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十八年(644年)七月,唐太宗李世民亲率4万唐军远征东北亚强国高句丽,起初唐军进展顺利,连克高句丽在辽东地区的10余座城池,李世民正欲乘胜进军,直取朝鲜半岛。结果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遭到高句丽军顽强阻击,唐军进展不利,再加上冬季的到来,导致唐军冻死冻伤的非战斗减员严重。次年九月,李世民只得无奈放弃攻灭高句丽的战略计划,留下部分唐军驻守辽东外,率领主力班师回朝。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在长安含风殿病逝。临终前,李世民嘱托太子李治,一定要解决高句丽问题。
李治即唐高宗,李治没有李世民的雄才大略,但他接手了一个空前强盛的大帝国,想起自己父亲的临终遗愿,一向孝顺的李治也丝毫不敢懈怠,遂开始了积极的整军经武运动。就在李治积极准备征讨高句丽的时候,朝鲜半岛的局势也发生了朝着有利于大唐的方向发展。当时朝鲜半岛上主要有三大势力,即占据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占据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占据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其中百济依附于高句丽,他们一起“欺负”新罗。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新罗自知不敌高句丽和百济,遂主动归附大唐,并表示请求大唐攻打高句丽的盟友百济。李治敏锐地发现这是在高句丽后方开辟第二战场的好机会,迅速做出了部署:
显庆五年(660年),李治以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右武卫将军冯士贵、左骁卫将军庞孝泰等,统兵10万,联合新罗征讨百济。
唐军从山东出发,渡海远征百济,唐军攻陷百济都泗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生擒百济义慈王及太子扶余隆,百济灭亡。战后,大唐在百济旧地设置了“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督府”,下辖37州250县。李治任命右卫郎将王文度为首任熊津都督(一年后王文度病逝,部将刘仁轨继任都督),受命节制百济旧地所有的唐军。麟德二年(665年),大唐将五都督府合并为统一的熊津都督府,都督府仍治泗沘城。自此,熊津都督府成为大唐在朝鲜半岛上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和桥头堡,也是安插在高句丽侧后的一颗钉子,唐军完成了对高句丽的南北合围,高句丽的丧钟即将敲响。
总章元年(668年)九月,高句丽内乱,李治以唐军悍将薛仁贵为帅,统率10余万唐军自辽东南下征讨高句丽。与此同时,刘仁轨则率万余唐军精锐自熊津北上攻击高句丽,牵制策应薛仁贵的唐军主力。在唐军南北夹击之下,高句丽灭亡,李治终于实现了李世民的临终遗愿。
伴随着高句丽的灭亡,大唐与新罗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因在攻灭高句丽的战争中,新罗趁机接收了大量高句丽的城池、军队、人口,实力已不容小觑。新罗垂涎百济旧地,当时唐军因为在西北与吐蕃鏖战,熊津都督府的唐军兵力已是严重不足,再加上熊津都督府深入朝鲜半岛西南,后勤保障困难。于是,新罗暗中策动百济遗民反唐,后来直接出兵攻打在熊津的唐军,双方爆发了长时间的战争。675年,大唐与新罗正式达成协议,大唐放弃熊津都督府,唐军北撤安东都护府,大唐与新罗一北一南分别占据朝鲜半岛,大唐的势力退出了朝鲜半岛西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