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辽东建州女真部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兼并女真各部,初步统一东北,为便于统一指挥,努尔哈赤将所有的部众和军队统一整编为八个旗(一种组织编制单位,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旗,是为八旗。赫赫有名的八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与大明决裂,此后数败明军于辽东,当时的八旗军正是战斗力的巅峰时代。此后,皇太极(努尔哈赤的继任人)增设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与满洲八旗构成全面的八旗军,也是大清帝国(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族名也由女真改为满洲)武装力量的核心支柱。
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凭借八旗强悍的战力和纯熟的战略,清军在2年内相继荡平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南明弘光政权以及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统一天下。入关之初的八旗军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亚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正所谓“水满则溢,盛极必衰”,随着内地局势的逐渐稳定,再加上中原花花世界的诱惑,八旗在康熙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颓势,以至于三藩之乱(1673年-1681年)时,清廷用于平定叛乱的主力却是绿叶宝,其中最知名的便是赵良栋等河西四将。只不过当时大清帝国处于上升期,再加上康熙皇帝老练的政治手腕,八旗颓势的弊端尚不明显。雍正即位后,就开始着手恢复八旗战力,多次颁布上谕:
“八旗为本朝根本,国家莫有要于此者。八旗满洲 ,乃我朝之根本,根本不可不固。八旗兵丁,乃国家之根本。"
乾隆即位时,大清已经入主中原80年,八旗制度也实行了100多年。乾隆吸取当年北魏、金朝全面汉化,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最终导致覆灭的教训,开始大刀阔斧整顿八旗,并推行“国语骑射”运动。即要求八旗军民讲满语、保持本民族的特长、习俗,防范全盘汉化;同时,在八旗军中严格要求每名旗人都要熟练弓马骑射以及白刃战本领。与”国语骑射“配套的就是大规模积累实战经验,乾隆恢复了严格的赏罚制度,并将八旗军轮流派往全国各个战区作战,以实战经验锻造尚武精神。乾隆时代的“十全武功”(10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打头阵的基本上都是八旗军,八旗又恢复了昔日的活力。
1799年,乾隆去世,康乾盛世结束,大清帝国的辉煌时代一去不复返。伴随着乾隆的去世,“国语骑射”运动也随着终结,此后八旗军的战斗力愈来愈弱,但因为有关外八旗、蒙古八旗以及东北索伦部剽悍的战士补充八旗血液,八旗军仍旧可以威压绿营兵。直到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来自广西的一群矿工,在广东人洪秀全的带领下,打下了半个天下,而八旗军也在这场战斗中消耗殆尽。战后,大清帝国的武装力量从国家的八旗军、绿营兵转变为带有私人武装性质的湘军、淮军。此后偶尔有金顺、依克唐阿这样的八旗名将,但已经是无力改变八旗整体衰落的大军。
到了清朝末年,清廷想从京师八旗中抽选万人组建新式陆军,结果却没有合适的精壮,清廷不得不从京城的汉人民众中招募兵员,以充其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八旗军作为大清帝国的军事支柱,随着八旗的衰落,大清帝国的灭亡自然也就是时间问题。
汉化就会战斗力减弱? 戚家军战斗力吊打八旗!
自宋始,汉族的儒家理学就开始削弱汉人的血性了,也难怪清朝害怕汉化,在酸腐的儒家文化作用下,汉化的后果之一就是军队战斗力弱化。
满清殖民中华,罪恶滔天!
因为汉化就会重文轻武。种族至上主义者,[得瑟]
看看现在的足球,没有什么球星,也是青黄不接[笑着哭]
汉八旗保障的
明朝赢不了清朝的,因为满清用的是不管是谁都能封赏封爵。不像明朝立功受奖确惹来杀身之祸。[横脸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