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仁爱之心与“百姓观

闲云说文化 2024-03-30 02:16:05

近读到一则有关唐太宗李世民的史料,原文是:“二十年,高丽遣使来谢罪,并献二美女。太宗谓其使曰:“归谓尔主,美色者,人之所重,尔之所献,信为美丽。悯其离父母兄弟于本国,留其身而忘其亲,爱其色而伤其心,我不取也。”并还之。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唐贞观二十年,高丽派遣使臣到唐朝来谢罪,同时向唐太宗进献了两名美女。唐太宗对高丽使臣说:“回去对你们的君主说,美色是人们所崇尚的,你所进献的女子确实美丽。我同情她们远离本国的父母兄弟,留住她们而使她们忘记亲人,爱好她们的美色而伤害她们的心,我不做这样的事。”于是,唐太宗将两个美女都归还给了高丽使臣。

唐太宗颇有仁爱之心,他能禁得住诱惑,他更能设身处地地为两名美女着想,不想让她们远离祖国而疏远了亲情,更不愿因为自己图美色而伤害她们的心灵,真正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唐太宗在处理此亊时,很有气度,很有良心,很有人性。没有人性,成不了圣人。唐太宗不愧是位明君。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我国古代典型的民本主义理论。这种民本主义理论对唐太宗李世民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为了巩固统治,不得不重视百姓问题。唐太宗在目睹和处理百姓之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百姓观”。

经历过农民战争的唐太宗认识到农民力量的强大,由此体会到君民有互为依存的关系。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此言见《贞观政要卷四论教诫太子诸王篇》。唐太宗是在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吸取隋亡教训后而产生了这样的认识的。他常用自己的认识告诫他的儿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由此可见,唐太宗对君民关系是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的。

唐太宗由于认识到伟力存在于百姓之中,所以他愿意对百姓实行仁政。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此言见 《贞观政要卷六论俭约篇》。他认为,君主不要过分剥削人民。“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此言见《贞观政要卷六论俭约篇》。他们在统治时期,实行了“轻徭薄赋” 、与民休息的政策。这种政策被历史学家称之为“让步政策”。这种政策是十分有利于当年的社会进步的。

总之,唐太宗对老百姓是有一定的先进认识的。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但他决不会为老百姓谋福利,他只是把老百姓作为他剥削与压迫的对象,百姓只能顺从他的旨意而活着,是没有自由可言的。唐太宗的“百姓观”的本质就是如此。

作者:徐长才

0 阅读:0

闲云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