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夜读:《国学》研学笔录(二)-----“夕惕若厉”

闲云说文化 2024-03-29 01:15:2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国学总结出来的一条民族生存智慧,也是国学核心价值意义的重要理念。 《易·系辞》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作为六经之首的《易》,其所思考的主题之一或其产生本身,即是忧患的产物。而在其每一卦每一爻的卦爻辞中,都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戒惕或忧患精神。《乾》卦九二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说,君子不仅要从始至终保持勤勉努力,不能有丝毫懈怠,而且还要在思想上随时保持清醒和戒惕,以防范灾难的发生。有了这种忧患意识,即使灾难发生了,因为提前有准备,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灾咎,不至于酿成大祸。 《乾》卦的上九爻辞是“亢龙有悔”。意谓一条飞得很高的龙,当其飞得不能再高的时候,就会从高处跌落下来。《易传》在解释“亢龙有悔”时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进与退,存与亡,得与失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转化的,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那将是十分危险的。《周易》对“物极必反”、“穷高反下”、“否极泰来”等对立双方可以发生转化的辩证思维,是国学忧患意识的哲学基础。 《系辞传》引孔子的话解释《否》卦九五爻辞“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时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意思是说,社会危机的出现,恰恰是由于认为安全;国家或者政权的灭亡,恰恰是由于认为可以长久;社会祸乱的发生,恰恰是由于认为治安良好。正是由于丧失了忧患意识,忘记了安与危,存与亡,治与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应该成为中华国学忧患意识的座右铭。 忧患意识是国学中《周易》哲理之光的一个重要穿透点,它是通过超越时空的特定角度来透视过去、现在、将来的“忧患”所在,从而以寻求排忧解患的正确途径。《周易》要求人们在忧患中谋进取求发展,《乾》卦《大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说是《周易》这部“忧患之作”的哲学思想之灵魂。在忧患中奋然振作起来的精神,愈经忧患愈坚不可摧。“济民行”、“明失得”的《周易》所展示的浓厚的忧患思想及排忧解患的哲学启迪,必将继续锻炼世界,造福人间。
0 阅读:0

闲云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