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样的慢性炎症!它可能是滋生肺癌的温床!

郑于臻 2024-09-10 05:32:52

现在,查出肺结节的朋友很多,其中一些会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我,希望我能通过阅片给结节定性,并提出治疗建议。

如果考虑良性,下一步该如何处理,随访时间控制在多长为宜?

如果考虑恶性,是否需要尽快手术?目前干预是否会影响自然寿命?

所以,肺结节的鉴别、定性和诊疗决策都很重要。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过程中,我发现,有一类肺癌特别容易误诊,那就是合并炎症的肺癌,或者说,在慢性炎症环境中滋生出来的肺癌。

如果是炎症就不会是癌?

慢性炎症环境下滋生的肺癌,为什么难以识别,容易误诊?

因为确实是合并炎症成分,而作为识别的第一步,我们往往存在一个认知误区,即:如果是炎症,那就不会是癌了。

误诊也就随之产生。

这是一位66岁女性,2021年9月突发咳嗽、有痰,到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右下肺片状阴影,不除外炎症。

按处方口服克林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后,症状缓解,2021年12月复查CT提示病灶变淡,基本符合炎症表现。

继续随访观察,但于2022年5月复查CT时发现病灶持续存在,实性成分较前增多,考虑肺癌,最终手术切除下来是一个中分化肺腺癌,没有高危因素。

早期肺癌一定成团吗?

经常看我的肺癌科普视频的朋友们就会知道,成团是早期肺癌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是因为,肺癌在早期阶段自身力量尚小,为了更好地在体内生存下去,只有抱团。

以此为标准,可以筛选掉一批没有危险性的良性结节。

但,炎症的存在,让这样的理论存在偏倚:

一方面,长期慢性炎症的存在,更容易滋生肺癌。

这么多年来,尽管肺癌发生发展的理论一直在完善演进,但炎症却始终在其中占据核心地位。

慢性炎症环境,更容易成为滋生肺癌温床的观点,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临床乃至基础研究领域,被一遍遍的证实加固。

另一方面,慢性炎症的存在,容易形成纤维条索,从而对肿瘤细胞的形态进行塑形。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些合并慢性炎症的环境中滋生出的肺癌,往往不符合抱团的特点,而这也成为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

这是一位63岁女性,2023年6月检查时发现左上肺前段病灶呈三角形态,消炎后随访过程中没有退缩。

结合病灶已经出现空泡、毛刺、牵拉和支气管充气表现,不除外恶性,最终接受手术切除,手术病理回报中分化浸润性腺癌,淋巴结未见转移,基因检测结果为EGFR L858R错义突变。

差点儿漏诊的病例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我最近差点儿就漏诊的病例。

这是一名67岁女性。2019年发现左上肺病灶,最大径3.4cm,接近纯磨玻璃,但是在病灶中心乃至胸膜接触区有一些实性改变。

2019.11在当地做了手术,术后病理回报高分化腺癌,2.4cmx1.2cm,未见神经、脉管及淋巴结侵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EGFR L858R错义突变。

与此同时,患者右侧肺部心包侧存在小范围病灶,形态不规则,可见右肺上叶心包侧结节状病灶,周围片装阴影,总体形态不规则。

前后2个月随访,从术前到术后,实性结节乃至片状阴影似乎均有扩大,但速度总体偏快,超过正常的肺癌发展速度,结合此时患者肺部刚做完手术的背景,考虑炎症,但稳妥起见,专门跟患者强调此处需密切随访。

患者遵医嘱坚持定期随访,且重点关注右侧心包旁的这个结节。

果不其然,在随后的几次随访过程中,此病灶随着肺部情况的好转而逐渐消退,炎症区域逐渐吸收,原本处于炎症环境中的实性病灶也在逐渐吸收,直至基本不见。

直到2022.11复查,这个病灶依然是一种类似慢性炎症的状态,其中的实性成分已经呈片装匍匐在心包表面,意味着其人畜无害的内在特点。

再看回患者首次手术的影像表现,我也觉得,后续的随访,也应该波澜不惊下去。

直到2023年9月,变数出现。

2023年9月复查时,我意外地发现,这个病灶逐渐从当初五体投地的匍匐状态,呈现出弓起的趋势,但结合既往影像表现,我还是觉得,应该是炎症的改变。

毕竟在临床上,这种时好时坏的炎症反应,也还是比较常见的,所以我的建议,还是继续随访。

半年以后,2024年3月,患者又来了,这个实性成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长大了,更加圆润,也更加饱满。

结合局部区域的炎症改变,个人倾向于考虑该病灶为恶性。

但是,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我却又犹豫了。

一方面,该患者左侧已经做过手术,右侧如果再做手术,肺功能会进一步减少;

另一方面,此病灶在过去的随访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先短暂增大,然后又消退的情况。

所以,万一这次的长大,也是昙花一现的炎症表现呢?

于是,我把我的顾虑和患友进行交流,并制定了一个更加稳妥的处理办法:3个月后复查。

其一,这个病灶已经在进展,如果真的是恶性,不太可能突然停下来。

其二,该病灶若为恶性,基本中分化起步,如果真的要随访,最好要选择一个半放不放的时间点。

所谓不放,是增加这三个月的随访时间,并不会让肺癌的治疗效果明显下降,疗效的那根绳子还是一直拽在自己手里。

而所谓半放,是中间这段时间的随访,也不能太短,要让病灶有一定的生长空间,不然时间到了以后,还是看不出变化,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最终,我为她选择了90天的随访间期,因为作为中分化起步的肺癌,倍增时间绝大多数在200-400天之间,90天的间期内,病灶尽管会有变化,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以帮助定性,却不会影响效果。

2024.7.13,病灶进一步长大,而且,似乎周围区域的炎症改变也吸收了,突出一个实性病灶。

最后,患者做了手术,术后病理回报右上肺浸润性腺癌,中分化,合并10%微乳头,合并气腔播散,基因检测可见EGFR L858R和EGFR T790M突变。

第二原发癌。

最后,让我们把时间线放长,再来看一下这个非常具备迷惑性的病灶发展吧(见下图)。

写在最后

炎症和癌症,是所有肺部鉴别诊断的第一步,预判的方向也往往会影响后续所有决策的制定,包括随访和治疗。

所以,它非常关键,但同时,它又让人非常纠结。

一方面,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会让所有的决断变得模棱两可。

另一方面,不论是把炎症误判为癌症,还是把癌症误判为炎症,都会给患者带来不利的影响。

要想判断得更准确,就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炎症和癌症之间的关系:

1. 炎症更容易滋生肺癌。

2. 炎症带来的纤维条索,会让癌症的发展并不非呈抱团改变,肿瘤细胞会形成一种挂果样改变。

3. 炎症本身容易消散,而带来的短暂退缩会干扰病灶性质的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炎症被看成癌症,还是癌症被当成炎症,任何一种误判,都可能给患者带来无法逆转的伤害:一面是过度手术带来的身体伤害;另一面,是癌细胞在体内的肆虐侵袭。

所以,对待这类看起来很像炎症的肺结节,也同样需要在更长的时间线上去持续随访,动态观察,仔细阅片,谨慎解读。

毕竟,生命只有这一次的机会。

0 阅读:0

郑于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