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记事·人物记·我的同学·少年结义“哥儿四个

文石斋主聊文化 2024-04-24 03:12:47

故乡记事·人物记·我的同学·2·“哥儿四个”

农村男孩·八十年代

艺术说起来是高雅的东西,看着离普通人很远,其实不然,艺术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儿,比如滦南人引以为傲、说不上啥时候儿哪就能唱几句的评剧、皮影、乐亭大鼓儿,就是很好的艺术;而艺术也挺影响人,有的是潜移默化,有的是直接影响。我上初中的时候儿跟三位要好儿的同学“拜干哥儿们”,就是受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的影响。

那时候儿广播是庄里除了电影儿以外仅有的能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的渠道。知不道从啥时候儿起,广播里开始连续播放刘兰芳说的长篇评书《岳飞传》。刘兰芳书说得好,岳飞打仗的故事感人,大人孩子何儿都爱听,十几岁儿的半大小子尤其受到书里故事的感染,哥儿几个聚在一块儿,有的就要当岳飞,有的被叫成牛皋。

上初三的时候儿,我跟梁泡儿一位姓梁的、一位姓杨的、北营儿(阎家泡)一位姓张的同学相好,忘了是哪提议说要像岳飞、牛皋、王贵、汤显一样儿“结义”,“拜干哥儿们”。此议一出,大伙儿一致叫好儿,也没搞啥“撮土为香,八拜磕头”的仪式,就按岁数儿排了一二三四,姓梁的同学比我们大一岁,算是大哥,我跟姓杨、姓张的同学同岁,按生月排,我在先,张姓同学在后,杨姓同学最小,我当了二哥,张为三弟,杨为老四。从此,在各自的心里,我们成了甚至比亲兄弟还要亲的哥儿们。

然而,“干哥儿们”的热乎劲儿还没过,我们就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初三下半年儿,老四离开学校,回家跟父亲“赶圈儿集”卖布几个月以后初中毕业,大哥和三弟各回各家,“干庄稼”,我上了高中继续念书。

大哥回家时间不长,十八九岁的时候儿上外地做工。大哥家里条件儿不好,但老实厚道,性情温和,不笑不说话,少言少语,做活计“恩实”肯吃苦,在工地得到一位张家口姑娘的垂青,俩人搞了对象,岁数儿够了,姑娘和大哥结婚,来到梁泡儿,跟着大哥过庄稼日子。大嫂子比大哥还能吃苦、肯干,两口子种大棚、养猪、养貉子,黑间白天不拾闲儿,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前两天我跟一位梁泡儿的初中同届同学吃饭,这位同学专门儿进钢筋焊铁架子卖给养猪场,挺富裕,但说起大哥,一口儿地称赞说大哥的日子过得比他强。大哥大嫂育有一子一女,闺女是老大,已经结婚成家,儿子今年从滦南一中毕业,考上大学,大哥很是满足。

三弟小时候儿家里也穷,稍微大一点儿的时候,拼着借着已个儿开了个焊铁门的作坊,有了积累以后改行做买卖,往建筑工地送铁构件儿,每年的收人不少,在城买了楼。老三媳妇儿是我们庄儿刘查员儿的,也是我们初中一届的同学,老实贤惠。老三结婚以后生了儿子,按照当时的政策,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庄稼人头胎生了小子就不能再生,老三和弟妹也没再要。说起儿子,老三挺骄傲:“一步儿不落地上了小学、初中、高中又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咧已个儿上北京找的工作,挣得不少。”去年孩子结婚,老三欢欢喜喜地把大哥、四弟和我请到北营儿家里参加婚礼,还特意让我为孩子们证婚,“欢喜得像傻咧似的!”

要论日子过得顺当,就属儿老四。老四的父亲是电力局的工人,早年受了工伤,很年轻的时候儿就不上班儿了,“改革开放”以后让个人做买卖先后买了“小狗子车”、“双排座儿”汽车“赶圈儿集”卖布,老四一开始跟着老人家赶集,几年后岁数儿够了,就到老人家的单位上班儿,工资挺高。但老四从小儿做买卖,闲不住,一边儿上班儿一边儿跟家儿人、亲戚搭伙做买卖,一二十年下来,有了不小的身家。

我们哥儿四个“结义”的时候儿,还都是十五六岁儿、懵里懵懂的孩子,“结义”的形式也很草草,但结下的情义却一直没断,家里有大事小情儿互相帮衬,闲在了想起来就聚聚,尤其大哥,养了貉子以后,差不多哪年秋后杀了貉子都会给我们送一点儿,有时候儿甚至煮好了送来。

这份儿情义,我很珍重。

农村中学·半大

0 阅读:1

文石斋主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