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新愿景:让学校中层稳健有力的20个行动建议

蒲公英智库 2024-08-21 14:51:17

中层是学校这座教育大厦的“四梁八柱”,强化中层力量,是学校从火车头模式走向动车组模式的根本动因。

最近,第八届“学校中层领导力峰会”围绕四大核心领导力、20个行动建议,梳理新时代中层管理的目标、思路、结构、工具支架、重点项目。

新学年,新愿景,让我们成长为行动在一线、问题常发现、把关高质量、决策有创见的领导者;成长为有全局思维力、战略执行力、团队组织力、关系构建力的领导者,成就自己不可限量的人生。

愿景领导下,

明确“有为”与“不为”

刘艳萍(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

学校中层的“有为”与“不为”,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的方向与活力。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学校管理中找准定位,发挥中层力量?

首先要深刻理解并积极践行学校的共同愿景。中层要成为学校愿景的代言人,用清晰的思路和行动,让大家理解愿景、认同愿景、最终为实现愿景而共同奋斗。

其次要以清晰的原则为指导,将学校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每个部门、团队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和工作原则,并细化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中,做到目标一致、步调协同。把精力集中到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师生发展上来。

总之,中层要不断地在实践中践行价值观,传播价值观,形成所有成员的价值共识,才能出现共创、共享、共生长的组织生活。

系统合力,

找准链接与共识

唐玲娟(长沙天心区仰天湖教育集团执行校长)

学校中层如何协同目标,形成团队合力?

一是达成共识。中层必须在组织愿景与一线实践之间搭建桥梁,将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确保团队成员在朝向共同目标时保持一致。

二是优化管理结构。扁平化管理能够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管理事务中,加快反应速度和提升工作效率,确保目标的精准落实。

三是用好现代管理工具。如,“STAR法则”帮助中层管理者系统梳理工作流程和反思成效;“六顶思考帽”激发团队创新力和批判性思维;“CIPP评价模型”确保每一个环节的有效性;“角色体验工具”进一步增强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人性化。

达成共识、结构优化和工具支持并非线性发展的过程,而需要多维联动、相互作用。如此才能帮助中层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人本型管理进阶,在学校发展中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

扩大视野半径,

把学校工作立起来

刘充(宁波鄞州新蓝青学校小学部校长)

将学校打造成一座资源丰富、活力四射的育人“庄园”,首先要拓展教育的半径。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需要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壁垒,将家庭、社区乃至世界纳入教育生态圈。

其次,要善于盘活资源,打造特色课程体系。每个学校周边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课程建设不应闭门造车,要探索资源的挖掘、整合、利用,让课程“活”起来。

还要加强家校社联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

最后,要勇于探索,拓展教育的边界,不断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和思维定势,为学生创造更多元的学习体验,开启教育的无限可能。

用智能面向未来的变与不变

蔡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导)

智能技术作为先进科技生产力和新型要素,是培养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构成。

以VR/AR教学为例,之所以相信技术将为我们的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因为其具备的优势恰恰顺应了人类学习行为涉及的重要理论。比如,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身体、环境的三合一,以及建构主义认为的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VR/AR技术显然能让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桌椅板凳,进入真正的学习情境。

尽管当前的一些应用还略显生涩,但用智能反哺教育的未来已触手可达。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一定是接受新技术,善用新技术,并且通过技术来超越知识学习,实现高品质的学习,最终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正确价值判断能力的人。

积极破局,

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

万玮(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校长 )

学校中层如何突破瓶颈,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

深刻理解管理与领导的关系。管理侧重于事务,而领导则在于人心。成功的管理者不仅要精通业务,更要具备高瞻远瞩的领导力,通过树立共同愿景,激发团队内驱力,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面开花的跨越。

重视战略思维的培养。避免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洞察事物本质,制定符合团队长远利益的发展规划。

树立终局思维。以终为始地思考,预测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审慎地做出选择。以更广阔的时空观审视自身和团队,跳出舒适区,勇敢承担责任。

聚焦关键节点,

进阶工作思路与模型

向翌(成都天府七中高中年级主任)

学校中层作为教师发展的幕后策划者和台前组织者,必须精准确定培训对象,精微定位培训需求,精细准备培训内容。我们可以制定一份年级定制的培训菜单,来“对症下药”。比如,让优秀教师结成青年教育家成长联盟(“青椒”联盟),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以工作室制的形式逐个击破年级中教学、德育、科研、分布式项目组(综合)四个方面的问题。

除了培训发展,在建立教师自身影响力方面,学校需要为他们扫清障碍、创造机会。比如,评优晋级可以通过一块简单实用的宣传展板,将所有评比晋级相关的文件流程都用二维码+展板的形式展示,帮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准备。而老教师们更需要精神层面的鼓励,可以整合学校资源,将优秀教师推到台前进行分享。

当学校中层为教师的发展深谋远虑,教师们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凝聚力也在无形中提升。

打造年级成长共同体,

赋能高质量教学

孙晓彤(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小学部年级组长)

在学校发展层面,年级成长共同体可以促进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与实践,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在教师发展层面,可以促进教学相长与专业成长,激发教育创新与教学热情;在学生发展方面,可以深化学习体验与个性化培养,促进自我认知与自我提升。以年级成长共同体为中介,学校支持了教师成长,教师引导了学生进步,学生与教师的成就促进着学校发展。

年级成长共同体好质量赋能教育教学,可以通过“共创共享,同生同长”原则下的一个个课题实现。“共创共享”要求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年级的建设与发展。“同生同长”则希望超越以往的学科界限,探索更加开放、协同的模式,以确保所有课程都能充分融合跨学科精髓,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感共鸣,

实现家校同频共振

蒋丽艳(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成长发展部副主任)

理想的家校合作应该基于双方的共同愿景、自觉自愿与共同协商基础上的情感交往与共同行动。

首先需要学校“刀刃向内”,自我剖析。比如班主任的带班能力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基础。那么,中层就应创设不同层次的方式,更好地指向班主任队伍的培养和成长。

其次是走向家长,通过定制不同范围的共育模式,来提升家长育人理念与能力。比如全校级别的“满天星”家长学校、每个年级的家长讲堂、班级小范围新父母咖啡厅等。

最后则是增添家校合作的动力——孩子的高光时刻。学校积极为孩子们搭建平台,老师们全力助推,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

如此,以成长为核心,让家庭、教师、家长的教育认知不断叠加,让基于情感理解之上的家校同频共振,形成教育的漩涡力量。

瞄准核心素养

“从零到一”搭建新课程体系

曹雯婷(上海普陀区洵阳路小学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如何“从零到一”搭建新的课程体系呢?以科学教育为例,步骤如下。

同步实施分科和综合课程。一边分科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一边聚焦综合素养,开展综合学习,让学生带着真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设计结构——采用低中高三段一体化设计,低段“主题式学习”(如“我与自然”);中段“广域式学习”(如“科学与发现”);高段“模块式学习”(如“科学与创造”)。

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支架。如,在打造一间“会故讲事”的少先队队室项目中,我们设计了四个支架;一是创投模式,二是引进校外导师,三是定制个性化任务,四是建立奖励机制。

搭建高质量项目导师团队,从2016年的”1+N“(科学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到2018年的“学科+N”(科学课教研团队+多名教师联合授课、项目双导师制、指导教师邀请制),再到2019年的“学科+专业”导师团队,不断迭代。

架构“金字塔”型科学教育体系,如下图。

理解时代,

让涌现的美好相互激发

陈迪(杭州云谷学校未来教育研究院院长)

学校走向“开放、自由、创新、专业”的生态,得益于文化,得益于对未来教育的理解和行动。

围绕国家教育改革方向和学校培养目标,学校研发“学生素养框架”,聚焦“1P5C”,即六个核心素养——向内的“目标感和自主性”;向外的“公民责任”“协作力”“沟通力”;向未来的“思辨力”和“创造力”。

基于对未来教育的理解,学校研发了“教师素养框架”,通过多元的教师构成和共创的文化,不断强化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包括合作与沟通、终身学习力、乐观有趣、创新突破、拥抱变化和跨文化理解;设计了一系列的机制支持教师长出高位均衡的素养,包括读懂孩子、基于素养的课程能力、科技素养、数据素养、科研素养;并通过丰富的策略,让教师们痛快成长,鼓励大家在某个或多个领域成长为专家。

通透专业,

完善常态化教研机制

郭志滨(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党委委员、教学副校长)

好的教研追求稳定性和持续性,规范性和制度性,可知性和一致性,适应性和灵活性。

一是建立组织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包括设计与同行、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合作制度),制定目标与方向,设计实践保障制度、参与培训制度和成果共享与保护制度,提升文化向心力。

二是精微雕刻,保持教研的校本性(针对学校的特定需求组织开展教研),参与性(充分参与交流,在合作中促进个体和集体成长),实践性(教研问题来源于教学实际)和自主性(促生教师再学习再创造,帮助教师形成独特教学风格)。

三是让教研回归工作场景,研究教材与资源的关联,校园与场馆的关联,思维与行为的关联,具体有5个标准:基于真实问题展开针对性的教研;根据真实需求开展教研;不断聚焦新问题与新思考,形成研究课题;切磋探讨并获得解决方案和新思考;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阐述,用理论指导实践。

厘清部门价值,

助力科研价值最大化

冯碧薇(上海建平中学课程教学中心副主任)

部门管理如何助力教育科研?

第一步,各职能部门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形成研究方向。如,课程教学中心重点负责“五育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数字化转型”,学校发展中心重点负责“集团合作”“教师发展”“管理创新”。

第二步,通过4大策略来明确“概念界定”。

策略1:兼顾内涵和外延,从本质特点以及所包含的范围上进行界定。

策略2:通过与相对概念或相似概念进行比较分析,使概念更明晰。

策略3:注意定界和定标。定界,即确定一个合理的范围,走向纵深研究;定标,即确定判定标准。

策略4:运用内涵逼近式。通过从关键词汇到关键语句再到课题名称的界定诠释,逐步逼近,凸显课题特征。

第三步,厘清研究思路:现状—问题—目标—内容—过程—结果。

第四步,注意成果形式。

德育落地,

洞察教育现场真问题

方海东(温州市第二中学德育副校长)

德育工作的核心,不仅仅是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和引导,更在于深入挖掘和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

首先,将分析的点落在学生的行为中,以学生成长品质培养为指向。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分析行为,看见学生内心的成长需要。我们要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这种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教育措施。

最后,要有具体的方案、有效的方法、合理的逻辑,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设计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教育方案,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成长。

看见个体,

夯实未来世界的根基

张小樱(东莞松山湖第二小学课程中心主任)

如何看见个体,夯实未来世界的根基,让每一位孩子都活出他自己的精彩?答案在于一间间安全的教室里,在一一节具体的课堂里,在一个个丰富多样的课程经历里。具体而言:

一是以“教室”为中心的铁三角管理模式,让每一位孩子获得更多的爱,更多的“看见”。在这样安全有归属感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高品质的陪伴。而教室好了,也就意味着学校也好了。

二是打造全面而有个性的课程,让学生拥有更多选择性和可能性。多一个课程,就多一种可能;多一条赛道,就多一个个体被“看见”;多一个舞台,就多一种绽放的姿势。

三是以评价促进学生和老师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让孩子有清晰前行的方向,让每一步走得扎实有力,透过事物看见自己,寻找“可以伟大”的地方,并在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行动起来。

以项目制切入,

推动后勤迭代升级

陈益杰(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副校长)

后勤服务如何迭代升级,构建与学校各项工作紧密融合、相互促进的服务体系?我们的做法是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驱动,架构学生“自治自育”的行政服务路径。

问题导向:一是孩子日常发现的问题。二是学校研究分析适合学生探索解决、自己管理的问题。

课程资源:与学生一同精选确定问题,变成课程资源。

研究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学校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影响范围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项目实践:通过项目化学习从旁观者变为实践者。

评估报告:实践过程记录反馈,以数据的方式呈现评估报告,提供问题解决方案或服务内容优化建议。

管理迭代:实现两个目的,一是改进优化我们服务内容,以此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二是创新教育功能,提高学生自治自育能力和综合素养。

最后通过不断的实践反馈形成项目管理闭环,促进学校行政服务及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真正做到“”服务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

“看见”真正重要的看见,

做面向未来的学校管理者

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理事长,新校长传媒系总编辑)

面向未来的学校管理者,什么是真正重要的看见?

一是看见挑战:如何培养不被AI所“封印”的学生。

学校教育更关注人的主体性确立:关注生活意义、生存目的、生命价值;关注人与科技、自然、社会的交融共生;关注人格完善、人性向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让知识成为“剩余物”,成为思维进阶、心智培育的“沙袋”,够用就行;而不是人生必须住进去的房子,越大越好。

推动学生具有强大的社会价值愿景。帮助他们去寻找美丽新世界的“价值生产力”,去改变世界——以学习的方式。

二是看见趋势:中国教育生态一线创变的背景与蓝图。深刻理解国家总目标,完整实施培养目标,重建区域教育生态,重塑学校发展基因,重新定义评价方向。

三是看见自己: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真正最重要的事是我们如何守住人间烟火的同时,看见并投身星辰大海——这是一门哲学,更是一套技能,也是一场人生的美学。教育新职场的人生只能能向内求,不断追求自我的精进。

发挥向上领导和向下领导的价值

李海林(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

有人说,中层是夹层饼干;双重角色,正是中层不可替代的价值之所在。

一是向上领导的价值。保护好你的校长,因为保护好校长,就是保护好你自己;以目标为导向,帮助校长达成其目标;发挥校长的长处;让校长及时全面地掌握信息,尤其是向领导及时、准确而有条理地汇报负面情况;做校长的搭档。

二是向下领导的价值。中层管理是学校的操作系统,如果平台不好,老师的工作没有标准,没有规范,没有资源,不可能有质量。因此,为老师提供工作平台,最重要的是五件事:替人担责;做好培训;做好计划;做好考核制度替人做职业规划。

有效订制计划,

让流程有品质、有温度

韩董馨 (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幼儿园执行园长)

计划不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是一种基本能力。计划不是计划我们未来要做什么,而是计划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

第一步,做好演说家,拉人入局。学校将大阅读、幼小衔接一体化、翻转学习、绿色作业作为“四驾马车”,与主要成员充分讨论,向所有人员广而告之,让计划是一个梦,而不是一盘棋。

第二步,做好翻译家,引人入胜。把计划翻译成动作,把任务拆解为动作,让一个当下只有一个动作;把计划翻译成数字,包括时间颗粒、资金颗粒、进度颗粒,好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字素养;把计划翻译成人,是落实到责任人,看见人的承诺。

第三步,做好演奏家,成人之美。好计划一定是算法与心法的统一,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完美计划”上,而是要看见努力,保证进度,确认需求,明晰方向,收集意见,持续迭代。

读懂卓越中层的

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

陈罡(无锡市新吴区(SK 海力士)幸福外国语小学校长)

卓越中层的关键能力包括个人效能、专业技能、领导能力、人际沟通、组织协调。

其中,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应对挑战的关键能力 管理者依据专业技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并有效解决学校的问题。概念应用、获得知识、更新知识、解决问题。

管理者的个人效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我控制,能保持冷静、使人冷静、坚持,二是个性,有责任心,自信,接受挑战;三是个人品德,指忠诚、诚实守信、职业道德。

卓越中层的思维品质包括第一性原理、二阶思维、系统思维、逆向思维、思想实验。

其中,系统思维是通过聚焦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来看待事件和模式,而不是孤立看待各个单独的部分。思想实验是用来探究事物本质的想象工具,通过严谨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积极探索自己能想到的一切可能,帮助改进我们的决策,提高成功的概率。

擦亮细节,

形成育人场景体系

黄悦(成都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校长助理兼学生工作部主任)

现在的学习场景不仅具有盛载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的功能,更具有教育生产和建构的意义。

场景体系的基础和前提是物理场景体系,要开放、温暖、多元。比如行政班教室采用大教室套小教室,创造出一个班级资源中心,方便班级阅读、文化活动、培优补差和小组活动、班级团队活动。

场景体系的枢纽和动力是精神场景体系,要让学生挺直思想的脊梁、美化心灵的风景,拓宽智慧的边界,提升人格的品位,塑造精神的长相。

擦亮细节的关键和重点是形成全景实践场景体系。比如,以建构德育的“全景场域”为重要手段,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全渗透的德育体系,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担当、处处渗透、德润无声,帮助学生一路成长、一路欢歌,一路风景、一路收获。

来源丨第八届学校中层领导力主题峰会

责编丨张磊

美编丨张天禹

0 阅读:2

蒲公英智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