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焕解读三大战役系列之二——淮海战役,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

宝影谈历史 2023-04-28 13:58:04

刘焕解读三大战役系列之:、平津战役、补充篇之渡江战役。

影视剧《叛逆者》中最后,叛逆者林楠笙送出了淮海战役的情报,堪称本剧的一大亮点,前面所有集数的铺垫,最后达到了最高潮,只有淮海战役配得上这个高潮,虽然原著写的是辽沈战役,编剧之所以这么改,就是因为淮海战役具有更大的决定性作用。

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为“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决战,如果三大战役可以称之为大决战,那么淮海战役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堪称决战中的决战。

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关乎华东和中原的归属,一旦国民党方面赢了,或许还可以苟延残喘。一旦输了,解放军便可以顺着平原而下,直到渡江占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顷刻间便会瓦解。

所以,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决战。

古人云,春秋有大战,农历九月的长平、十月的赤壁肥水都发生了大战。11月初辽沈战役刚刚结束,11月底平津战役开打,中间的11月6日,60万解放军和80万国军厮杀,双方共使用炮弹79万发,子弹4029万发,淮海胜,天下大势已定。

然而,这场战役最初的计划却并不是如此,甚至于并没有决定打成如此庞大的规模,从淮阴海州的小淮海到淮河黄海的大淮海,淮海战役规模扩大了五倍,以至于后来毛泽东说的,一锅子饭,还没有完全煮熟,就这么夹生地吃了。

那么,这场20世纪中叶规模最大的战役,究竟是为何在徐州这片土地上开打呢?甚至关于淮海战役,被人不断讨论的问题就是,淮海战役究竟是谁指挥的?作为一场大战,为什么连指挥者都有争议呢?我们来回顾下。

相持焦虑

解放战争中最辛苦的当属于1947年。1946年,解放战争开打,我们处于劣势,在林彪的四平战役和聂荣臻的大同集宁战役等相继遇到了一些困难后,各地解放军严格执行毛泽东朱德等军委的指示,不打整师的军队,不断累积小胜,直到大胜利,通过歼灭一个个旅,不断地纳国民党军俘虏进入解放军,同时,通过土地改革,不停吸收农民兵员,等到1947年,解放军的士兵人数已经增长了一倍有余。

一年之后,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阶段,来到了最为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战争完全白热化,双方展开了耐力的拉锯战,小战不断。然而有这么一支解放军却抓准时机,吃掉了一整个师,那就是华东野战军,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中吃掉了张灵甫一整个师,不再赘述。

然而,这场战役带来的结果却是不利的,它过早暴露了解放军的意图,警觉过来的国民党军不再以一个师团冒进,这让整个解放战争形势变得不利,后来,华东野战军几次攻坚战和突围战都不是很理想,此后的半年,再也没能歼灭一整个师团。

孟良崮战役中被击毙的张灵甫

最令人难熬的就是相持时的焦躁,其他野战军纷纷取得了战果,华东野战军却停滞不前,华东野战军实际军事指挥者粟裕也很焦虑,毕竟很长时间没有大的胜利,这会让士气低落。

不仅粟裕焦虑,整个华东野战军都很焦虑,他们很长时间没有扬眉吐气一回了。

如何破局?

毛泽东的想法是开辟敌后根据地,其他几支野战军都是如此的,比如东北野战军几下江南。中原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开拓皖南鄂北根据地,同时,也要求粟裕渡江,开辟江南的根据地。

粟裕很冷静,他一直喜欢打大歼灭战,吃掉一整个师团,几次分析之后,他觉得不能分兵,分散兵力就容易被人各个击破了,应该集中优势兵力,在中原站稳脚跟,就如同拿破仑的军事名言:“战争就是集中自己兵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粟裕决定在中原打大歼灭战,尽可能多地消灭国民党军,这点前委也支持,只是,孟良崮战役后,华野已经1年多没有打大歼灭战了,能行吗?军委决定试一下。

徐州所在的淮河地区为天下之中

于是,1948年6月,北方晚春中,粟裕指挥9个纵队发动了豫东战役,包围了区寿年兵团2个师,狠狠地吃了一口,战役主要发生在今天河南的开封、睢杞,这里是四战之地,很快东南西北的兵团都赶来救援了,粟裕胃口太大,虽然吃掉了师团,自己却损失了一个纵队的伤亡,以至于被俘虏的区寿年劝粟裕,胃口小点,说:“你胃口太大,违反了兵家之道。”违不违反粟裕自己清楚,这场战役只是一次预演,虽然只歼灭了两个师团,但是粟裕看到了东野打大歼灭战的潜力,他认真总结了这次没有做好隔绝援军的缺点,为后来打大歼灭战提供了最大的经验。

然而,这一次试验有个最大的坏处,国民党迅速进行了军事检讨,把所有的师团都变成了大兵团,这样让解放军吃不动,这也给解放战争造成了很大的难处。当时的说法是一根筷子能折断,几根筷子捆在一起,解放军就折不断了。但真正的大力士,多大的也能折断。

能否吃掉,关键看自身的实力。粟裕决定再试一把。

济南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自古以来,齐鲁大地的中心,如果解放军攻打济南会怎么样?这无人敢想象,毕竟那个时候,各地野战军都遵循军委指示,不攻打大城市,只攻取小城镇和农村,因为攻打了大城市也守不住,还要分兵把守。

这次,粟裕攻打济南,毛泽东很重视,这是解放军第一次攻打大城市,还是一个省会,攻打济南势必会招致国民党援助,所以,围城打援,打援和攻城一样重要。

毛泽东详细提出了打济南的三大可能,一个是攻下了济南,又消灭了四面八方的援军。一个是攻下了济南,却只消灭了一路援军,打得非常艰苦。一个是既没打下济南,也没大败援军,只是消灭了一部分力量。

设定想好后,粟裕开始猛攻济南,32万华东野战军于1948年9月16日发动济南战役,许世友率领14万人攻打济南,粟裕亲自率领18万人组成打援集团,准备对抗徐州而来的援军。

这次战役或许会成为一次大歼灭战。

然而,命运开了一个玩笑,谁也没想到另一种可能,徐州还在观望,还来不及援军的时候,华东野战军已经攻克了济南,仅仅用了八天,就打下了济南,活捉了军事首领王耀武。

这来源于猛将许世友太能打,毛泽东也很喜爱这位曾经张国焘的猛将,在收复许世友之后,感觉就像刘备得到了张飞,李世民得到了尉迟敬德,许世友真性情,脾气火爆,打仗很猛,把“胶东打红了半边天”,但是他比较缺少谋略。

许世友

本次济南战役的目的,不在于攻克济南城池,而是消灭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这是粟裕的计划,许世友直接吃掉了济南城,其实并没有能完成打援的任务,这说明许世友适合做猛将,不适合做大将军、元帅。所以最后淮海战役也没有让他参加,让他守着山东,阻挡傅作义南下。

解放军攻克济南,让蒋介石也吃了一惊,济南是靠近江苏的山东省省会,就这么“沦陷”了,蒋介石寝食难安。

解放军攻克济南,徐州还来不及援救,就以雷霆万钧之力攻克济南,这也让毛泽东吃了一惊,不得不重新评估下华东野战军的战斗力。

粟裕

但是对于粟裕来说,这次战役却不成功,因为没能吸引来徐州的援军,更没能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淮海

因此粟裕提请军委,举行一次淮海战役,消灭徐州军队。

徐州,这片土地地处河南、安徽、山东和江苏四省交界的地方,堪称中原最重要的一处根据地,更是把守淮河的前线,古人云“守江必守淮”,守住了淮河,就能保住长江和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自古以来的大战,秦国和楚国、曹魏和东吴、前秦和东晋、隋朝和南陈、北宋和南唐、金朝和南宋在此地爆发了无数战争,这也让徐州无数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徐州及附近的安徽皖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决战最多的地方,比如秦楚寿春之战、楚汉垓下之战、魏吴合肥之战、秦晋淝水之战、南北朝钟离之战、隋陈采石之战、宋金顺昌之战等。

秦晋淝水之战

梁魏钟离之战

打赢了的就一统中国,比如秦朝、隋朝、西晋、北宋,打输了的就南北对峙,比如三国、十六国、南北朝和宋金。

淝水之战

徐州,决定全中国的命运。

徐州的重要性,解放军知道,国民党军更知道,所以蒋介石把华东剿总中心设在徐州。

徐州有重兵把守,肯定不好打。粟裕想了想,可以把徐州周边军队给吃掉,所以他设想了一个淮海战役,具体就是攻打淮安、淮阴的国民党军,然后攻打海州(今天江苏连云港)的国民党军,防止他们从海上逃跑,这样再去攻打徐州。

这个方案有先天的缺点,那就是徐州四面八方都是路,把徐州南方和东方的敌人消灭了,那么西方和北方的呢,敌人从这两个地方援助怎么办?或者说徐州守军向西方逃跑了怎么办?

所以粟裕设想的淮海战役,敌人是不会同意的,更不会乖乖等他来吃。

国民党中著名将领,指挥抗日战争昆仑关大捷的杜聿明想出了一点,放弃掉豫西的郑州和开封,把四面八方的国军东迁到徐州,南方布置在蚌埠,构筑一条从蚌埠一直到徐州的铁防线,结成一股绳,让其坚不可摧,这样的防线解放军绝对咬不动,还能互相支援。

虽然杜聿明后来被调往辽沈战役战场了,但是国民党军,特别是蒋介石采纳了这一建议,放弃了郑州和开封,刘邓大军的中原野战军仅仅小伤亡就取得了郑州和开封。可是同时,四面八方的国民党军迁徙到了徐州,蒋介石任命刘峙任徐州剿总司令,这个北伐战争就跟着他的师长,其实没多大能力,但是为人和善,可是战场上不看为人,只看能力。然而,最终并没有严格执行杜聿明的方针,有人说是间谍郭汝瑰从中捣鬼,但蒋介石自己也不认同杜聿明的方案,最终并没有把军队布置在蚌埠一线。因此,虽然国民党方称呼此次会战叫做“徐蚌会战”,其实蚌埠并没有作为战场。

短短一个月,徐州聚集了80多万国民党军,总共7个兵团、34个军、82个师,甚至还有增兵的趋势,已经超过了华东野战军40万兵力总和的两倍,粟裕的淮海战役事实上不可能实施了,本来他计划用华东野战军围城打援,打掉国民党20万援军,现在有了80万人,彻底吃不下了。

这场战役注定会是一场超大规模的战役,超过了30年代冯玉祥阎锡山和蒋介石的中原大战,赶得上抗日战争最大规模的武汉会战了。

如果这场战争能够消灭国民党军80万,那么国民政府就会轰然倒塌了。

如此大规模的战争,会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谁也无法设想。粟裕决定请示前委,请求中原野战军一同作战,中原野战军共26万人,这样解放军有了66万人之多,和国民党军也相差无几。

这个时候,粟裕积极请示举行淮海战役的可能性。

这里要说到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作为大决战中的大决战,淮海战役究竟是谁指挥的?

有人说,这个也叫问题吗?一场战争,连谁指挥的都不知道?

这就相当复杂了。

复杂之处在于华东野战军的组成比较复杂。

我们知道,华东野战军的前身就是苏北的新四军。所以活动区域主要就在苏北和苏中。

可是后来,我们去东北开辟了根据地,山东解放区的罗荣桓去了东北,山东解放区的八路军就没有领导了,由此,新四军的陈毅去山东任司令,管理山东的八路军。而留在苏中的新四军则变成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司令。

此后,八路军为主体的山东野战军和新四军为主体的华中野战军合并,就成了华东野战军。因为八路军的人数更多,所以山东野战军其实占的比例和话语权是更大的,因此,陈毅还是毫无争议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

可是,后来陈毅和粟裕在如何发展军队上产生了矛盾,粟裕坚持在苏中作战,陈毅建议发展安徽北部地区,结果安徽北部地区一直不是我党的根据地,陈毅打输了几场仗,粟裕则七战七捷。

后来,中央军委为了安心让粟裕指挥军事,就认命粟裕做了华东野战军司令,指挥整个华东野战军的军事部署,粟裕坚决不做,坚持让陈毅做司令,自己做代司令,由此,粟裕负责华东野战军具体的指挥,陈毅挂名最高领导。

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粟裕一直在苏中,他指挥不动山东野战军,山东兵团不听他的话,只听陈毅的话,没办法,只能让陈毅来挂名。

后来军委觉得,陈毅做一个挂名太浪费了,刘伯承和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部队打得十分艰苦,陈毅就去支援中原局,兼任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

由此,陈毅一方面做华东野战军的名义总指挥,一方面做中原野战军的副总指挥。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一直不是孤立的,很多地方需要相互配合,这一次的战役就是例子,徐州地处华东和中原之间,在这里打仗,需要两个野战军的配合。

可是,谁指挥谁呢?华东野战军指挥中原野战军吗?两者是平级的,这肯定不可能。你让粟裕去指挥刘伯承?去指挥邓小平?甚至去指挥陈毅?可能吗?不管是资历还是军队顺序,粟裕都比他们低。

最后的办法就是集体指挥,成立了淮海战役总前委,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和谭震林都在里面,大家集体指挥。所以毛泽东回电总前委,“本次战役由陈邓统一指挥。”然后就是11月2日陈邓的回电:“本次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不过具体军事指挥上,粟裕有自主权,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

只是,80万大军,要想歼灭,谈何容易,真的打起来,会是一场多大规模的战役?这点,粟裕也不敢过多联想,他仔细分析后,向总军委提交了最新的方案,即打一场大的淮海战役,一方面堵截住徐州东南西北四方面的敌人,在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地堵截住增援敌军,然后包围住徐州的杜聿明集团,随后再歼灭徐州附近最为强大的黄百韬兵团,把他吃掉后,立即前往徐州进行总决战。

这一场战役涉及到4个省,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近1亿人口的人口密集区,注定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斗,当然,此后的发展并未如粟裕预料的,徐州攻城战也并未打响。

只是,电报发去军委,迟迟没有回应,军委内部也有争论,怕粟裕吃不下。

粟裕自己也清楚,这场战役可能关乎到国运,谁胜谁负,谁就拥有天下。

正在迟疑中,战争爆发了,黄百韬兵团和粟裕打了起来,粟裕决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直接开打了。

三天后,才接到军委批示,同意大淮海方案,只是此时,战争已经开打了三天。

碾庄

当时徐州的剿总名义指挥是刘峙,实际指挥是杜聿明,他手下有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等20多万人,此外,驻扎在灌南的黄百韬兵团有12万人,其他的兵团暂时赶不上,杜聿明请黄百韬尽快赶到徐州,汇聚成30多万人,和粟裕决战。

对于粟裕来说,他听说黄百韬此人是参谋出身,打仗并不是很多,他的军团是由广东的两个军、四川一个军和山东两个军组成的,堪称杂牌军,他判定黄百韬应该会比较容易吃,决定先吃掉他。

11月4日,黄百韬接到命令,开始赶赴徐州。此时军委还未答复,粟裕还未开始作战,发现黄百韬移动后,粟裕决定不能再等待了,必须把他吃掉,黄百韬也发现了粟裕想吃掉他,他立即报告刘峙,称自己很可能即将被包围,请求其他兵团来救。

11月6日,军委批示还没下来,粟裕等不及了,直接开打,包围咬住了黄百韬兵团,这期间,何基沣等地下党员率领2万人起义,给了华野不少帮助。与此同时,粟裕在命令部队堵截住徐州守军外,全力率军追击黄百韬,追击将其包围在碾庄。

碾庄,是徐州邳州市一个普通的镇子,这里虽然是北方,却河网密集,有点类似于江南水乡,黄百韬12万人的兵团就这样被包围在了碾庄。

11月9日,粟裕接到了军委批示,同意淮海战役方案,得到批准后更有干劲。粟裕立即下发了《关于全歼黄百韬兵团的政治动员令》,要求华东野战军全歼黄兵团、活捉黄百韬。谁也没想到,黄百韬的军队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力,几日激战,仅损失不到万人,而华东野战军损失一万人,粟裕此时意识到黄百韬是块硬骨头。

黄百韬自然想突围,粟裕在一遍又一遍看地图后,发现了一个盲点——曹八集,通过这里,可以从水路到徐州,粟裕赶忙派13纵前往,此时黄百韬也想到,派44师前往攻打,双方火并,最终44师残部被全歼,粟裕切断了碾庄和徐州的一切道路,碾庄彻底变成了孤岛。

黄百韬令所有人刮目相看

黄百韬几次突围都失败,正巧这个时候,蒋介石也知道黄百韬被围的消息,他一方面调动部队救援,另外一方面空投了亲笔信给黄百韬,要他“固守待援”,黄百韬想到蒋介石的知遇之恩,决定报答他,不突围了,死守碾庄。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蒋介石是瞎指挥,越级空投,但是当时黄百韬被围的时候,这封书信还是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黄百韬固守待援后,对华野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11月10日,粟裕下达总攻命令,华东野战军15万人合力攻打碾庄,势要消灭黄百韬兵团。得知黄百韬兵团被围的消息,杜聿明很焦急,他认为黄百韬坚持不到一个星期。事实上,不管是粟裕还是杜聿明都轻视了黄百韬,这个杂牌将军的战斗力令世人震惊,他一次次固守击败华野进攻,战斗力之强悍,令粟裕为之一惊。

两天的进攻,华野伤亡惨重,双方伤亡比几乎达到了对等。

事实上,徐州的救援军队长期并没有到来,刘峙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相比较黄百韬,这些中央嫡系黄埔军队更重要,同样徐州更重要,岂能弃城救援碾庄?黄百韬也并没有打算突围,他抱着必死的决心,决定死战到底。

黄百韬在碾庄一带修筑了很多防御工事,把部队全部分散了进去,碾庄一带全是水塘和洼地,易守难攻,黄百韬充分利用了地形,华东野战军野战凶猛,但一进入碾庄,就像困在了沼泽地中国,无法动弹。华东野战军一次次作战都受到了碉堡里面的暗枪设计,每一处房屋都有狙击手,在这里,只能一个村一个村地,甚至一个屋子一个屋子地争夺,惨烈的肉搏战比比皆是,一旦夺取一个村子,黄百韬就命令炮兵猛烈炮火攻击夺回,双方几次易手。

开头的三天进攻中,华东野战军进展很慢,虽然歼灭了敌军四五万人,可是华东野战军受伤了5万人左右,这个受伤比例太巨大了,要知道辽沈战役解放军阵亡14009,受伤53328人,合计伤亡7万人,仅仅这一场战役,华东野战军就受伤5万人,伤亡太巨大了,很多部队产生了焦虑情绪,觉得不能再打下去了,有的纵队开始叫苦,觉得没法再打下去了。此时,后勤也跟不上了,粮食和弹药也快没有了。

11月14日,几乎未发生大规模战斗,双方都在喘口气,粟裕抓紧在这天补充了弹药和粮草。

打到最白热化的阶段,粟裕失眠了,他已经几天都没有睡觉。有些人劝他退兵,先包围着再说。但这是打仗,岂能半途而废?就像走独木桥的人,有回头走的道理吗?千辛万苦才走了一半,半途而废对得起那些死去的战士吗?

粟裕是军人,自然不会放弃职业素养,他召开了会议,决定调整战略,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战法,有针对性地对付黄百韬兵团。同时,毛泽东的军委来电也来了,毛泽东也鼓励坚持打下去,来电说:“次战役为我南线空前大战役,时间可能要打两个月左右,伤员可能在十万以上,弹药、民工需要极巨,请华东局、中原局用全力组织支援工作。”毛泽东预言淮海战役要打两个月,对于粟裕来说,这半个月是最难熬的,先过了这关再说。

修整好的华东野战军迅速投入战场,主要的攻击兵团从第一兵团变成了山东兵团,由于谭震林指挥,黄百韬兵团中也有一个军团是山东人,山东人开始了最惨的自相残杀。战争开始了最惨烈的阶段,11月15日是最惨烈的一天,当天华东野战军受伤1万人,战场上到处都是尸体,很多士兵不愿意吃饭,闻到血腥味都要呕吐。

其中,粟裕在攻打潘塘镇的时候,遭到了95团刘邵邦的猛烈阻击,粟裕最终决定部队暂时撤退,回去给黄百韬棺材钉上最后一个棺材板,九十六师师长邓军林发现解放军已经撤退,就命令十几辆装甲车掩护来追解放军。在追击过程中,邓军林俘获了三四十名解放军战士。于是向邱清泉上报说解放军被击溃。国民党方面渲染这一战役叫做“徐东大捷”,其实打仗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粟裕深谙这个道理,部队有生力量还在,所谓的“大捷”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回师之后,粟裕开始合拢包围圈,继续猛攻黄百韬。11月17日夜间,华东野战军猛烈进攻的炮火震惊了在南京的蒋介石,他在日记中表示了忧虑,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何黄百韬这个非黄埔系的人,这么能打。当天的进攻十分有效,在山东军团的炮兵面前,敌军伤亡惨重,44军150师师长赵壁光打到最后,看到尸横遍野,惨不忍睹,率150师残部约2500人向解放军投诚,这是黄百韬军团为数不多投降的人,其余的人表示,誓死不降,炮兵掩护中,华东野战军步兵长驱直入,猛攻碾庄,但伤亡惨重, 一时推进不下去。此前,粟裕伤亡的部队都能通过投降的国军补充人数,这一次居然不行。

碾庄作战图

黄百韬其他的兵团决定死战到底,战死到最后一个人也不投降。很多解放军都震惊了,甚至觉得黄百韬的部队像极了日军,曾经战死到最后一个人也不投降的日军。

11月19日晚上,距离开战已经快13天了,这一天,粟裕下达总攻命令,这一天,华东野战军从四面八方攻击碾庄,稳扎稳打,一边打一边挖战壕,最终攻下外围。

当天晚上,华东野战军猛攻碾庄,晚上的炮火照耀得战场如同白昼,黄百韬借助水塘和洼地修筑的水壕沟,用猛烈的炮火组成炮火网,华东野战军数次冲击火力封锁网,战斗异常激烈,第二兵团最骁勇善战的9纵冒着炮火冲击战壕,最后没有机枪的他们和国民党军肉搏,支撑了一夜,死了一半的人,地面上全是厚厚几摞的尸体。关键的时刻,第三兵团的8纵赶来救援,两个纵队齐心协力突破了封锁网。

战斗整整一夜,第二天凌晨,华东野战军突破封锁,攻入碾庄,一个庄一个庄地肃清,整个碾庄遍地都是尸体。进入核心区,猛攻尤家湖阵地,黄百韬率部突围,但西南方向突围的师团被全歼,11月22日上午,华东野战军攻克碾庄中心指挥部,黄百韬突围到周边,第二兵团9纵用猛烈炮火,一路走一路杀,黄百韬最后仅仅率领百余人突围,眼见出不去了,他不愿意投降,自杀了结性命,黄百韬早就准备死了,他是杂牌军,没少受白眼,他说,自己的死要让黄埔同学看看,还是有节气的国民党人,让他们不要再斗了。黄百韬的战斗精神令解放军吃惊。蒋介石得知黄百韬自杀后,也很感慨,在日记中写到:“尚有成仁之部署,悲凄为已,而寸衷为之一振也。”

这场战役,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军团10万人,仅仅万余人投降,其余的全部战死,解放军受伤7万,阵亡近万人,是解放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伤亡。

血色碾庄终于被攻克,黄百韬,这个不被看好的杂牌军,居然在11月10日被包围后坚持了12天之久,他的军团居然宁死不降,这让很多人吃惊,蒋介石也吃惊于黄百韬的英勇,在听到碾庄全军覆没后,知道大势已去,几乎要当场晕倒。

12天后,紧绷的神经放松,粟裕才最终合眼睡了一觉,据说紧绷的神经放松下,粟裕当场晕倒,被人扶起来休息了好久才恢复。

第一场考试完了,虽然惨烈,咬咬牙终于吃下了。

此时,另一个消息传来,12万人精锐的黄维兵团,开赴徐州。

双堆集

粟裕之所以咬咬牙也要咬死黄百韬军团,就在于不能和徐州的大部队汇合,在碾庄战役同时,粟裕还要围堵住徐州方面的敌人,11月11日刘峙就命令孙元良守徐州,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16万人突围,向碾庄进发,第三兵团的10纵等精兵负责狙击邱清泉和李弥,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邱清泉也没能突出重围,解救黄百韬,气的蒋介石在日记中大骂邱清泉和刘峙无能。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粟裕死守住了徐州,放弃了一些集镇,邱清泉不要脸地称取得了“徐东大捷”,真实情况是,到了11月22日,他最终推进到了大许家一线,距离碾庄10公里。而那一天,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全歼了。

黄百韬至死也没有等到邱清泉的救援,邱清泉尽力了,解放军阻击战士付出了万余人的伤亡。

蒋介石自然不会放弃淮海战场,他看了一眼,距离淮海战场最近的是豫西的黄维兵团,有十几万人,且全幅美式装备,下令黄维开向淮海战场。11月10日,黄百韬被包围的时候,黄维已经出发,可是从河南到江苏哪有那么快的,用了8天,11月18日,开到了安徽亳州的蒙城。前委发现了这一敌情后,一方面全力狙击蚌埠而来的李延年兵团,一方面则全力包围黄维,试图吃掉它。

这次包围战,主要的野战军是中原野战军,其实战役到现在,很多人都困惑,粟裕是不是淮海战役的总指挥,事实上,淮海战役设立了总前委,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前委中还有刘伯承、陈毅等人,可以说,大的方面是刘邓陈下令,小的方面还是粟裕具体指挥,比如说刘邓的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代军长粟裕就完全无法调动,这还要邓小平下令。

中原野战军将黄维兵团包围在了今天安徽淮北市一个叫做双堆集的集镇,淮海战役中,歼灭大兵团往往包围在野外,加以聚歼。

因为华东野战军刚刚吃掉了黄百韬,要休整下,所以这次聚歼的主要任务落在中原野战军身上,星夜兼程赶来的1纵本来想利用一条名叫涡河的河流拦住,这是淮河第二大支流,流经开封,今天以污染严重著称,河流太窄了,本来1纵的任务是利用涡河抵抗3天,但是河水太浅了,还是被敌军强渡成功,一时间没有拦得住,中野决定放黄维再走几天,找个合适地方吃掉它。

此时,黄百韬已经被包围,黄维就很狡猾,他觉得黄百韬之所以被包围,就是因为兵力团在一起,容易被整个吃掉,所以他有意分散了兵力,四个军团分散行动,前三个离开了蒙城,另一个则留着殿后,这样黄维一路走,中原野战军一路伴随,跟着吃掉猎物,但时机还没到。

不久,黄维兵团来到了安徽省淮北市,来到了一个叫做南坪集的地方,此时从蚌埠北上支援的李延年兵团也快到了附近,因此不能再躲了,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只能狠狠狙击黄维,4纵的统领就是陈赓,以猛将著称,血战两昼夜,终于成功堵截住了两天,为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形成了对12兵团的合围态势,为最终围歼黄维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

黄维兵团被打掉了锐气,从进攻转为了防御,同时,分兵的各个军团又相继到达淮北,下意识聚成了团。此时,刚刚吃掉黄百韬兵团的华东野战军也腾出手来,增兵淮北,解放军终于完成了对黄维的包围。然而, 黄维自己却不觉得有一张无形的网已经罩住了他。

黄维军团继续行进着,来到了一个叫做双堆集的地方,黄维此人不仅是书呆子,而且喜欢什么奇门遁甲之类的知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经常测字,这不是胡扯吗?他看到双堆集这个名字,一下子兴奋了,他说,“堆”这个字就是“十一佳”的意思,“集”这个字就是“十八佳”的意思,正好符合自己的土木系,所谓土木系,又叫做陈诚系,是黄埔军校系统中央军中的中央军,这支军队因“土”拆开为“十一”、“木”拆开为“十八”故而得名,主要是十一军和十八军的名字,这次黄维测字,觉得这是一个福地。

有人说,黄维这人不仅是书呆子,而且书没读到位,双堆集,他没有测“双”字,繁体字的“双”拆开来正好是两个“难”,因此是十一难、十八难,注定他要遭难,这是戏言啊,足可见黄维的荒谬。

11月26日,迎着迷雾,黄维精锐的14军突然遭到了袭击,解放军从四面八方杀来,黄维一想不妙,随后各个方面的突围都被封锁了。

黄维明白了,自己被包围了。

中原野战军终于包围住了黄维,下一步就是如何吃掉这四个军团了。如果说消灭黄百韬是华东野战军的杰作,那么,此时,中原野战军摩拳擦掌,等着消灭黄维兵团,给自己争口气。

只是黄维和黄百韬不一样,黄百韬就想着自杀,士兵个个战死到底。黄维想着生存,仗着自己全幅美式装备,一个劲地突围,中原野战军的最大劣势就是缴获敌人装备不多,重兵器和火炮严重缺乏,为了应付黄维的大炮,中原野战军甚至发明了一个汽油桶做的土大炮,

这个形象的土大炮经过影视剧为人熟知,甚至成为解放军最形象的武器。

黄维被包围之后,主要的作战部队是中原野战军,还有华东野战军的一个纵队,其余华东野战军的纵队主要是包围堵截住李延年兵团,中野的仗打得十分吃力,在火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战况推进不大,而黄维兵团在12辆坦克开道、数百门火炮掩护下强势突围,中原野战军有点吃不消了,两天之后的11月28日,黄维兵团突围最猛,中原野战军伤亡上万人,损失惨重,战场上都是被火炮打残打死的士兵。

11月28日,蒋介石的空投信突然来了,蒋介石对于黄维万兵团的战斗力很是放心,下令他们“死守待援,不得轻动。”接到这个命令,看到那个“死”字,黄维和几个师长面面相觑,这像极了给黄百韬的空投信,黄维心灰意冷,师长们也觉得不吉利,巧合的是,这天开始,黄维兵团火炮开始骤减,黄维转为防御阶段。

从11月29日到12月5日,中原野战军集中全部优势兵力猛攻黄维兵团,然而黄维兵团的战斗力十分顽强,这个兵团的人很少有人投降的,几乎都是战死,这给解放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这场攻坚战被无数的影视剧演绎,著名的《集结号》,虽然里面虚化了背景,说了山东等地,但原型就是双堆集战役,这是中原野战军啃的最大硬骨头,里面国民党军的战斗力让所有看过电影的人为之震惊,但还不足以和历史上真实的战斗力相比。

集结号的原型就是双堆集战役

然而,前委指示,不惜一切代价,吃掉黄维,中原野战军一次次发动猛烈攻击,攻打双堆集,很多战略要地甚至一天易手几次,当时有人跟刘邓陈说:不能再打了,再打家底就没了。

邓小平掷地有声地说:就算把家底拼光了,也要打下去,二野的部队没有了,其他兄弟部队照样打过长江去。在邓小平坚定意志下,缺乏重武器的中野战斗意志旺盛,越打越勇。

在一次偶然进攻中,步兵攻打到了敌军前线,进退不得,就地挖掩体,居然坚持了一天,刘邓看到后,在全军推广,要求全军依托战壕行进,到达敌军近处挖战壕,掩护连续爆破,随后步兵压上,在全军推广,取得不小战果。

到了12月3日,北方已经开始冷起来了,黄维兵团被包围一周时间,死亡士兵3万人,然而,中原野战军损失士兵3.5万人,伤亡比甚至超过了国民党军,这也是解放战争以来为数不多的解放军损失超过国民党军的。

这个时候,传来一个消息,徐州的杜聿明率领20万大军撤出了徐州,准备前来援救黄维,或者南逃到江南,保存实力,解放军全力追击杜聿明。

为了防止杜聿明和黄维会合,总前委决定,彻底解决黄维兵团,将它全部咬死吃掉。

12月6日,总前委下达总攻命令,中原野战军20万大军猛攻双堆集,黄维兵团利用优势火力顽强反抗,双方激战白热化。

随后的战争惨烈,出乎所有人意料,12月9日,解放军攻到了双堆集的大王庄,这个庄子易守难攻,这天经历了六七次易手,双方参与攻击此庄的兵力损失60%,双方伤亡之大、之惨烈,都是淮海战役开展以来罕见的,最后全庄守军几乎死光了,小王庄的敌军23师师长很是感慨,最终实在打不动了,率领3000人投降。

双堆集战役图

经过半个月的激战,黄维兵团的包围圈被收缩了三分之一,总前委在华东野战军抽调军队加入,加大了攻击兵力,到了12月14日,解放军用全部的密集炮火攻击黄维兵团最终收缩的区域,黄维兵团受不了了,只能突围,没想到黄维的坦克出现了故障,最终下车步行,被解放军俘虏,后来黄维建国后长期从事历史研究工作。而第12兵团副司令胡琏却一路狂奔,遇到了李延年部队,捡回了一条命,谁也没想到,胡琏后来在金门战役中,全歼了解放军部队,造成了解放军最大的伤亡,这是后话。

至此,黄维兵团12万人被硬生生啃下来了,后面统计,死亡4.5万人,重伤4.5万人,还有2万人失踪或者零散逃脱,真正投降的居然不到一万人,令人感慨。

陈官庄

那么,中原野战军在血战黄维兵团的时候,除了支援了一部分兵力,粟裕主要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干什么?自然是围堵徐州的军队,当时邱清泉、孙元良兵团一次次从徐州南下进攻,企图夺取徐蚌铁路,和被困在淮北的黄维与被困淮南的李延年汇合,粟裕集中全部兵力狠狠堵截住邱清泉和孙元良,战况也十分激烈,不少村庄一天易手好几次。

此时,黄维兵团已经被包围了,李延年兵团一下子突出了,为了保住这一支,蒋介石命令这支部队撤回了蚌埠,算是保住了一支力量。

杜聿明一直反对守徐州,他觉得战争有生力量比一个地盘重要多了,他的理念倒是和共产党很合,如果他是共产党人,应该会很合拍,当时毛泽东为了保住有生力量,连延安都能撤出,和胡宗南打起了游击,如今为何死守徐州,坐以待毙?

蒋介石同意了杜聿明的撤退,但是要求他们撤退途中解救被围困的黄维兵团,于是杜聿明组织徐州20万部队撤退。

其实杜聿明的计划并不错,比如一开始的撤退守住徐蚌一线,但总被人破坏,这一次杜聿明撤出徐州的20万军队,本来也是一步好棋,这20万军队如果到了江南,又是一支很强的作战力量,与其现在士气低落不能战斗,还不如休整一下,未来再战。

然而,国民党太爱财了,很多人听说要撤出徐州,纷纷开始拿钱,徐州的银行挤满了人,这样的阵势不要说地下党人了,方圆几十里都知道徐州鸡飞狗跳的,要撤退。

杜聿明只能骂道:一群猪啊,没有命,要钱有什么用。

杜聿明的撤退就这样变成了闹剧,甚至作为掩护的16军贪生怕死,走到了最前面,总是乱糟糟。

粟裕听说杜聿明带着20万人撤出了徐州,人们建议他赶紧占领徐州,粟裕笑起来了,战争重要的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怎能是占领一座空城呢?这20万不消灭,城还是会丢,消灭了20万,城迟早会打下。

粟裕有个大胆的想法,包围住并吃掉这20万人,现在他们士气低落,正好是好时机,如果晚点,等他们恢复过来就难办了,到时候要多死很多兄弟。

即便不懂兵法的人也知道《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中有一句名言,叫做: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

就是说,当你的人数是敌人2倍的时候,可以放心和他战斗。当你的人数是敌人5倍的时候,就可以大胆发动攻击。当你的人数是敌人10倍的时候,就可以包围住并吃掉敌人。

淮海战役中,包围黄百韬和黄维兵团的虽然是2倍到3倍的人,但也勉强可以算作五则攻之。

粟裕和林彪最大的不同就是林彪考虑非常细致,而粟裕打仗十分大胆,喜欢用险招,比如他不等到军委的命令下来就抓住战机开始打了。

这一次,粟裕要包围杜聿明20万人,旁边都倒吸一口凉气,毕竟现在的华野作战序列只有30万人,用30万人包围20万人,太惊险了。

但是粟裕却觉得杜聿明已经没有了士气,现在正好是最佳时机。

所以粟裕命令华东野战军11个纵队展开了大规模追击,狂奔猛追,一定要追到杜聿明。

那是最为惊险的时刻,别人都觉得,军委还没有答复,粟裕一意孤行,拿30万人去追歼包围20万,太狂妄了 !

粟裕也很紧张,到底能不能追到?能不能包围?他满脑子都是军事问题。

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就是胜利。

一定要抓紧时间!

时间!时间!

如果让杜聿明的20万军队跑走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就没有完成,这场战役就是残缺的。

不久,传来消息,风驰电掣的华东野战军先头部队终于追上了杜聿明。但是坏消息就是,虽然粟裕要求把杜聿明切割包围,但杜聿明很狡猾,和黄维反着,黄维把兵力分散,防止被包围。杜聿明把几个军团牢牢粘在一起,这样聚拢了能量,也给全歼带来了困难。

第二天,又接到了蒋介石飞机空投的亲笔信,要求杜聿明前去解救黄维,这倒不是一个坏主意,杜聿明也考虑了,到底是撤退还是前去救援。

就在杜聿明迟疑的时候,华东野战军1纵攻取了薛家湖,封堵住了杜聿明向东的退路,粟裕松了一口气:终于完成包围了。

至此,撤退出徐州的杜聿明带领着三个兵团,被包围在河南商丘的永城,进退不得。

虽然说华东野战军30万人包围住了杜聿明20万人,但要想吃掉他,非常困难,杜聿明命令全线突围,经过几天激战,华东野战军损失惨重。杜聿明和被包围的黄百韬、黄维不一样,他们是被动挨打,杜聿明是主动出击,华东野战军压力很大。

没想到,到了12月6日,担任突围主要任务的孙元良兵团联系不上孙元良了,原来这个抗战就上演逃跑的,被人戏称为“飞将军”的人,居然丢弃大军一个人逃跑了!杜聿明觉得真匪夷所思,一个兵团长能逃跑,孙元良后来捡回一条命,到了台湾,他的儿子就是著名的秦汉,林青霞的绯闻男友,可以说,这人倒是很适合去台湾的。

杜聿明也不管了,把他的队伍休整了一下,现在杜聿明哪里也突围不出去,求救蒋介石,要求蒋介石下定决心,打一场超大规模的战役,从西安和武汉抽调大军前来救援,蒋介石想了想,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还在西安附近,武汉则是白崇禧的桂系地盘,也不听自己的,越来越惆怅,只能要求杜聿明坚守待援,可是找来找去,找不到援军,心急如焚。

从12月8日到12月14日,华东野战军仅仅处于防御阶段,抵挡住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的进攻,之所以这样是保留体力,毕竟上次碾庄损失太大了,这次先留着力气。

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吃掉了,杜聿明这才紧张起来,原来这边一直以来保留着,突围力气更大了,他请求蒋介石空投物资,当时的飞机精准率不高,经常误炸自己人,所以一般国民党不派飞机,此次派飞机,蒋介石给杜聿明空投了很多食物。

12月16日之后,北方彻底进入了漫长的冬季,距离12月22日冬季白昼最短的冬至越来越近了,天寒地冻中,杜聿明军团缺衣少食,当时平津战役已经接近尾声,为了争取傅作义,也为了减少伤亡,毛泽东军委下达命令,命令粟裕只围不战。

而一周的突围,杜聿明的地盘却又缩小了点,最终被压缩在陈官庄一带。

电影《太平轮》中和宋慧乔郎才女貌的黄晓明扮演的将军原型就是邱清泉,此人书生意气,从徐州突围解救黄百韬不成功,面对着解放军的主动撤退,谎报了一个“徐东大捷”,现在被包围在冰天雪地中,公子哥的他苦不堪言。

太平轮的原型就是陈官庄战役

正在这个时候,华东野战军传来了食物的味道,快过年了,杜聿明部大多是北方人,就喜欢吃口饺子,华东野战军阵地包了饺子,这让很多国民党军人崩溃了,一开始杜聿明还拦着,后来决定不拦了,让他们吃饭吧,不少人吃完了感激杜聿明又回来了,但也有很多人再也没回来,投降了。

杜聿明突然想起,汉高祖刘邦就是徐州人,楚霸王项羽是宿迁人,兵仙韩信是淮安人,这三个人上演了一段楚汉之争,最后的关头,项羽20万大军就是这样被韩信包围在垓下,韩信命令汉军唱起了楚歌,激发了楚军的思乡之情,四面楚歌中,楚军土崩瓦解,项羽仅仅带领500人突围。

自己也会像项羽一样?

汉高祖刘邦就是徐州人,上天冥冥中的暗示

12月17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向杜聿明广播,巧合的是,12月21日,冬至那天,河南大地准时下雪了,美丽的雪景让被包围的杜聿明军队苦不堪言,士兵没没得吃,没得穿,都支持不住了。杜聿明看着漫天大雪,一下子有点支撑不住。清点了一下,被包围的20天里,有1.4万人投降了解放军,平均每天有700人,他更是叹气。

此后,粟裕还是只对杜聿明包围却不战斗,只在12月29日用200门大炮打了一下,算是新年的礼炮声。

更气人的是,元旦三天,华东野战军中还唱起了过年的歌,这对杜聿明是更大的打击。

虽然说减少了伤亡,可是,仗还是要通过打才能赢的,最终军委同意下,1月6日,粟裕下令,华东野战军发动总攻。

这一次,修整了一个月的华东野战军势不可挡,在300门大炮密集火力压制下,大军发动攻击,经过2天的激战,歼灭了14个团近2万人,战果之大超过粟裕想象,提前完成了一个星期的歼敌任务,粟裕认为,杜聿明士气低落,肯定要灭亡了。

于是,华东野战军一鼓作气,发动猛攻,1月8日,猛攻下,杜聿明军队不能支撑了,心疼地让邱清泉拿出最为精锐的第5军,所谓的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王牌军之一,但是他别忘了,打仗重要的是士气,如今华东野战军士气高涨,所谓的王牌军已经是被拔了牙齿的老虎,怎么能战斗呢?所谓的第5军不堪一击,被华东野战军击溃。

1月9日晚上,华东野战军最大的战果取得了,他们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占杜聿明指挥部,杜聿明下令撤退突围,他带领随从突围,却被解放军俘虏,而邱清泉则被击毙,李弥化妆后一路狂奔逃脱,此人后来还是领兵了,把军队带到了泰国,所谓的东南亚联军,电影《亚细亚的孤儿》就是讲述这支在泰北的孤军。

虽然俘虏了杜聿明,粟裕仍然下令猛攻,总攻后的第五天,华东野战军士气之高,无人能阻挡,国民党军还有近10万残部,听说头头杜聿明已经被俘虏了,都不想作战,心想,还打个毛啊。解放军横扫千军,一天时间击溃所有残部,就此,杜聿明20万大军被全歼。

这五天酣畅淋漓的总攻,解放军仅仅伤亡1万多人,全歼国民党军17.6万人多人,国民党军战死者高达6万多,可以说是淮海战役解放军伤亡最少的一场战斗。

从这里来看,淮海战役最像历史上的长平之战,都是包围歼灭战,都消灭了对方几十万大军,都为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堪称决战中的决战。

秦将白起佯装败退,引诱40万赵军进入泫氏谷内,派四路大军分别截断了赵军跟大营的联系。秦军完成了包围,四面八方全部包围住了赵军,40万赵军就这么被完全堵在了此处,最后被全歼。淮海战役像极了长平之战,特别在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上,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60万人真的完成了吃掉对方80万大军的使命。

整个淮海战役,国民党80万大军被歼灭,彻底丧失了全国的有生力量,其余部分的失去只是时间问题了。

而胜利往往是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整个淮海战役,我方共阵亡25954人,受伤98818人,失踪11752人,合计136524人。相比较而言,辽沈战役伤亡69211人,平津战役伤亡39444人,淮海战役伤亡13万人,比其他两大战役伤亡总和还要多,如此大的伤亡人数,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罕见的,也是我们付出胜利的惨痛代价。

至此,中原大地硝烟散尽,人们终于看到了新的王者诞生了。

0 阅读:12

宝影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