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暑假生活:善用无聊,学会玩耍,在日常的深处培育心智

蒲公英智库 2024-07-09 03:26:57

假期来临,家长压力倍增。报不报培训班?一方面想还孩子一段自在闲暇;一方面又怕反而留给孩子一个无所事事的假期。

然而,拥有健康的“无聊”、重拾自由的“玩耍”,才是充实假期生活的关键,才能打开生命活力的大门。

在“无聊”中找到创造的动力

被困在“无聊”的泥潭里的孩子,时而抱着手机玩到天昏地暗,时而突然从安静里爆发开始作天作地……他们也想摆脱无聊,却不知道怎么使劲。

其实,健康的“无聊”并非坏事,甚至可以促进自我反思、创造性思考和内在发展。本雅明认为,无所事事是新事物的助产士;韩炳哲在《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里提到:“无聊是走向伟大行动的临界状态。”

那么,我们要如何引导孩子「在无聊之中孕育创造」,避免在假期里内耗自己、外耗家人?

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疏有堵

面对幼童,家长需提前「立好规矩」。否则低龄孩童很容易在无人监管时,因无聊做出偷摸吃糖、偷看电视、偷搞破坏等恼人行为。

面对青春期孩子,「减少限制」,更有助于释放他们心中强烈的独立和自我决定的愿望。青少年的情绪发展速度远快于认知的发展速度,这导致他们有强烈的想要表达自己和探索世界的动力,但又不能理性地收敛和控制自己强烈的情绪,才会不断地与成年人已经定好的规则和限制起正面冲突。当他们感到能力提升,却又得不到充分发展时,无聊就会滋生。

对所有孩子而言,「打造行动目的和价值感」,也是避免无聊的利器。比缺乏目的和价值感更甚的,是躲进社交媒体的“兔子洞”,这给了孩子有事可忙的错觉,实则却永远无法满足他们自我决定和创造价值的深层需求。

困在无聊里的孩子,就像一个人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夹克,而不停地试穿不同款式的衣服。他们真正想要的,是感觉到自己与这个世界,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开辟一片散落“宝藏”的家庭部落

无聊并非因为无事可做,而是在苦恼“如何做”。假期之中,家长除了减少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控制之外,还可以在家里「布置创造性材料」,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孩子更多有价值的自由选择,帮助孩子从无聊之中解放出来。

先锋心理学著作《我们为何无聊?》中提到,阅读能力强的儿童呈现较低的无聊水平。因为,阅读拥有需要将文字转化为图像、场景转化为动态影像的想象力。好的阅读技能,反映了更高水平的想象力;更高水平的想象力,又加强与阅读文本联结的能力。这种良性循环会让孩子更好地抵抗无聊。

因此,「培养阅读习惯」对于抵抗假期无聊尤其重要。但家长也不必为孩子严格规划阅读时间、控制阅读进度,只需要在书架上摆满各类书籍、在角落里里留下翻开的书本,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的孩子可能就会偶尔升起翻阅的兴趣和阅读的欲望,在书页间沉思遨游,让浮躁心绪被抚平,让漫长的夏天不至于被辜负。

除了书本,将各类乐器、各色画笔……各种“线索”留在房间里,就是打造了一片散落“宝藏”的家庭部落,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孩子一旦开始主动进行自由地尝试、无碍地探索,无聊就无处可觅,取而代之的,是整个夏天充满乐趣与新鲜感的心流时光。

启动行为,积极探索世界

无聊之中,蕴藏着创造的动力。家长要鼓励孩子在假期里「积极地参与世界」:充分去利用认知能力,自由表达想法,掌控周围的环境。

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学会享受过程」,也很重要。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三分钟热度”,确实很难静下心来审视事情的深远价值和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伦纳德·加布拉还发现,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处在无聊和焦虑的裹挟之中。家长需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情绪」的深层含义,有助于他们拨开迷雾,找到内心真正的追寻。

孩子的成长,每个时刻都该有独一无二的成长体验。我们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行动起来,投入其中。

在“玩耍”中延展生命的边界

儿童的学习,大部分是从玩耍中产生的。

玩耍包含了很多要素,例如游戏设计能力、关系处理能力、规则遵循能力,以及如何玩得高级、能调动所有人的兴趣等等。孩子们玩耍中所获得的最原始的感知、思索与沉淀,最终会扎根在他们心智的深处,变成未来承载更多体验经历的厚土,未来实现更多发展的起点与要素。

为什么自由玩耍对孩子特别重要?

自由玩耍,不仅能有助于孩子保持情绪健康;还能培养他们的多种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玩耍本身就是一个自由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孩子有机会接触大量新鲜事物,通过亲自尝试体验,为自己积累大量有益的经验。因此通过玩耍,孩子的创造力、随机应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习效率都将得到提高。

玩耍,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感到被爱、快乐和安全,了解更多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信息,培养社交技能、语言和沟通能力,了解如何关爱他人和环境,发展身体技能。

“好玩”有7大特点

自愿性:不是强制的或义务的

充满吸引力:很有趣,会让孩子感到开心快乐

无目的:没有功利性也无明显的规则,看上去没有意义(尽管实际并非如此)

完全是因为“我愿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认为玩是“浪费时间”

让人全身心投入:会忘了时间和自我,从而产生“心流”时刻

包括了即兴创作,自发性和惊喜:往往会产生新的想法、见解和行为

本质上是有益的:它令人愉快,会想一直继续下去

“玩够”的标准是什么?

在小时候被限制玩耍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会在心理健康、社交能力、认知发展等方面受到影响,会更加难以适应新环境。如何评判孩子是不是“玩够”?玩耍一般包含在了“运动”或“身体活动”的范畴内。

按照我国最新版《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的要求,“学龄前儿童每天24h内的累计运动时间应至少达到180min”,并且“运动类型主要包括日常活动、玩耍游戏以及体育运动,应鼓励儿童积极玩游戏,全天处于活跃状态,以促进其生长发育。”

而2017年发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中,则对6-17岁青少年儿童的活动时间提供了建议:“每天至少累计达到60min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和增强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动,更多的身体活动会带来更大的健康收益;每日屏幕时间限制在2h之内,鼓励儿童青少年更多动起来。”

怎样玩耍得更高效、更有质量?

带孩子玩“原材料”不玩“成品”

美国心理学博士泰勒说:“最好的玩具往往是最简单的玩具。”让孩子玩更多的自然材料,诸如沙子、粘土、积木、树叶等而非从市场上买到的成品玩具。自然材料是对儿童进行感觉体验和感情表现的有效训练工具,它帮助儿童发现和触摸物体的各种方法,并有效地观察物体的外观、颜色和形状。对物体进行重新组合的游戏,使得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熏陶,帮助孩子把天赋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爱好,并增长科学知识。

与孩子共谋一些“课题”

父母不妨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份日常计划表。比如,晚饭之后腾出固定的时间去户外玩滑板车、跟小伙伴一起做游戏,打卡公园或附近景点。再共谋一些课题,例如共同布置家居环境、策划家庭晚宴、或者给孩子一个假期创业项目等等。在执行中,家长无需主导整个过程,只要配合孩子、在必要时提供帮助就好。

有针对性地让孩子在玩耍中获得提高

尽管玩耍本身无需带有明显的功利心,但聪明的家长会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进行高质量的玩耍形式。玩耍中适当进行知识的补充。例如,当孩子提出想堆沙堡时,在玩耍中适当向他们介绍一些国内外知名建筑,并鼓励他们照着图片DIY。由此,既保证了孩子对玩耍的兴趣,又让内容变得丰富而具有挑战性,能够有效培养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等多项能力。

在“日常的深处”培育心智土壤

最智慧的教育,发生在日常的深处。让日常变得有深度,是在看似重复的日复一日中,俯拾起生活最丰富、最饱满的细碎元素,汇集成珍贵的心智要素。

穿衣、吃饭、运动、社交……小时候从日常里建立起来的心智,能自然而然地让孩子在长大后对很多事情的处理游刃有余。允许日常当中非常综合的要素进入孩子的心智,就要将日常打造成一个比课堂学习更有价值、更润物无声的心智培养皿。

一次旅行、或者只是一次陪同父母的随行,让路途中的所见所闻、非日常的场景际遇、新要素的观察,激发孩子更丰富的想象、触动孩子更多元的感知,沉淀出更有价值的心智成分。

“治大国如烹小鲜”,厨艺的培养也有利于孩子心智土壤的培育。教孩子把一道菜的味道调配到满足不同人口感的程度,需要借由非常精微的操作达成微妙的平衡,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意识的训练。另外,烹饪一道菜的不仅包含了诸多要素间的平衡,还涉及到多个要素的系统化、结构化,以及最终提供给社会有价值的结果。

此外,阅读也能为心智土壤增添非常多别样的要素。书本能带来远超过自身经验的狭隘界限,极大的拓展孩子对生活复杂性的认识。因此,不一定只阅读专家、老师的推荐书目,让孩子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家长也要学会把高价值的书堆到孩子身侧,让一本本书目构成他们心智里一个个敏感的支点,埋下一颗颗种子,在时光里静候发芽。

在“无聊”里找到创造的动力,在“玩耍”中拓展生命的边界,在“日常的深处”培植心智土壤,让暑假为孩子的终生成长奠基。

参考资料丨外滩教育《神作续集来了!这个没啥存在的情绪,藏着孩子内驱力的秘密……》、果壳亲子Guokr《玩耍对孩子有多重要?真相或许会颠覆你的认知!》

责编丨马婉月

执行主编丨安迪

0 阅读:22

蒲公英智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