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没有天选之子,小学段如何搭建面向人人的“创造力支架”?

蒲公英智库 2024-09-06 14:00:47

作者 | 庄惠芬

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提到创新人才培养,很多人往往想到的是大学或者高中阶段。但事实上,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大中小学一体培育的贯通工程。

每一个学段在创新人才培养链上都有着独特的使命,但其中区别在于,经过中考、高考的重重关卡,很多高中、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聚焦的是小部分的孩子。

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小学恰恰是为创新人才培养埋种子、打底子的重要阶段,需要一条面向所有孩子的创新力培养路径。

为了回应时代变革发展召唤,星河实验小学提出了“发现每个儿童可能的伟大”,它所走的“儿童创想教育”之路,就是以培养小学生创新素养为追求,以综合育人为关键,通过创想空间、课程、教学、教师、评价等育人要素推进整体性育人实践,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小学阶段育人范式。

创想,始于儿童,伴随终生。创新力的养成其实就是用“创想”的理念托举起孩子的生活,在延续好奇心的基础上,学习科学方法,掌握科学知识。

在“创想教育”这一理念的实践系统构建中,学校沿着价值观、方法论、操作体三个维度,构建了以国家课程实施为主干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化实践为主要支撑的“创想教育系统”。并将其内化为教育生产力,使得创想的力量在这片土地上涌现不息。

以国家课程实施为主干道

使基础性国家课程能够赋能“创想”地秘诀在于,牢牢把握基础性国家课程的功能价值,将儿童创新素养的培育“进备课、进课堂、进作业”。

从孩子的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等角度,我们梳理了分别适合低、中、高三段孩子的、螺旋递进的培养目标,归纳总结了各学科的创新育人特点、要素与实施策略。

评价先导,使得老师们可以明确评什么、教什么,每个学科在创新育人中有什么样的特点,具备什么样的要素,同时可以通过哪些维度加以落地。

课堂阶段,学校会基于国家课程的共性,来探索大单元教学,提取供学生理解和应用的核心概念,并在核心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学生学习该单元后可普遍迁移的大观念。随后通过引导性问题创设真实情境和真实任务,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会系统、辩证思维。

最后,是将这些实践编成相应的操作手册、支架工具和作业盒子,让更多老师更快地上手各学科的创想教学。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把握学科育人的本质规律——尊重儿童思维

无聊会让大脑衰老,而刺激才是儿童大脑的“营养”。如何高效教学,让学生高效学习?学校采取了按照记忆曲线间隔学,同一内容运用不同场景、不同方式变换学,自我反思提取反馈学,连接生活境脉建构学的方法,来促进知识的高成效吸收。同时,每个学科辅以“做学玩合一,思创行一体”,巩固知识成果。

构建学科教学的实践样态——推进深度学习

“‘学习群’自行车”是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抓手。它能够让儿童在教师引领的目标、方向、速度、工具、资源等引领和支持下,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双轮驱动下,通过单元学习的再设计,将课程目标细化、落实到可感、可实践的学与教的过程中,促进儿童实现自我建构。

这一模型,也能跟适配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对于那些身处低学段,但数学水平已经达到高学段的孩子,我们便会依据自行车模型,给孩子提供适配的支持。

深度学习:“学习群”自行车

明确学科学习的核心指向——培养创新能力

如何让课堂上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可复制性?我们按照学科维度,梳理出每个学科的创造力如何发生、哪些行为可以作为创造力的体现、哪些方面需要老师的孵化与支持,形成了一本本操作手册,作为指导每位老师创想教育实践的路径。

以校本化实践为主要支撑

通过在实践中的更新迭代,学校描绘出了创想课程的蓝图,和以学习科学为基础打造课程群的思路。

在第一版方案中,星河推出了三大课程群——核心课程群、支撑课程群、协同课程群。核心课程群是在确保国家课程高质量落地的同时,植入创想的基因。协同课程群则是为了给创新思维、重心、方法进行补充。

到了17版方案,学校进一步将规定式的课程变成融合式的课程,把单科突进变成复合式的课程群,把静态的书本知识变成动手动脑的实践课程,形成了国家基础课程、主题活动课程、个性潜能课程三大课程群,更好地去关照不同群体的需求。

也伴随着蓝图的演进,创想教育的校本化实践,逐渐从一间间教室,到充盈整个校园空间,从家校社协力共建的社区,到广袤的“创想岛”世界中去。

在实际实践中,校本化的构建首先发生在班级。比如在星河,有一位热衷水培植物的秦老师,最开始他的想法是通过水培植物的名称,让孩子们去认字,后面又以水培植物去创作诗歌、画画。到最后,他的班级变成了一座农耕博物馆,里面有听说读写,有诗歌文学,还有科学。

有了第一间就会有第n间,现在的星河学校,每个班级都是一座博物馆,有蝴蝶博物馆、中草药博物馆、石头博物馆……就这样,教室成为了创新的起点,成为了学生们自主的创想地。

在教室之外,学校还建成课程主题馆、好奇工厂等空间,每一个空间都有其配套的课程单,供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选择合作伙伴去做积极的研究。

伴随着空间与课程转型的,是学习方式与组织结构的转向。比如基于课题的情景学习、基于问题的项目学习、基于主题的定制学习、基于专题的协作学习应运而生。学校空间因此成为好奇的“创想书”。

当然,社区的力量也不可或缺。在2014年1月,学校还成立了将学校、社会、家庭组织在一起的FSC联合会。借助多方力量,学校的创想基地从20个增加至33个。这时,普适化的体验已无法满足一些学生的科研需求,学校再次牵线搭桥,让这些孩子可以跟研究生们去做一些小项目、微课题。

最后,在创想基地的基础上,学校建成了FSC创想实践基地,形成了九大体验策略来支持儿童创新素养的发生,将世界变成开放的创想岛。每个场景都成为了创想教育的实践场域,让联通学习、深度学习、思维进阶得以发生。

以教育生产力为创想的源泉

儿童创想教育的育人体系,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在具体实践中得到求证、检验,并改进优化实践,转化为教育的生产力:也就是教师的课程创造力、学生的自主成长力、学校的文化影响力。

生产力一:化为教师的课程创造力

将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理念转化到课程创构中,需要关注国家核心素养与育人目标相结合,基于标准教学与关键目标相结合,儿童智能风格与学段素养指标相结合。

比如我们自主研发的《数学欢乐谷》教材,共有 18 个主题,其中 12 个能够跟新课标很好的契合,另外6个为学科主题学习和项目化学习。有了这套教材作为支架,国家课程便能够高质量实施。

在课后课程方面,我们并没有选取组织社团,而着重研究了那些社会、家长做不了,只有学校能够做的事——创想素养大课。

比如一年级的孩子参与创想体育大课,领悟体育精神;三年级孩子参与审美素养大课,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需要有人引导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美的;四年级面对自己与他人的冲突,需要有哲学素养大课来引导他们认识人际关系……

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理念不仅仅根植在课程的创作中,还根植在课程的实践中。比如在“天才一小时项目化学习”中,老师们更多的把课程的重心放在了创设真实情境,设计驱动性问题、结构化大任务上,用丰富的经历,还原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

生产力二:化为学生的自主成长力

让儿童成长的不是实践,而是事件。学校不断创造关键性事件,丰富创想的场景,希望将教育的张力和生产力转化为孩子们自主成长的动力。

星河学校曾有过一场特殊的音乐节。这个音乐节的特殊就在于,所有的乐器都是学生自己做的,所有的音都是学生自己调的,演奏的乐曲都是学生自己创作的。当这场音乐节落地在学校的广场中时,全校的孩子都趴在围栏上,托举着演奏家们的音乐梦想,也有无数对音乐的向往在此刻生成。

这就是天赋的秘密。人们常常认为天赋就是能力本身,其实真正的天赋的是无休止的好奇心和对挑战的探寻。这需要指引,更需要留白。

而学校要做的,就是把一次次创想的冒险变成童年的奇遇,让儿童在实验、实操、实践当中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让儿童在做事当中做人,在做事当中创造,创想的素养也就在“做”中养成了。

生产力三:化为学校的文化影响力

学校的文化生产力,它就像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指挥棒,引领着所有人共同去做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构造出一座能呼吸的儿童创想城,让创想像空气一样弥散在校园中。

顺着文化的指引,我们在实践中转型、升级、适配、调整,形成了“一切为了创想”为内核学校管理体系。此后,又生成了一系列的支持制度。比如对话儿童制度、伙伴研究制度、跨界融通制度与资源共享制度,持续不断地滋生着创想力。

最后,需要承认的是,打造一个支持“创想”的教育系统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我们一定都在迷雾中展望,展望儿童创想教育还能够如何在指向创新素养发展的学科实践中深化,在发展小学生创新素养的评价中突破,在数字技术支持和赋能创想教育中优化。

“一行动就创新,一具体就深刻,一困惑就出门。”未来已来,面对新质生产力、新质人才、新质学校这些新兴概念,每个教育人都不可懈怠,肩负着让学校变得伟大的使命,走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路上。

来源丨重置系统|高水平育人模式的中国选择Ⅱ

责编丨李昱蒙

美编丨张天禹

执行主编丨安迪

0 阅读:0

蒲公英智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