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夜读:《国学》研学笔录(三)------“趋时求变”

闲云说文化 2024-03-29 01:44:53
国学中的“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之学无不推崇“趋时求变”的变通哲学和“日新”理念。这些理念所体现的是人类对构成人类处境的外部世界与自身活动关系的理性思考和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适变”思维,首先是由《周易》阐发出来的。“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里的“道”指的是“易道”。而易道正是对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总概括。易道之屡迁,所反映的是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屡迁。也就是说,主观世界要适应客观世界的变化。“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就是不能拘泥某些主观设定的教条。此乃易学的精髓和灵魂。 “阴阳变易”和“穷变通久”是《周易》的基本原理,也是国学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系辞传》:“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讲的就是如何才能恒久。“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是把变通理念推广至社会生活,所谓“变通”,首先是思想的变通和观念的更新,并认为只有“日新”才能创造“大业”,才能称得上“盛德”。也只有“日新”,才能保持恒久的生命力。 “变通”、“日新”不能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与时偕行”的。《周易》“艮”卦彖辞在解释“与时偕行”时说:“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动静不离其时,其道光明。”意思是说,人们在做事的时候,是要依据客观世界的变化和外部环境、条件、时机的成熟来决定的。 只有“适变”才能生存;只有“日新”才能发展;只有“与时偕行”才有光明前途。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文化资源。 韵之 2023年7月
0 阅读:0

闲云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