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是,一个和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关系不大的奖,一个和传统文学强国关系不大的奖,怎么敢说自己是“人类文学最高荣誉”?它的信誉,可能主要来自时间长、宣传好、自然科学奖加持,以及……那啥……话语权背后的国际地位。
我很喜欢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檀香刑》,读之皆不下三遍,且犹在他获此大奖之前。本文纯属就事论事。
关于莫言是否具备获奖资格的事,争议已久。认为他不配的,主要基于两点理由:其一,和他同级别的中国作家不少,为什么是他;其二,诺贝尔文学奖至高无上,其“资格”非人类最顶级的文学大师不能企及,和他同级别的作家中国就一大把,凭什么是他。第一点不说,虽读莫言的书,但非专业的研究者。第二点隐约觉得有点问题,它暗含一个不容置喙的前提,即诺贝尔奖是人类文学的最高奖。
但,果真如此吗?
莫言获奖发言
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不了人类文学最高水平我不是什么专家,但从小喜欢读书,自然也关注国际文学大奖的评选,仅从普通读者的角度聊聊这个奖。
首先,我不会按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去买书。很简单,获奖者太多没听说过啊!去年的获奖者叫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坦桑尼亚作家;前年的得奖者叫露易丝·格丽克,美国作家,据说是位诗人;大前年的叫彼得·汉德克,好像是位剧作家……在他们得奖之前,一位也不认识;在他们得奖之后,亦无多大兴趣买他们的书来看看。——我不想知道美国诗人或奥地利剧作家如何说他们的事儿。
坦桑尼亚作家古尔纳
作为中英文双语读者,我感兴趣的基本是和中国有关系的书,即便它自外文翻译过来或直接用英文写成。妄自揣测,恐怕大多数中文读者也是这样。和我们没啥关系的书,地位再高,也很难提起兴趣。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里,将近30位是英语作家,又,法语加德语作家将近30位,西班牙语作家11位……迄今为止,获奖者总共才110几位。以中文写作或以中国为题材的获奖者呢?仅有包括莫言在内的2位中文作家以及美国的赛珍珠女士。
获奖者语言统计(莫言是第一位以中国籍获奖的作家)
不是说这个奖不行,实在是觉得它和中国的关系不大。这就出大事儿了!
逻辑是,一个和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关系不大的奖,一个和传统文学强国关系不大的奖,怎么敢说自己是“人类文学最高荣誉”?它的信誉,可能主要来自时间长、宣传好、自然科学奖加持,以及……那啥……话语权背后的国际地位。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是不低,但这才几年啊!莫言之“没资格”,许是一些人还被西方人的话语权压着,还对他们的一颦一笑过于敏感,未能坦荡承认“和我有关系吗”。
说回莫言和文学本身。
瑞典离我们太远了
文学的根本评价标准是时间和读者这就回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既然文学那么主观,它的评价标准究竟是什么?谁有资格定文学作品的高下?
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
首先,文学的标准肯定不是十几位瑞典文学院的评委能定的。不是说他们不行,实在还是那个道理,就是他们不可能懂所有的文学。看过马悦然评委的中文演讲,实话说,讲得不如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老师。他有学问,尤其有一肚子的西方文学理论,但不能以此说他懂中国文学。我们对西方文学也一样。翻译家的桥梁再好,过着再舒服,风景亦如画,但桥的那头毕竟不是家,没法在异国文学里住下。
文学的标准究竟应该由谁来定?
大家发现了没,拉开100多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名单,叫得上名字的那些,都是获奖前就有巨大声誉的作家,如海明威、贝克特、马尔克斯、米沃什、略萨、帕慕克……也包括莫言先生。也就是说,即便这些人不获奖,似乎也不影响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不影响其在普通读者心中的地位。——文学评价就是时间和读者的事。文学奖何用?
哥伦比亚需要马尔克斯获奖,马尔克斯无所谓。
主要为引起话题,令平时不太注意文学的人注意文学。而对于足够好的作家,其实没什么用。真正伟大的作品,只有人民才有资格颁奖。作家的最高荣誉是“流芳千古”,是千百年后即便没怎么读过书的人也可以脱口而出“人生七十古来稀”、“今朝有酒今朝醉”、“每逢佳节倍思亲”。多少作家不为时人所重,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但他们的“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被无数人永远地记得。奖项何用?
文学是人学,人心即标准,千百年来的人心更是铁的标准。
杜甫诞生地
到这里,早已不是讨论莫言的获奖资格以莫言先生的智慧和阅历,他一定清楚:其一,诺贝尔文学奖固然是很高的荣誉,但说明不了太多;其二,文学的公道自在人心。获奖时,他一定很高兴,尤其是诺贝尔奖金那么丰厚;但过不了太久,我猜,他会陷入很大的压力。对于他有没有“资格”的讨论,恐怕伤不到他;但他自己会在意作品究竟还能被阅读多久,是否一定能传承下去……这才是紧逼所有作者——尤其是大作家们——的压力。
莫言旧居
但也没啥用,多思无益,他肯定也知道。
《小戴礼记》有云:“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天地万物的基本规律就这么潦潦草草,说好听点,“大道至简”。所以经常把最麻烦的部分,如“评价一件事”,交给时间和大众。这不是什么高明的选择,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以个体的智慧,一定不是高估就是过慎,但把无数平凡的意见加起来,再加上足够久的时间,基本还是看得准一件事的。试玉满三日就行,诺贝尔文学奖……
一百多年了……足以坦荡地说句“和我有关系吗”。
写于北京家中
2022年5月28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