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华帝国的分水岭,盛世大唐一去不复返

易云聊历史 2023-05-19 14:20:08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白居易.《长恨歌》)

之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过“安史之乱”,诚然作为大唐帝国历史上乃至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本期文章,就专门来讲一讲这个话题。

公元712年,27岁的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次年改元开元,大唐进入气势恢宏的开元时代。李隆基在位初期,励精图治,虚心接受臣下的意见建议,并执行休息养民的政策,大唐的经济、社会、文化全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朝鲜半岛到天山南北,从中南半岛到漠北草原,到处都是飘扬着大唐的军旗。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更是汇集了日本、朝鲜、波斯乃至罗马的精英留学生,此时的大唐正是“笑傲江湖”的存在。公元742年,执政30年的李隆基,改年号为天宝,大唐进入最繁华的天宝盛世,这一年李隆基57岁,他对自己的帝国充满信心。

天宝年间,李隆基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像此前那样励精图治,而是追求吃喝玩乐去了,甚至做出和自己儿子抢老婆这种无下限的事情(李隆基的宠妃杨贵妃本是李隆基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与此同时,因为经济的高度发展,大唐的土地兼并问题愈来愈严重,大量自耕农沦为失地的流民。作为大唐军事支柱的府兵制也遭到巨大的破坏,还是因为土地导致府兵制无法运转,大唐只得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而大量失地农民则成了募兵制的重要兵源,这些人对大唐缺乏忠诚度,他们只依附于招募自己的军官。

同时期,李隆基又开启了大规模对外扩张运动,而为了统一指挥边境作战,李隆基又实施了“外重内轻”的国防政策,李隆基在边境设置了10个军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辖,他们占了大唐三分之二的军力,且都是极为能打的精锐边军。起初,这些节度使由德行高尚的汉将担任,如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王忠嗣。后来则被哥舒翰、封常清、高仙芝、安禄山这类蕃将担任,此时大唐的军权已经明显下移,只是缺乏一个爆发口。

天宝十一年十一月(753年1月),宰相李林甫病逝,此人有“口蜜腹剑”之称,但却着实有2把刷子,在他担任宰相19年间,边境的蕃将那是老老实实,特别是那个安禄山,每次向李林甫汇报工作,就吓得汗如雨下的那种。接替李林甫的是不学无术、靠裙带关系上来的杨国忠(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

大唐中央朝廷的混乱,再加上天宝十年和天宝十三年的2次征讨南诏军事行动,导致大唐关中地区的“中央军”消耗殆尽,大唐中央朝廷此时已是极度虚弱的状态,就差“这临门一脚”。这一脚也是说来就来,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率领麾下唐军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对外号称20万,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叛唐。

由于大唐内地承平百年,安禄山的突然叛乱,再加上边军强大的战斗力,安禄山得以在短短一年时间攻陷洛阳、长安,李隆基出逃蜀地,途中遭遇兵变(马嵬驿之变),被迫处死杨贵妃、杨国忠等人。后来,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李世民“被转岗”为太上皇。与此同时,叛军内部也发生了巨变,至德二年(757年)正月五日 (1月29日) 夜,安禄山的养子安庆绪与安禄山的宠臣严庄、李猪儿串通,刺杀了安禄山,成为新的叛军首领。但安庆绪没有安禄山的威望,无法压制叛军中的将领,不久后又被叛军骨干将领史思明刺杀,史思明成为叛军新的首领。

此后,唐军与叛军在中原地区展开了持续的拉锯战,只打的一片糜烂,正如杜甫所言:"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再次爆发内讧,史思明的养子史朝义刺杀史思明,如安庆绪一样,史朝义也缺乏足够的威望,导致叛军内部混乱。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唐肃宗之子)继位,任用仆固怀恩、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率军反攻。宝应二年(763年)春,史朝义部将田承嗣献莫州降唐,史朝义部将李怀仙献范阳降唐,史朝义无路可走,自杀身亡,其余叛将陆续降唐,历时7年2个月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这场漫长的战乱将大唐盛世拦腰斩断,也将中华帝国昂扬向上的姿态拉下神坛,此后的历代王朝一改之前的开放包容转而内敛含蓄,曾经气吞万象的盛唐气象一去不复返。

此外,由于大唐在平叛中也是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无法对叛军残部进行根绝,最终唐代宗只得接受既定事实将叛军降将尽数收编,保持名义统治而已。如: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而这些降将的控制区就演变成了后来大唐的“毒瘤”——河朔三镇,大唐也由此进入藩镇割据的时代。

0 阅读:14

易云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