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续命”汤,古代治中风的准绳,专治半身不遂 中风病在当今发病致残率高,但治愈率较低。在唐宋以前,续命汤都是治中风的代表方。至金元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医家多以内风论治中风,续命汤渐被弃用。然近年来对续命汤临床应用研究渐多,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方子的价值。 续命汤方药囊括数十首经方,扶正祛邪,内通

蔡哥安康 2024-04-22 16:18:47
一道“续命”汤,古代治中风的准绳,专治半身不遂 中风病在当今发病致残率高,但治愈率较低。在唐宋以前,续命汤都是治中风的代表方。至金元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医家多以内风论治中风,续命汤渐被弃用。然近年来对续命汤临床应用研究渐多,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方子的价值。 续命汤方药囊括数十首经方,扶正祛邪,内通外透,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不仅治中风,而且可以治疗外感、内伤、皮肤等临床各科病证,应用范围很广。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并在《千金要方》中收录了不少以治风为主的大、小续命汤等古方。经过归纳,总共数十首续命汤方。 今天我来讲讲续命系列中的小续命汤,因该方治中风效果显著,被当时众医奉为“诸汤之最要”。 其功用为扶正祛风,主治外中风之口眼歪斜,筋脉拘急,半身不遂等症。原方为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各3、附子2、防风45、生姜15; 方中用麻黄、桂枝、防风、防己祛风逐湿,以开其表;又邪壅于外,则里气不宣,故郁而化热,当以杏仁利之,黄芩清之;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以人参、甘草益气而调中;白芍、川芎护营和血;用附子既可补药之力,又能济麻黄以行其表;姜、枣为引者,以调和营卫。 临床见症,风邪中经,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头痛项强,或神志闷乱等。舌淡苔薄腻,舌体强硬或短缩、颤动。脉浮退或浮缓。 现代用于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等。 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风第二》中对续命汤的理解更为深刻而简要:“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 金元时期,医家们对中风的认识便开始转变了,逐渐抛弃了中风从风论治的大法。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从正等医家各持一说,刘河间主心火暴盛;张从正主肝风内动;李东垣主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湿痰生热。 后世大都效法这些学说,以为中风是心火、痰热、肝风内动等所致,治之多用平肝潜阳、清火化痰等药。 中风就是一个寒热错杂的病证,病人罹患中风原本就因真阳虚损,再加上气不化水饮为津液,瘀血水饮互结,加重了气机的不通、脉络的瘀凝。 病邪不能祛除而滞留了,怎么能没有后遗症呢?因此,得病后要通表透里、开门祛邪,以活血祛痰逐饮为治,不能太过增加水饮。 小续命汤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均有较好的效果。 一56岁妇女,于1个月前突发右侧肢体偏瘫、言语不流利,西医诊断为脑梗死,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改善不明显,不能独自站立,抬臂不及肩,手指、脚趾不能动。于是到我处求诊,四诊合参后,辩证为寒凝经络,用小续命汤加法半夏、黄芪(重用),调理半月有余,言语较前清晰,右侧肢体无力好转,可以缓慢扶持行走,效不更方,再予半月巩固善后。药后随诊患者反馈症状明显好转,可以不用扶持行走。 注意:文中提及中药请在专业的医师辩证指导下使用。#中医##健康科普##我的门诊故事#

0 阅读:0

蔡哥安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