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美好教室的20个“基因”

蒲公英智库 2024-07-19 16:02:43

作者丨蒲公英教育智库

教室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打造一间“美好教室”,让学习真实发生,让成长随时在线,是每位班主任都追寻的育人目标、职业理想。

一间教室要堪称“美好”,必须让身在其中的学生感受到功能全、动力足、场景美、资源工具齐备。7月12日—7月16日,在2024第八届一班一世界主题峰会上,来自全国的一流班主任与研究者从场景功能、场景动力、场景美学、场景资源四个维度,探讨了一间美好教室的20个“基因”。

未来的班级,学习场景将不止于教室,借助于资源和技术,空间得以延伸和拓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教室中心走向学习中心,从教学形态、管理形态走向教育形态。

因此,班级越来越成为一个去中心化、平等合作的教育共同体,是一种关系化存在。班级更重要的功能是生活场域和交往场域,是学生成长的抱持性环境,是学生实践和习得公共品性、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的最佳场所。相善其群,成为班级独特的育人价值。

打造未来班级,需要高技术和高情感的平衡,构建一种完整而有意义的班级生活,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师生因相遇而相互成全,共建生命意义。

美好教室是一个互相滋养、共同成长的生态环境,通常具备三个要素——

生动的空间:学校公共空间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比如音乐教室的玻璃隔断、色彩鲜艳的礼堂,随时可化身为学生午间放松的憩息地。再如走廊区域,可以打造成供学生作品展示、自由讨论、思想碰撞的共享空间。

开放的课程: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并与学校课程体系融为一体,可以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驱动学生全面发展。

赋能的设计:除了空间、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还需要必备的支撑和保障。比如至关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可以通过心理课程、全员导师制等设计,让学生充分探索自己的可能性。

打造安全温暖的班级环境,需要连接真实生活,聚焦学生真实需求。

安全感。这是首要目标。摆放小组式课桌椅,方便孩子面对面交流;在角落设“安全角”,让需要情绪放松、独处的孩子暂时休息。提供玩具和游戏,供孩子们课间松弛身心。

归属感。从帮孩子们建立友谊开始,比如制定“好朋友”标准:认识彼此名字、了解爱好、分享快乐、帮对方解决困难等。将标准贴在教室墙上,提醒孩子们包容、尊重,学会与人相处。

尊重感。提供各种平台和机会,推动孩子们在活动、项目中积累自信,找到成就感。

自主探索。设置多样化的评价维度,更多关注成绩以外的素养。当自己的优势被发现、努力被肯定时,孩子们就会正确认识自己,并乐于接纳他人。

秩序提供安全感,个性赋能带来勇气和自由。班级建设中,两者如何融合?

教室改造,从空间秩序到个性赋能。鼓励孩子们改造教室,根据不同功能需求划分区域,如学习区、运动区、休闲区、读书角等,并在各区域放置丰富资源,激活孩子想象力。

班级命名,从集体认同到个性表达。鼓励孩子为班级命名,思考班级使命和愿景。孩子们能体验集体讨论和民主决策的秩序感,也能收获表达自我、展现创意的机会,凝聚班级认同感、自豪感。

班级常规,从规则约束到暖心引导。制定班级常规时,可以引导孩子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以柔和、鼓励的方式引导他们遵守,并将之内化为行为习惯。

如何让班级运转有序、自然生长,从而让学生更立体,更有生命力,更具成长的可能性?

关键在于从课堂育人走向场景育人。在场景育人的逻辑下,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确认目标、自主规划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空间;每一位教师、支持人员都是育人者,助力孩子在大大小小的集体中自然生长。

具体做法为:不给空间设限,学习可以发生在校园里、社区里的任何空间;资源充分支持,放在离学习发生最近的地方;探索和实践全员育人,将更真实的世界还给孩子;以学习任务贯穿,每一个老师承担的不只是学科内的内容,更有育人的职责。

经常要为学生提供情绪价值,才能建立双向奔赴的师生关系。所谓情绪价值,就是让学生感觉到被关心,被重视,被信任,被需要;其核心在于看见、懂得、回应和真诚。比如灵魂表扬法,一是陈述事实,二是罗列优点,三是表达感受,四是进行点赞。

以人为本,把每个学生都当做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支持,学生才会信任和依赖班主任,才会感受到老师的支持。班主任一定要做一个高情绪价值的人,打造一个支持性、鼓励性和积极的班级氛围。

而班主任提供的外部支持,最终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支持系统,从而成长为独立、自信和有韧性的个体。

美好的课程成就美好的教室。班本课程如何让学生从低频学习走向高频学习?

一是个性。个性的关注是教育的基础。改变孩子不是靠单纯的说教,而是以因材施教的课程,关怀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在课程中享受过程,忘记结果,最终实现每个人才华的绽放。

二是视野。视野是决定未来的空间。课程不应窄化,而应包括自然、自我、社会。孩子在这样的课程中眼界开阔,自由行走,走着走着就长大了。

三是人文。人文化的课程意味着要和文明建立联系,和世界建立关系。这种联系能让孩子的内心有安全感和丰盈感,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

评价的目的不是丈量成败,而是帮助孩子自我导航,让其在成长的关键节点形成关键能力。

积极的评价动力系统应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好的目标,既对自己有意义,也对社会和他人有价值,值得全力以赴。二是自主性,让学生有充分自主的空间。三是专精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及学业上的精进。

如何将动力系统应用于班级场景?有四个关键的评价工具:团队公约促进合作共识的达成,确立目标感;里程碑标志着任务的关键节点,体现了对任务的拆解;帮助性反馈和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学生的改进和提高。

有了这些工具组合,就能保障“班级”动力澎湃,一路向前。

AI技术改变了老师的工作习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改变了“师生关系”。要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实时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心理变化,有效改善他们的负面情绪和日常行为。具体做法有:

互相尊重,互相欣赏,禁止人身攻击、言语霸凌甚至“公审”学生;

把优点放大,把缺点缩小,多赞美、肯定,少责备、否定,哪怕一件很小的事情做好了,也要赞美他们;

保持沟通与联络,通过常用的社交软件进行真情沟通;

营造轻松愉悦的班级氛围,比如经常举办一些生日会,策划一些户外活动等。

优秀的班主任要实现专业持续发展,需要做好整体规划,通过自我观察,找到自己爱做且擅长做,同时又不断被他人认可的事情。

一是设计师生成长的规划篇章,双方共同经历,彼此滋养。例如广纳校内外资源,创新班级活动和校园生活,为每个孩子寻找个性化的发展空间;还可以规划并挑战各类新任务,推动自身专业化成长。

二是坚持在成长过程中反思,重视老故事对于自身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滋养,并善于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未来的自己。

三是重视物化成果的重要价值,成果可以包括规划总结型、班级制度型、课程框架型、金牌活动型、育人策略型等。

作为学习和生活场所的教室,应该呈现给孩子的是一种诗意,一本立体的教科书。如何营造富有诗意和美学生态的教室呢?

营造美的环境。在美的环境里,没有人会乱扔垃圾,甚至都不会讲一句脏话;到处都摆满了画布,每一件器物连摆放的位置都折射着主人的精神。

创设精神符号。如通过“班魂”“班级公约”“班徽”“班训”,寓丰富的生命于形式,形成一种自然的净化力量。

通过书信和谈话等建立和谐关系。和谐的关系是考量生活质量的终极指标,考量师生幸福指数的重要参数。

为了将学生作品化为教育情境,可以在班级文化墙上张贴形式多样、别具风格的学生作品,有羊皮画、石头摆台、松果胸针等。

学生作品的布置让班级的空间功能,从单一的教学场所转变为可视化、过程化的学习中心,让每个角落都充满探索、实践、创新的痕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场景和互动空间。

如此,每个教室的一板、一墙、一角都自带光芒,记录班级活动轨迹,是班共体课程的体现;所有的墙也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催化剂;教室空间成为看得见成长的育人生态区域,班级成为学校最辽阔的地方。

这样的教育情境,让每一个孩子都在班级里发光,让每一个走进教室的人都呼吸到热爱。

班主任既要洞悉教育未来的“万千气象”,也要关怀教育现场的“一地鸡毛”。实现“培养根植本土,面向世界的美好生活创造者”的育人目标,必须让教室成为师生热烈生活、美美生活的地方。

何为美好教室、美好班级?可以从这些关键要素入手:价值理念、组织文化、课堂生活、关系建立、成长反馈、协同力量、具身体验等。

这意味着学校要开展情感教育,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与支持、师生良好的关系建立,以及给学生提供参与班级决策的机会,让师生既能真实表达又能有松弛感的心理机制。

最终,在美好教室里得到的爱,是长大后的光,会照亮孩子一生山海。

打造美好教室,需要教师成为学生心灵的对话者。

对话的前提是要了解到,学生的行为是心灵的外化,包括逃学背后的心灵之语,网络成瘾的父母诱因;要厘清学生心理问题的五大来源,包含同伴的压力、老师的压力、家长的压力、社会的压力、自我的压力。

孩子的心智就像计算机程序,制止行为没用,改变程序才可能带来根本改变。在班级工作中,可以通过广播、视频、标语、版报等途径应用积极心理暗示;通过聆听、好奇、价值、共情,建立与学生心灵对话的艺术。

教师只有成为学生心灵的对话者,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建立起积极的心理能量,创建良好的自我“心像”,赋予孩子更强大的心智土壤。

家校美好关系的愿景在于打造共同体,做学校幸福“社区”运营商,让家校共育真正走向双向奔赴。

创建美好的家校关系,前提是责任包干,关键在互通连接,具体需要关注三个要素。

一是承诺。家校关系中的承诺是对关系维持的一种认知,是对家校关系的一次职责厘清,彼此约定并承担各自的责任,包括师生承诺、家校承诺。

二是经营。形成“共鸣、共振、共成长”的共同体和谐新样态,一起共建健康态的教育生活,打造支持学校教育、助力孩子成长的共同体建设中心。

三是行动。从成长联络、成长服务、成长课堂、成长实践、成长联谊等维度,建设成长共同体委员会,让家校沟通无阻,让孩子后顾无忧,让家长选择无悔。

从目标规划、组织管理到常规落实、教育引导,经常运用清单行动,是破解教育教学管理中各种困境的法宝,有助于实现管理轻负担、成长高效能。

“小贴士”行为,提升工作效率。比如,“一周便条”成为提醒自我、告别工作不堆积的重要一步。“一日提示”能帮助一日工作一日清。

“小指南”行动,提振教学质量。比如,重点学生薄弱板块及解决指南,既为教师提供了重点学生学情,又帮助学生清晰自我提升之法。

“小清单”行径,提升管理能力。比如,需求细目表,便于教育管理落实;日常记载表让学生“看见”自己不足而唤起进步。

“小规划”行作,自我发展的成长蓝图。比如,“成长规划”让努力有坚持的动力;“学生成长”的教育研究,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让专业成长更深入。

日记教学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它注重了学生能力的积累与渐进地提高,把学生的观察、思考、认识甚至灵性的激发与习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了习作教学的“人文化”,全面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如何确立日记教学的内容?一是随时随地的课堂。校园里的雨后、秋天和春日,用彩环编织的童年心愿……让每篇文字成为生活中的随笔。二是平凡有序的常规活动。感恩节、图书角、植物角、公益榜等日常活动,都是记叙的对象。三是课堂中的主题日记,例如在描述学校开学和父母亲情中,回味生活,感受幸福。

润物无声,是孩子最欢迎的教育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写日记,逐渐形成对生活观察的扎实积累,培养观察、感受、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最终,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读生活书,与自然卷。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借助“最近发展区理论”及脚手架理论来帮助孩子度过不同学年段的不同挑战。

比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为五年级的学生设计“与‘鲁迅’对话”课题,借助角色扮演与采访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自主了解鲁迅的生平并理解其人生脉络。

除了向外理解,还可以为度过第一个人生10年的孩子们设计了“我能活到100岁吗”的主题学习,孩子们能够借助量表将任务拆解为“人生阶段+关键故事+人生态度”三方面进行思考,探索自己的身心变化,进而探究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心中的“美好教室”,我想我会选择“百变”。因为重要的不是借助什么工具,而是发现孩子们的力量,引导他们走向更远的地方。

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强调班级公共生活活动平台建设的原因。

活动设计的关键在于长程性、序列化,让活动的目标、内容呈现差异性与递进性,对学生的活动要求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以达到持续推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效应。比如在劳动教育方面,对于学生的要求从整理书包,到着装、学习区域等逐渐提高。

活动的设计还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切身体验。比如我们设计的毕业季活动是让学生就母校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留下最后一份礼物。

丰富的活动资源能够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实现从学科主导走向“生活+”,构建学生的生命与成长。

一班一世界,是说班级恰如宇宙,瞬息涌现并得以进化。教育向美而生,美好教室,就是对师生而言更美好的学习场景。这里强调的是“师生”,不止是帮助老师搭建场域,以对身处其间的学生产生持续性、立体性的影响,老师同样也在其间进化。

其次,“美好教室”的重点就是把最有价值的事物,把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学习、确立的素养、养成的习惯、生长的能力、建立的关系等,以场景、工具、原材料的方式呈现在教室中,让孩子的一切可能性在此栖息。

近百年前,师生们以徒步走过的全部城市和乡村为教室,以具身体验为心智奠基,结成了西南联大。而今天,云南人的生活智慧仍然是“游遍天下山川,只留脚印一串”。在此地,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高水平教育与本土闲适惬意的生态有了奇妙的碰撞,给我们窥见现代教育的可能留下了“一线天”。

每个人的人生课题都惊心动魄,每个人的具身体验都意义非凡,孩子的日常也如是。美好的教室,归根结底是一个能帮助孩子们见世界、见他人、见自己的地方。

来源 | 第八届一班一世界主题峰会

责编丨郝军志

美编丨张天禹

执行主编丨张凯

0 阅读:2

蒲公英智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