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指南1:“医师”与“医匠”

身心平衡聊养护 2024-02-06 05:53:42

刚毕业的时候,那时候研究生还很稀罕,有人就说了,“读了研究生还是用这些药,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案”。意思是针对某个病,多读几年的研究生,治病的时候方案还是那一套。

虽然方案是一样的,但这里面的差别却很大。表面看起来是用同样的药,研究生知道为什么这么用,其它人很可能只是照搬书本上的而已。

这就是“老师”和“工匠”,或者说“医师”和“医匠”的区别了。

知道用药原理的人,就可以当老师教别人,不知道原理的,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一种“工匠”精神。二者不可或缺,老师也不一定比徒弟熟练。就像足球教练踢球不一定比队员强。

医生也称为“医师”,注定就是被要求知道用药原理的。如果只是机械地执行上级医师的意见,没有自己的判断,那只能称“医匠”,或“开刀匠”了。

但医生也不是一上班就是“医师”的,必须先经过“医匠”这一关。就像当教练,必须先是一名上好的球员才行。

《黄帝内经》中讲:“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意思是,还没有装满就扎紧口,这只能算是工人,不可以当老师教别人。

这是《灵枢,禁服篇》中黄帝在教育雷公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当时黄帝正要把自己的“秘笈”传授给雷公:“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黄帝说:“人啊,就是一个大皮囊,满了不扎紧口,就泄气了”;接着又说:“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意思是“还没有装满就急火火地扎紧口,这种人只能当出力的工人,不可以当老师。因为没有领会其中的要领,不知道扎紧口的时机。

所以,老师是指有悟性的,能举一反三;而匠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但能一丝不苟地做好本职工作 ,一不小心就成了“大国工匠”。

然而,做为医生,注定是“医师”,而不是“医工”。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为治疗疾病是极需要主观判断参与的差事,同样的病,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表现,其处理会大不相同,再详细的指南也难以面面俱到,如果教条地按照指南做一个“医工”,显然是不够的。

这几年,我们学习老外,制订了一个又一个的指南,如同机器的说明书,手把手地教会别人怎么使用,而且这一本本的说明书越来越长,字体越来越小,也越来越象保险公司的条款。这些指南主要是用于规范新手,或基层医生,别“出格”了,要在方格里行事。而对于“老司机”,就不需要 经常默念“交通规则”,而是在大原则下随机应变行事了。

《道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做学问,“术”的层面,学得越多越好;但到了“道”的层面,受到的约束越少越好,大道 相通,一通百通。不要老想着先前背诵的“交通规则”和“指南”了。

这听起来似乎匪夷所思,难以服众,不记得交通规怎么能行?其实这个前提是先对交通规则烂熟于心,再慢慢忘记,逐渐从“术”的层面,上升到了“道”的层面。一开始就不知道交通规则和指南,不可能到达“道”的层次。“为道日损”,你得先掌握了知识,才有得减少呀!没有“日益”,那来“日损”?。 而那些随时把“指南”挂在嘴上,不知道“损”的人,很难到达“道”的层面。“只可为工,难以为师”。

当下在各种“指南”的约束下,医生的工作越来越像流水线。这确实能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使得“医师”也越来越向“医匠”靠拢,似乎本末倒置了。

2005年,第一版国内的《咳嗽诊疗指南》出来的时候,对我来说,感觉是醍醐灌顶,好多疑问豁然开朗。那时我就是个“医匠”,规矩地按照指南做。快20年过去了,现在觉得指南里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有了自己的临床思维,很少再去想指南里怎么说的,现在才有了“医师”的感觉。

仔细琢磨一下,西医的路子是在努力培养“医匠”,不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就有可能吃官司;而中医培养的则是“医师”,大道相通,“宜法方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根本无法通过指南来体现出来。二者本不是一个路子,也就没有了可比性。“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二者各有自己的粉丝队伍,没有必要“鸡同鸭吵”。

其实西医也提倡“宜法方异”,即发明创新,只是要求更加严格,要按照《新技术新项目审批制度》进行申请,论证,验证,获批等流程走,以保证新技术的安全性。如果有人拥有一两项新技术,那不仅是“医师”,而是“大师”了。

好多年前,记得有一个有名的临床试验,是关于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的,一组病人采取大潮气量,一组病人采取小潮气量,结论是小潮气量组的救治成功率较高。于是写到了指南中。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指南治疗的,就是医匠。

但是有好事者,把当时在试验中剔除的病例收集起来,发现这部分病人存活率更高。这部分病人是在试验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大潮气量,或者小潮气量的,而是凭着主观经验,经常变换潮气量,所以没法入组。这种凭经验调整潮气量的做法,又没法写到指南中。而这部分医生,才算是医师。

医师好?还是医匠好?其实二者同样重要,各有特长,缺一不可。年轻时认真学习指南,打下扎实的基本工,“为学日益”,做一个好“医匠”;年龄见长,经验日增,就不再受指南的约束,“为道日损”,就要成为真正的“医师”了。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王光强 2024.1.22

0 阅读:7

身心平衡聊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