年的情况是否属实,此时都不该掺和到这件事情里面。
直到周总理出面告诉大家,自己与潘汉年交情匪浅,自己都不怕,其他人就更不用怕了。周总理此话一出,隐蔽战线的同志们如同吃下了定心丸。
(蒙冤后的潘汉年和董慧)
潘汉年是否叛国投敌没有太多的资料直接证明,连周总理为潘汉年平反时都是从档案中潘汉年所做的工作下手,才让潘汉年沉冤得雪。
潘汉年的一生1918年2月潘汉年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虽祖籍为湖南,但潘汉年出生时,家里就已经移居扬州了。
潘汉年家里虽不是钟鸣鼎食,但也是书香门第。
在战乱的年代,他依旧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在青年时期,潘汉年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这让有报国之心的潘汉年欣喜若狂。
潘汉年家里,无论是民主斗士潘有年,还是哲人报人潘梓年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对新中国成立有不少帮助的有志人士。
(潘有年)
家里的良好教育奠定了他后来成为一个优秀的地下情报组织人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还在读高中的潘汉年就已经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思考国家的存亡和发展。所以在他读大学之后,他成为了一名热心的学生领袖,与其他的先进青年一样为救国忙碌着。
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潘汉年1933年便成为了中央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代表,并在次年跟随党和中央长征。
(马克思)
潘汉年在党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处贡献与西安事变有关,也是在西安事变中无意给将来埋下了隐患。
1936年,潘汉年还是在前前苏联莫斯科宣扬联合抗日,与国民党政府的相关人员进行谈判。
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潘汉年传》中可以看出,在莫斯科的潘汉年还有另一个任务,那就是潘汉年需要回国找到中共中央和大部队在陕北革命根据地中的领导机关,恢复中共与国际上的通讯往来。
(潘汉年传)
可接受到命令的潘汉年并没有立即回国,而是在香港逗留。还时不时的与香港方面的人士进行接触,宣扬红军的联合抗日理念和如何统一民族战线的步骤。
就是这次逗留让叛国的流言“风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成为了一个不小的佐证。
实际上这次潘汉年的还有一个秘密任务,这个任务没有经过中央各方面记录,潘汉年是受到自己的上司王明指挥。与这件事牵扯的还有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的代表——莫德惠。
(莫德惠)
也是在1936年的时候,共产党与张学良理念上达成一致,双方准备进一步的合作。莫德惠也是在这时被张学良外派到前苏联汇报工作,中方的代表是李杜。在这两位刚刚到达莫斯科之后,潘汉年就到达了香港。
(李杜)
双方代表磋商过程中,因意外行程需要紧急叫停。但中央与国际上的通讯并没有恢复,所以能通知到代表们,很大可能是潘汉年在香港用电话联系了宋庆龄,再由宋庆龄将消息传递给了远在莫斯科的代表们。
潘汉年在香港完成任务之后,在当年七月份就在上海租界与张学良会晤。此番会晤谈及了未来的国共合作和关于抗日的相关计划,已经关于张学良代表莫德惠的相关状况。
本年8月份,潘汉年再次前往西安。
《党的文献》中有记载,潘汉年在西安之时,张学良频繁的来与潘汉年沟通。甚至连军事情报,张学良也毫不避讳。
(党的文献)
直至西安事变结束,潘汉年参与谈判之后潘汉年又投身于抗日战争中。
与一线战士不同,潘汉年主攻的情报战。在当时的沦陷区内,潘汉年游走在日伪军内截取情报。
不仅如此,潘汉年还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周旋与日军与国民党政府之间,将苏北解放区、淮南解放区和上海连接在一起,开辟了一条秘密交通线。
从毛主席留在的《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中可以看出,1939年,潘汉年截获了蒋介石企图对日妥协的态度,好在发现及时,并没有破坏统一战线。
一直到战争结束,新中国建立之前,潘汉年都在隐蔽战线活跃,为中央提供情报。
那些疏漏的地方是潘汉年被捕的关键而那些能指控潘汉年的证据就是从他在西安事变中的表现和在上海获取情报时所做的事情中找出来的。
首先是西安事变,潘汉年在西安事变中暗中保护张学良的代表这件事情并非由中央指导,且没有上报的。
潘汉年是受王明的指挥,而王明是一位“左倾”的“共产国际人士”。潘汉年执行的任务没有通知中央,而且在中央下达指挥之后在香港逗留完成王明给的任务。被中央查到之后,性质就变成了潘汉年不听中央指挥,私自掩护莫德惠去莫斯科,私下与张学良谈论如何应对西安的国民党政府,有双面间谍嫌疑。
(王明)
还有就是在西安事变前期,由潘汉年负责中央的情报通讯。但就在潘汉年保护莫德惠到达苏联之后至西安事变的前夕,中央的相关政策信息,以及对苏联斯大林政府方面的态度,还有与张学良的互动,这些情报都被莫斯科方面所知。
(西安事变)
这些事情让中央感受到了不小的威胁,虽不是潘汉年所为,但潘汉年对此事保持沉默替王明隐瞒。
而后,他活跃于上海隐蔽战线时,又与汪精卫见面,此次的见面也是不为人知的。
(汪精卫)
1943年的时候,正式抗日战争水深火热之时。为了取得情报的潘汉年在上海与李士群见面了。
李士群这位大汉奸是当时汪精卫政府情报组织的头目,两人在1939年就见过面,此后一直保持着不咸不淡的联系。
(大汉奸李士群)
1943年的会面,潘汉年抱着刺探日军的扫荡计划的目的。可与李士群几经辗转之后来到了南京,李士群告诉潘汉年,汪精卫想见他。
此时的南京是汪精卫政府势力范围,面对这一提议,潘汉年只能答应。没有人知道此次的见面两人聊了一些什么,回到淮南根据地的潘汉年也没有向中央组织汇报这一行为。
潘汉年被捕的前因后果这一切的“不汇报”都让1955年4月3日的晚上变得极为不平凡。
不少来往的客人都看见了公安部的同志们将饭店里外团团围住,带走了一名看上去极为斯文的男人。
这个男人此时还是上海市的副市长潘汉年。
被捕的起因是1954年的高岚、饶漱石案件。这两人,一位是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另一位是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饶漱石)
二人被揭发背地里密谋分裂,企图将新中国的和平再次送入战火之中。因为二人身居要职,本身的小团体和关系网中也有不少人参与到此事之中,加上还没等审判,高岚就在狱中自杀。这让中央不得不就此事在党内进行彻查。
中央要求党的干部们细细交代自革命年代的一些遗留问题。
中央对此事的态度是从宽处理,主要能上交材料,并对事情进行说明,知错能改就既往不咎。
政策一出,原来出自于高岚手下的胡均鹤就写了材料上交到中央了。一是因为胡均鹤本就是高岚手下,尽管没有参与,再次澄清一下总是好的;再者就是因为胡均鹤和潘汉年一样,是做情报出身,期间很难避免不犯错。
(胡均鹤)
就着此次的机会,胡均鹤将自己的过往错误全盘托出,还提到了潘汉年回见汪精卫的事情。
潘汉年对于此事并不知情。
此时中央有人提议要不要直接审问潘汉年,但被毛主席拒绝了,毛主席认为能自己前来坦白,心理上是需要有时间去说服自己的。
毛主席和中央对潘汉年是有印象的,此前潘汉年是王明的手下,当年土地革命, 担负起了王明与博古的联络工作。王明此人,土地革命时是一位“左”的冒险主义,而在抗日时期却是一位“右”的投降主义,虽对革命有贡献,但并不是值得信赖的同志。
(毛主席)
党中央当然观察过作为王明手下的潘汉年。
最后潘汉年还是在党的相关会议上隐约的感知到自己的事情可能被党中央知道了。
反复思考之后,潘汉年决定还是去坦白。
他向上海代表团的团长陈毅详细的讲述了自己1943年在南京与汪精卫见面的事情。
此时很快就被报告到了毛主席这边,毛主席既生气与潘汉年与汪精卫见面;又生气于潘汉年此时还在包庇王明的相关问题。所以直接批示,潘汉年不能信任。这才有了潘汉年被捕的一幕。
潘汉年被捕之后,所有知晓此事的都对外宣称潘汉年出国了。直到中央放出消息说潘汉年被捕,大家才知道了这件事。
一时之间才人心惶惶。
终有一天沉冤得雪根据查看过潘汉年案件卷宗的彭淑华同志说,1955年被捕的潘汉年1962年才被审。案件材料非常多,但能做为证据的少之又少。
当时公安部给出的罪名,一是1936年投降国民党,二是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汪精卫,三是解放后掩护反革命份子,向台湾国民党提供情报,是上海“二六大爆炸”的推动者。
除了与汪精卫汇面,潘汉年对其他一概不认。
彭淑华同志认为,有几个地方都值得关注,一个是在潘汉年对于其他的罪证都是拒不认罪的,但在有人给潘汉年做完思想工作后,他就改口了;二是上海“二六大爆炸”台湾国民党完全不需要上海的工业布局,毕竟此时的国民党刚刚撤离到台湾,对上海还是十分熟悉的。
这一切的事情终于在1963年1月9日开庭。周总理对于这件事很是关心,不仅要求开庭录音,还对这场审判进行了旁听人数要求。周总理说的这些只在军事法庭审判战犯时使用过。
这场私密又绝无仅有的法庭审判下,潘汉年认了罪。但审判之后就被保释了,也就是说此时的潘汉年没有进监狱。
(周总理)
本是逃过一劫的他没想到江青一伙儿造成的黑暗时代将此事又推上了高潮。1967年,潘汉年再次被捕。三年之后,中央给出了报告,要将潘汉年开除党籍,判处无期徒刑,终身剥夺政治权利。
(江青)
在这黑暗的年代,这样的判决根本就没有从法庭走。潘汉年也就是这样荒谬的进了监狱。
直到1978年,有人呼吁为潘汉年平反,此事还是由中纪委牵头编写平反材料。
也是在此时,更多的材料被世人所知,能证明潘汉年清白的证据也让事情的走向更为明朗。
彭淑华同志说,她看的材料中很明确的写了潘汉年许多看似投敌的行动都是中央批准的。
如今潘汉年的案件已经沉冤得雪,这长达27年的冤案终于尘埃落定。可惜的是潘汉年死之前也没能迎来光明。
(潘汉年合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例如潘汉年的案件,在新中国成立的当时,他对王明的包庇及与汪精卫汇面是毋庸置疑的叛国行为,但之后总有人意识到他行为的逻辑。
时间和历史似乎总是会不断地影响我们的看法和理解。但潘汉年同志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是不可被抹去的。家境殷实,学识丰富的他如果不生在战乱年代会成为社会地位更高的人。
可生于乱世就有“乱世”的责任。要承担起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发展的责任。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建设和改革中去,为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潘汉年历史是由无数个像潘汉年一样的人的一生构成的。每当我们回溯历史都会感慨于历史长河中那些熠熠生辉的个体,他们的人生似乎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激励后人去追寻理想,勇往直前的故事。
参考:西安事变中的潘汉年,毛泽东说潘该杀,到底冤不冤? - 知乎 (zhihu.com)
潘汉年案审判亲历-文摘报-光明网 (gmw.cn)
1955年,潘汉年在北京饭店被秘密逮捕,陈毅怒斥:糊涂,不可原谅 - 知乎 (zhi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