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艺术形态的交融!《恼怒的葡萄》的视觉艺术,得到了最优体现

陆凯看历史 2023-07-21 22:13:00

文/匹夫

编辑/匹夫

前言

1962年,约翰·斯坦贝克因其经典作品《恼怒的葡萄》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大奖,斯坦贝克和许多美国作者一样,都是在好莱坞摸爬滚打出来的,既是执行导演,又是改编剧本,这样的经验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戏剧性。

“剧本小说”是斯坦贝克在长篇小说中开创的一种新境界。斯坦贝克的大部分作品,似乎都是为了电影和电视剧而写的,因此,他的许多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

20世纪,是一个以革新为主题的时代。尤其是20世纪末,对文学的写作手法进行了一定的实验,达到了一定的极限。

在此期间,作者注意通过多种不同的艺术形态的交融,打破了以往的单纯和单调。虽然斯坦贝克并不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公之于众,但他还是在一些论文中表达了自己的实验观点:

“若一位作家喜欢创作,他就会在反复的试验中寻求满足。他未来会提升且改善创作技巧、场景设置、语汇与思想节奏。他会不停地深入探索,试图把那些对他来讲新的技法巧妙地综合运用。”

正是由于斯坦贝克不断地对自己的写作手法进行实验,以及他的工作中那些明显的实验特征,斯坦贝克才被称为一个全能的作家。“影视小说”是他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重大结果。

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关于斯坦贝克的文学创作,在国际上有很多论文,也有其他学者对其文学创作中的戏剧性进行了分析,但很少涉及到他作品中大量的电影元素和强烈的视觉效果,也很少对其进行深入的说明。

关于《恼怒的葡萄》这幅画,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可此作品极强的视觉效果上却基本被忽略,然而此种因为文字带来的视觉功效正好和作品主题是紧密相连的。

其实,视觉效果的强弱程度以及直接性,通常与剧情发展和作品主题的揭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突显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文化性以及主题时,我们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文试图从电影和电视剧的美学理论出发,尤其是从视觉美学的视角出发,以《恼怒的葡萄》为文本;

深入研究斯坦贝克的“剧本作品”中电影和电视剧的视觉艺术特征,剖析电影和电视剧的完美结合;

展示斯坦贝克吸取电影和电视剧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小说中的一次成功的尝试,从而展示出斯坦贝克对于当代文学的巨大贡献。

《恼怒的葡萄》中的拍摄镜头和角度

摄像是电影和电视剧中最基本的结构单元。每次作者利用摄影机进行思维和创造时,都会有一种独特的语言和语法,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讲述和表达感情。

在《恼怒的葡萄》一书中,他对风沙和加利福尼亚美丽的风景做了大量细致的描述。欣赏着这些真实的场景,犹如通过影视镜头去看在野外拍摄的实际画面相同。

通常,一部电影都会有数以万计的镜头,电影都是通过这些场景组成的图像来传达感情和思想的。

摄影镜头通常可分为超长镜头、长镜头、全景、中景、特写和超特写。而摄影视角又是与电影、电视图像紧密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表现为摄影机与被摄体的夹角;

角度通常是用来修饰故事情节的,有俯、仰、平、侧等几种,不同的角度会造成镜头成分的不同。

这幅画以当时的时代为开头,“五月底,蔚蓝的天空渐渐变成了灰色,天空中的乌云也渐渐消失了。

在太阳的照耀下,那些绿油油的叶子上,出现了一道道褐色的纹路,这些纹路还在不断扩大。天上的云彩忽隐忽现。

这株小草,因为自己的存在,已经变成了墨绿,再也扩展不开了。大地上有一层薄薄的外壳。”

“蓝天”、“阳光”、“白云”、“旷野”所呈现出的景象,就像是一台摄像机,用它的长焦拍摄出的一幅画面;

远景就是用来展示远处的风景和广阔的空间,其作用在于展示壮观的场面,帮助介绍和衬托气氛;

而“叶子”、“小草”、“玉米”、“大地”,都是用长镜头来描述的,为的就是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叙事空间,给人一种整体性和层次性的感觉。

而其背景的宽广程度也要求相机使用了一个俯仰的角度进行拍摄。俯角要高于横向的角度,这样可以起到缩小被拍对象的效果,也可以用来表现出人物的特殊情绪,或者是作者的意图。

如果不是采用了长镜头和广角的方式,他根本无法将这场危机所带来的土地和生态还原出来。

在作品中,如此多从远到近的典型影视手法的运用,使得导演可以轻松地将画面转移到屏幕上。而且,在作品中,如此多的影视手法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详尽和强大的视觉享受。

在一部作品中,对影视镜头的使用不仅可以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表现出来,还可以将作品的节奏和艺术风格表现出来,更可以将作者的文学追求和审美情趣表现出来。

斯坦贝克在描写人物的时候,采用了中间场景、近距离拍摄等方法,来细致地描述一些细节。

中景是为了突出物体的主体,突出物体的核心,在特定的气氛下,精确地表达出人与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近景和特写都是为了展示被拍摄对象的某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刻画出更多的细节和人物,传达出更多更复杂的信息。

第二部分特别详尽地描述了汤姆的外形特征:他还不到30岁。它的眼睛是暗棕色的,上面还带着一丝棕色。他的脸庞又高又宽,脸上布满了深深的褶皱,嘴角更是弯成了一个弧度。

他的上嘴唇很长,但却紧紧抿着,将那颗凸出的牙齿给遮住。他的手很硬,手指很大,指甲很厚,手掌上有很多老茧。”

这些详细的描述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走近了,他的五官都很特别。从“其双眼”到“眼珠”,再到“脸颊”到嘴唇”,再到“牙齿”,再到“手指”和“指甲”,所有这些细微的五官都清楚地表明了汤姆的年龄和性格。

而且,所有的照片都是仰着的,这样可以更清晰,更准确地捕捉到目标。这部小说并不以作家的口吻描述汤姆的个性特征,但却以详尽的描写将汤姆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该作品中也有不少类似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电影拍摄手法的应用。影视镜头与视角的运用与变化不仅提高了作品的叙事能力和艺术效果,还对作品的节奏与文学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恼怒的葡萄》中的影视色彩和灯光

影视通常会利用光的明暗、光色的配置等,让图像具有立体、空间和层次清晰的感觉,以此来表达真实生活的感觉与艺术的美感,而对其的应用,通常会赋予作品象征意义。

不同的灯光图案和颜色的搭配,可以营造出一种刚柔并济,欢快而又压抑的气氛,有助于表现主题,烘托气氛,描绘形象,增强戏剧效果,增添美感。

照明是电影和电视剧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它是画面设计、色彩和表现题材的重要因素。颜色是电影中的一种潜意识元素,主要用于表现和渲染情绪。

无论是看一部影片,或是读一部长篇小说,我们都可以看到,最主要的情节都是在夜晚。

在小说的第六部份,凯希与穆莱在日出时分偶然相遇,并在篝火旁交谈,了解到了农夫们的处境:

“鲜红的太阳在地面上停留了很长时间才落下去,太阳落下的天空,光彩夺目,成片成片血红的彩云。夜色由东方升上天空,黑色慢慢笼罩了大地。星星在天空闪烁”。

这种明暗相间的灯光图案,也隐含着对未来黯淡处境的一种隐喻。后来,汤姆和凯希也是在晚上见面的:

“这条道路的终点是一条泥泞的道路,穿过一片被收割过的农田,借着昏暗的灯光,可以看见一堆又一堆的枯草。

一轮淡淡的新月悬挂在西方,一条长长的星河在夜空中熠熠生辉。汤姆看见在山谷的底部有一个闪烁着光芒的营帐。他盯着那扇门看了片刻,发现门后有影子在走动。”

影视中灯光的运应用大都是来达到暗示主题目的,作M品中有关光影的描绘也有类似之效用。但是在灯光的照射下,却会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这两个镜头的拍摄效果就像是黎明之前的夜空一样,代表着在资本家的压迫下,农民的艰辛,以及他们在反抗之前的迟疑与觉醒。

然而,在这幅画中,也出现了明亮的着色。在第十八章里,悦德一家来到加利福尼亚时,这里的风景被渲染得出奇的鲜艳:

“一家人凝视着在太阳下闪闪发光的岩石,凝视着对岸阿利桑那州的绝壁。河流在急速的流动着。我们一家人都在车上,看着那条奔腾的河流,还有那摇曳的青草。”

电影和电视剧的颜色大多表现在颜色的主调和组成上。颜色主调为整个画面的颜色取向和样式奠定了基础;

它不仅体现在视觉上,而且体现在情感上;它不仅是色彩,也是情感,往往体现着作者的思想和美学趣味。

斯坦贝克经常使用类似的场景来强调人们与其所处的环境的联系。通过对加利福尼亚“石头”、“悬崖”、“水流、青苔”等颜色的描写,揭示了人们来到加利福尼亚之后,心理上的改变和特点,以及他们悲惨的人生结局。

同时,这样美丽的风景,也给了悦德一家人,给了他们一种在苦难和死亡中重获生命的希望。

结语

《恼怒的葡萄》是斯坦贝克将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一次难得的探索,其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影视元素,尤其是对镜头、角度、色彩、光线等独特的艺术手法的独特应用。

影视的视觉效果与手法让小说变得更加精炼,从而使小说不仅具有了影视的特性,还凭借着小说的记叙特色,扩大了作品的容量,弥补了影视的缺陷,为影视赢得到了文学作品的读者。

他擅长将小说与电影元素相结合,使其作品更具可读可看可演的特点。斯坦贝克是一个生活在一个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化的时代里的作家;

他不仅恪守着写实文学的传统原理,而且勇于汲取电影、电视等新兴的表现方式中的独特技法,在长篇小说的写作方式上不断地进行着革新与实验。

他的长篇小说实验的核心在于多种艺术形态的交融。从他的“剧本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断地在小说的写作方式上进行着革新和试验。

综上所述,《恼怒的葡萄》是斯坦贝克最为切合实际的一部小说,其突出的主题,巧妙的意象和结构,使得这部小说在他的所有小说中名列前茅,并为这部小说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参考文献:

[1]董衡巽《论斯坦贝克的兴与衰》

[2][美]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胡仲持,译

0 阅读:0

陆凯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