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与“医匠”

身心平衡聊养护 2024-02-06 05:53:48

刚毕业的时候,那时候研究生还很稀罕,有人就说了,“读了研究生还是用这些药,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案”。意思是针对某个病,多读几年的研究生,治病的时候方案也是一样的。

虽然方案是一样的,但这里面的差别却很大。表面看起来是用同样的药,研究生知道为什么这么用,其它人很可能只是照搬书本上的而已。

这就是“老师”和“工匠”的区别了。

知道用药原理的人,就可以当老师教别人,不知道原理的,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一种“工匠”精神。二者不可或缺,老师也不一定比徒弟熟练。就象足球教练踢球不一定比队员强。

医生也称为“医师”,注定就是被要求知道用药原理的。如果只是机械地执行上级医师的意见,没有自己的判断,那只能称“医匠”,或“开刀匠”了。

《黄帝内经》中讲:“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意思是,还没有装满就扎紧口,这只能算是工人,不可以当老师教别人。

这是《灵枢,禁服篇》中黄帝在教育雷公的时候说的一句话。当时黄帝正要把自己的“秘笈”传授给雷公:“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黄帝说:“人啊,就是一个大皮囊,满了不扎紧口,就泄气了”;接着又说:“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意思是“还没有装满就急火火地扎紧口,这种人只能当出力的工人,不可以当老师。”

所以,老师是指有悟性的,能举一反三;而匠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但能一丝不苟地做好本职工作 ,一不小心就成了“大国工匠”。

其实二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光有教练,没有队员怎么行?

然而,做为医生,注定是“医师”,而不是“医工”。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为治疗疾病是极需要主观判断参与的差事,同样的病,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表现和处理会大不相同,再详细的指南也难以面面俱到,如果教条地按照指南做一个“医工”,显然是不够的。

这几年,我们学习老外,制订了一个又一个的指南,如同一台机器的说明书,手把手地教会别人怎么使用,这主要是用于规范新手,或基层医生,别“出格”了,要在方格里行事。而对于“老司机”,就不需要 经常默念“交通规则”,而是在大原则下随机应变行事了。

在各种“指南”的约束下,医生的工作越来越像流水线。这确实能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但“医师”也越来越向“医匠”靠拢了。

仔细琢磨一下,西医的路子是在努力培养“医匠”,不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就有可能吃官司;而中医培养的则是“医师”,大道相通,“宜法方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二者本不是一个路子,也就没有了可比性。“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二者各有自己的粉丝队伍,没有必要“鸡同鸭吵”。

其实西医也提倡“宜法方异”,发明创新,只是要求更加严格,要按照《新技术新项目审批制度》进行申请,论证,验证,获批等流程走,以保证新技术的安全性。如果有人拥有一两项新技术,那不仅是“医师”,而是“大师”了。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

王光强 2024.1.9

0 阅读:2

身心平衡聊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