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时大彬僧帽紫砂壶难以企及的艺术丰碑

单眼皮小妞 2024-04-07 01:30:24

时大彬(1573年-1648年)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之子,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镶接,以念为识,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时大彬制壶技艺全面,从泥料,成型方式,到形态设计以及署款书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影响深远,他是壶艺史上不可或缺的奠基之石,亦是一座难以企及的艺术丰碑。时大彬对紫砂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器型设计与铭文刻款都极有研究。特别是重新创造了一种成型方式,即“打身筒”、“镶身筒”的技法。

这种独特的成型技艺,奠定了宜兴紫砂发展的根基,确立了至今仍在沿用的凭空成型的技术体系。他的制作,在前人基础上愈发精致。同时,也不一味求工,而是以“粗砂细作”着称。“或陶土,或杂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这一点是时大彬的重要标志,也是时大彬审美上的自觉。这样的审美高度,远不是普通工匠能达到的。正是如此,时大彬的制作得到了达官显贵和文人名士的广泛认同,纷纷以“质古”、“古朴”、“朴雅”、“沉郁”、“典重”一类词来形容,“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足见已经达到文人审美应有的品位和境界。

尺寸:高29.5cm 口径:13.6cm 宽:41.4cm

本品借着陶都窑火的艺术铸成永恒,文人情怀跃然而出,具有方中藏圆的效果,线条明朗简洁,给人干净利落,明快挺秀之感,把形、质、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轮廓清晰、锋芒内敛,各个部分的衔接自然贴切、和谐挺刮,造型上节奏紧凑、浑然一体,壶嘴与壶身的连接处、壶颈的肩线线条等细节处都显现出手工艺的趣味和紫砂传统造型艺术的精神,彰显精、气、神、韵之美。

造型古拙、姿容挺秀,线条明承暗合,转折适度,自有韵味,壶嘴自然胥出,壶把简洁有力,形态灵动自如,纽盖塑形别致,口盖严丝合缝,尽显功力,整器布局巧妙,别出心载,气韵端庄稳重,转合之间极尽精微又浑然天成。从泥料,到工艺,到器形,均具备明末时期的紫砂器的典型特征,皮壳自然,可见400年历史风化的痕迹。总体造型简练浑朴,寓刚强于巧丽之中,具有明代器皿造型简朴大度的气势。光素质朴,自然大方,雍容华贵,气质高雅,藏紫轻红,清秀温润,为泥中极品。

尺寸:高29.5cm 口径:13.6cm 宽:41.4cm

紫砂壶从诞生之初很快就发展出在作品上落款的传统,这在历代各类器物上都是非常罕见的。一方面,文人的参与和认可是其得以发展的土壤;另一方面,工匠的自觉意识更是生起一切现象的种子。壶身铭刻都是以刀刻操作,明末时期出现的木印钤压底款方式,在壶身上并未被使用。刻刀绝大多数是锐利的金属刀,切泥的刀削痕十分明显。刻款时,过潮则坯体易伤,过燥则笔画易崩,需于坯体在含水量20%-30%下施行。此时的紫砂陶坯砂泥之间的结构坚韧如皮革,尤其明季紫砂多掺以碙砂、熟料,团粒较大,如用竹刀,总不如铁刀削泥利落。

明清时期的宜兴窑制陶业发展较为兴盛,它在生产朴素精雅,饱含中国文化气息的紫砂陶之外,还烧造出一种以宜兴本地泥料为胎,器表施釉的釉陶。与闻名中外的紫砂陶一样,这种被人称为“宜钧”陶的精致制作一亦是得到了明清两朝皇家的赏识,并以地方纳贡或进贡的方式进入了宫廷,成为宫中的日用陈设与珍藏。时大彬在紫砂中的地位和成就毋庸置疑,正是在以时大彬为代表的一批杰出能工巧匠与文人雅士交游探研,汲取汉文化的精髓,结合娴熟精湛的技艺,开创了紫砂历史上的巅峰时期,使紫砂器从实用器走上了艺术殿堂,同时受南方茶文化的影响,将紫砂“大、笨、粗”演变成“精、稀、雅”的风格,创作了诸多惊世骇俗之作。

0 阅读:3

单眼皮小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