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多者收功远

闲云说文化 2024-03-29 01:36:16
北宋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根据自已的读书治学经历,总结了一条经验,叫:“用力多者收功远。”这经验就是他一生读书治学的真实写照。 司马光幼年就很好学,由于他自觉得记忆力不足,所以他读书时格外用功。平日,教他们的老先生每次讲完课后,都要让学生们温习功课。别的孩子读几遍就合上了书本,出外玩了。而司马光则不然,总要一个人留在教室里,放下窗帘,一遍又一遍地琅琅诵读课文,反复思考揣摩,直到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意思方肯罢休。司马光做官后,尽管公务繁忙,还能利用点滴时间多读深思。即使在去一些地方视察途中,他也坚持在马背上背诵诗文。他通过长期的刻苦攻读和乐于思考,终于成了一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大家。 不仅如此。而且他笔下的《资治通鉴》也是他总结的这条经验的明证。《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编年史。此书不仅在过去的一千多年起过很好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依然不失它的重要意义,即使将来,它也会熠熠生辉。 杜甫有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也是个乐于“用力多者”, 因此,他所写的诗分外的好,能成为“史诗”, 能留存千古。正如有人所赞颂的那样:“李杜文章在,光熖万丈长。”贾岛用诗表达自己写作的心迹:“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杜牧说到他写诗的心态,那就是:“苦心为诗,唯求高绝” 。不难看出,他们也是乐于“用力多者”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能留下千古传诵的优秀诗篇。 胡适先生对写文章,总是思之缜密,写之认真,总是慢写多改,。有的文章要易稿多次,方可定稿,从不草就成章。他成名很早。他在成名之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格外小心谨慎。尤其对写作,更是这样。他曾对人说:“人家以为我写文章,总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其实我写文章是极慢极慢的。”李宗仁曾对胡适在写作上的极其慎重态度作了十分形象的评价:“适之先生,爱惜羽毛”。 慢成极品。胡适先生的严肃的写作态度和端良行为,使他的文章涵义悠长,影响久远。无论是他所撰的书,还是他所写的文章,过去、现在乃至将来,人们读之都会感到受益匪浅;他所撰的书都会永远地向人们散发阵阵书香。 罗曼·罗兰说:“艺术是被征服的人生,艺术是生命的帝王”。可见,艺术是至上的非凡产物。因此在艺术上也尽显一些艺术家的敬畏之心和优秀品德。梁启超先生对自己的书法是慎之又慎的,一旦觉得自己在书法时,有一字写得不够理想,他就毅然决然地把它毁之,决不让它流出户外。胡适先生曾对人说起,梁启超先生在遗墨真迹可稽考者约有3万件,而件件足珍;其中没有一件是“苟且落笔”的。何以故?胡适以为,“因为梁氏成名太早,他知道他的片纸只字都会有人收藏,所以他连个小纸条也不乱写。”梁启超先生对书法如此慎重,如此用心,如此用功,自然能让他的书法作品弥足珍贵,流芳千秋。 “用力多者收功远”, 历来如此。如今我们要搞科教强国、文化强国,就尤要这样。然而,时下我们中不少人心浮气躁,遇事急于求成,缺乏艰苦奋斗仔细认真之意,毫无为后代负责之心,为了多挣钱而拼命粗制滥造,这是很不好、很要不得的态度和行为。“没有超人的付出,就没有超人的成绩。”让我们端正态度,修好身心,像司马光、胡适等人生前那样,做个名副其实的“多用力者”。 作者:徐长才
0 阅读:0

闲云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