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师生关系的四个品质

蒲公英智库 2024-07-12 18:30:38

作者丨孙道明 曹婷

东莞步步高实验学校

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底色。如何塑造高质量的师生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作为教师,受到学生喜爱是最幸福的事情。而一位老师能受到学生的喜爱,往往源于其身上那些闪光的品质,如智慧的火花、耐心的倾听、对每个学生的尊重等等。

其实,师生关系的和谐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魅力,更在于我们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是那些有意识的、细微的教育行为,生成了师生关系的丰富意蕴,涵养出师生关系的整体品质。

那么,高质量的师生关系应该“长什么样”,才能真正激发和唤醒学生,让师生间的情感与互动需求,成为学校存在的根本价值?

高质量师生关系的四个品质

1.“比别人多往前走一小步”

斯宾塞曾经说过,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一段师生关系的品质,往往是由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如何开启这段关系,如何维系这段关系,决定着师生间的关系质量。

在具体互动过程中,有很多科学的策略,比如多表扬、多赞美,以和善而坚定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等,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在现有的规则、流程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刚结束的这个学期,有一天一场大暴雨来袭,很多学生走进校园时,头发被淋湿了,裤腿被雨水浸湿,鞋袜也没逃过。大部分老师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家长送衣服、送鞋子过来,让学生赶紧换上,以免感冒。

但我们认为,比别人多往前走一小步,能让师生关系更和谐、更温暖一些。

下大雨那天,教学区有孩子穿着湿哒哒的鞋子往前走,老师看见了,先让学生把鞋袜脱掉,然后拿来了自己的吹风机,为学生们吹干被雨淋湿的头发、裤腿和鞋袜。餐厅到教学区的长廊,斜刮的雨让学生不敢过去,在餐厅就餐的老师赶紧为孩子们撑伞,用自己的身体护送他们回到教学区。

每个问题的出现,都是我们通往卓越之路的垫脚石。细节完美了,宏观才会卓越。在每一件小事上,我们多做百分之一,往前多走一小步,我们获得的不仅是“学生的衣服干了”和家长的赞誉,还看到学校内生的温暖,以及老师从心底对学生的关注和关心。

这种对学生的深切关注,更有利于洞察和理解学生的心思,觉察学生的真正需求并陪伴学生成长,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2.怀着非凡的爱去做平凡的事

在校园里,很少有宏大叙事,构成每一天教育教学和教师生活最主要部分的是一些平常的小事情、小问题和小插曲。在这样平凡的小事中,如何发现爱的蓬勃力量?

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不是始于他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而是始于他与学生的交互活动里。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竖起大拇指的赞许……都可以是极具教育意义的交互活动。怀着非凡的爱去看待和学生有关的每一件小事,往往能够收获更好的师生互动质量。

一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天的校园生活,到下午的时候,往往头发比较零乱,老师会帮女孩子把头发扎起来,并指导和教会孩子如何整理仪容仪表。每一间教室总会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每天我们就写一封信或者一张便签鼓励,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成长,慢慢跟上班级成长的节奏。小朋友背着很大的书包,老师看见了,下意识地帮孩子把书包拎起来,师生温馨的一笑就诠释了一切。孩子难免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老师耐心倾听他们的声音,让说教退后,爱向前。校园处处都能看到大手牵小手,看到老师蹲下来和孩子沟通、交流,看到老师微笑着和每一个孩子击掌、拥抱,用只属于他们的方式打招呼……

这个世界因热爱而不同。全然的爱、接纳与支持,怀着非凡的爱去做平凡的事,自觉、有意识地去处理每一件关乎学生的小事,让每个日子都熠熠生辉。

3.用教育者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行为

行为的背后是观念,探究问题背后的本质,用教育者的眼光看待孩子,往往能够提升师生互动的质量。

作为教育者,我们经常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疑问。而在真实的课堂上,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告诉孩子答案,互动也就终止了。

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和思考,如果能顺着这样一个思路走下去,孩子往往能够获得更多,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与关心。

一次语文教研课上,一个男孩子的发言内容很长。遇到这样的学生,不少老师可能会着急,失去耐心。但在那节课上,无论是我们的老师还是同学,都认真听完他的发言,并给予掌声鼓励。

下课后我问他,作为一年级的小朋友,为什么能说这么一大段话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他说,大概是自己的脑容量比较大。我想,当孩子说出自己脑容量比较大的时候,一定非常骄傲。而他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侃侃而谈,说明课堂给了他极大的舒适感。

当孩子们都愿意亲近教师,愿意和老师倾诉时,一切教学活动都变得亲切而美好了,从而我们也发现更多教育的可能。

4.建立积极而真诚的信任

爱世界、爱他人、爱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与他们保持这样一种交往关系:不是事先决定好怎样让他们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而是接受我们对彼此的局限性,不只是想象中的可能性。

何为真正的信任?要对他们怀有更多成功的期许和愿望,要给他们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相信他们的能力,让他们有机会去实践,有机会去创造,有机会去表现。

恐惧孕育恐惧,信任滋养信任。老师对孩子的信任能够强化其责任感和安全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营造鼓励和支持的环境氛围,蹲下来,耐心看见具体的个人、表扬具体的进步、传授具体的改进,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成功,赢得自尊和自信。

每个孩子都有自身成长的潜质和速度,当我们从多个视角观察和欣赏孩子,相信学生是全面和完整,且具备无限创造力时,学生才能自由表达并得到关注。当我们不带评判地聆听时,学生才能提出强有力的问题,会以积极热情的姿态拥抱并理解这个世界。

从脑科学角度

看师生关系的三大积极影响

2022年,哈佛医学院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让我们从脑科学角度看师生关系的三大积极影响。

第一,当老师内心肯定、赞美学生并与他们产生积极互动时,学生的大脑会释放大量多巴胺,让学生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第二,积极的师生互动,往往伴随着对话、倾听、大笑等社交行为,这又导致身体释放大量的催产素。这样的积极联系,很快就会创造了“心理安全感”。也只有当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们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按时完成作业才成为可能,哪怕这些很有挑战性。

第三,孩子天生就有1000亿个神经元,随时准备连接。当他们遇到教师的关怀和反馈时,会一次次地激活神经通路,就像不断地帮助他们在森林中开辟一条新的小道。虽然开辟新路径需要时间、精力和大量重复,但在老师持续的积极互动中,属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和方式就能逐步构建起来。

对老师来说,比得到孩子尊重更重要的是受孩子喜欢。当一个学生每天都能满怀期待来到学校,他才有可能爱上学习;当他对老师依恋,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可能爱上学科,进入“学习的心流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效益产生的地方就是师生相处的地方。

师生间的情感与互动需求

成为学校存在的根本价值

当下,项目式学习很好地赋予了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追寻和思考的机会,也给师生间的良好互动提供土壤。

学校有一门以家族文化探索为核心的项目课程,涵盖对个人姓氏的探究、家谱的学习、制作和家族任务故事的书写等。课程中,老师和孩子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围绕同一个目标,实现共同的学习,成为相互支撑的伙伴。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和学生一样能够进行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人。

教师不仅仅是教练,而且是和学生一起游泳的陪练。学生不是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学会游泳,而是和教师一起游泳的过程中学会游泳。

这种“同学”关系对学生来说,看到老师在向自己学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更容易感受到老师的亲切,更愿意和老师亲近,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创造、生成学习内容。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权也交到了学生手里,真正实现了从老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转变,让学生自己愿意学,觉得学习有乐趣。

当师生关系从“管与被管,教与被教”走向“共生共学,相互促进”,一起“换挡成长”时,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师生间的情感与互动需求,也就成为学校存在的根本价值。

责编丨郝军志

美编丨张天禹

执行主编丨张凯

0 阅读:41

蒲公英智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