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公历的7月11日入伏,也就是农历的五月二十四进入伏天。伏天预示着一年里最酷热的天气到了。俗话说“雨打伏头,晒死耕牛”啥意思?什么是伏头?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对于伏天的说法,据《史记·秦本记》所述:在秦德全2年(公元前676年),天气很热,人们以杀狗来禳解热毒,于是便把要解毒热的酷热日子称为“伏日”。之所以要杀狗,是因为当时迷信的说法,认为取狗血涂在四门可阻止鬼物进入城内,“伏”字是人旁有犬,表示犬能保护人,这是伏的原意。
秦汉时代盛行“五行生克”的唯心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庚日就是我国早期天干地支纪日方法中带有天干“庚”的日子,夏至是炎热的开始,于是规定从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入伏的时间,因此,也就有了“夏至三庚入伏”的说法。
伏天有初伏、中伏、末伏、三伏之说。一般情况下,每伏十天,十天的原因是根据古代天干地支纪日方法中的十天干而定的,毕竟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十天一个循环。
但历法同时也规定了末伏的时间,即: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为末伏。因此,初伏和末伏的天数是固定的10天,中伏的天数并不固定,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如果有5个庚日时,中伏就为20天。
今年夏至日的交节时间是公历的6月21日,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初四。夏至日当天的天干地支为庚戍日,也就是第一个庚日;第二个庚日是十天后的庚申日,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十四;第三个庚日是农历五月二十四的庚午日。
按照“夏至三庚入伏”的算法,今年的入伏时间也就是第三个庚日的庚午日,公历的7月11日,农历的五月二十四,也就是说,公历的7月11日就是进入头伏的开始。在民间,人们又把入伏的第一天称谓“伏头”。
以前的人们根据长期的观察,发现天气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如果入伏这天下雨的话,在以后一段时间里,天气就会很少降雨。在以前落后的农耕时代,人们没有水利设施,全靠老天下雨的情况下,天气干旱就预示着庄稼也不会有好的收成,粮食肯定也会减产,这当然不是人们所希望的。
“雨打伏头,晒死耕牛”,这句话就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毕竟耕牛是以前人们的主要生产力,因此,才以少雨炎热干旱的天气来比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入伏这天有雨的话,在后续的三伏天里就会酷热干旱,很少下雨,甚至会热的把抗高温的耕牛都能热死。虽然有点夸张,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古代农民追求美好,向往风调雨顺的心理,同时也折射出了古代农民对于天气预测的聪明和智慧。
当然,俗语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所以每句俗语不能用于所有地区。“雨打伏头,晒死耕牛”这句俗语流传于我国南方地区,而在北方却有着“头伏下雨,伏伏有雨”的说法,也就是说,如果入伏这天下雨,以后的天气就会常有降雨出现。
虽然这样的预测不见得准确,但总归是人们通过日积月累总结的经验。像这样的俗语其实还有很多,比如“雨打小暑头,45天不用牛”、“雨淋母伏头,炕头起蘑菇”等等很多,说的都是入伏下雨的说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已经没有了规律,所以说,对于俗语我们只可作以参考,既不能去当真理,也不能全盘否定。不知大家是不是这样认为的?欢迎留言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