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训练,一练管三天?

小铮说体育 2024-03-21 00:03:00

“从短期看,一个人能达到的成绩来自一段时间的训练;从长期来看,一个人能达到的高度,来自整个训练生涯的张弛有度。”

跑步是当下非常流行的运动之一,常年跑步者不在少数。有些人跑步非常规律,按照训练计划稳步前进,也有的人跑步很没规律,情绪到了,一顿猛跑,懈怠时又躺平好几天,常常是“三天不训练,一练管三天”的模式。虽然跑量惊人,却经常伤病缠身。

跑量及强度的分配是门科学——人体无论如何是不喜欢“跌宕起伏”的节奏的。

“激情式”训练 进步有限

大众跑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跑步缺少计划,全凭感觉。有时高兴了一顿猛跑,然后酸痛好几天。虽然看上去勤奋,却完全无法达到进步的目的,还容易造成“可持续运动习惯”的中断。这样训练的跑者,从内心里隐隐认为一次特别强度大的训练,就能带来巨大进步,其实这是完全不了解进步规律才会有的误解。

训练刻苦和成长有效并不是线性关系,如果单次训练过度疲劳,身体太过透支,反倒无法带来能力进步。

而一些跑步初学者,刚开始热情高涨,跟着好友、跑团一起,氛围到了,一不小心就可能跑多了,第二天浑身酸痛,后面要休息好几天才能继续。体验也不好,也可能早早失去对长跑的乐趣。

我们常说,进入长跑领域,最开始几次的美好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养成习惯后,再进行更有强度的训练或者更多方式的训练。

为了避免激情式训练,小白跑者前几次可以低心率慢跑为主,比如心率控制在“180-年龄”这样的强度附近,就会非常轻松,每次跑完“意犹未尽”是最好的状态,也能为第二天跑步留下动力。

节奏平衡 可持续进步

激情式训练,在业余跑者中很常见,一种是由于缺乏整体目标,每次都跑得筋疲力尽,影响第二天训练;另一种就因为工作、生活及各种原因,没有办法完全按计划进行,训练常常被“临时其他事儿”打断。科学训练是一个长期才能显现出价值的事儿,也需要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找到你能够持续训练的节奏。

“拼搏”精神在大众跑者中并不少见,受伤也就成了普遍现象。于是才有了我们标题那样的现象:三天不训练,一练管三天。

身体能够承受的单次强度有限,能够承受的多次训练同样需要恢复节奏的考验。好的训练,每次训练都属于“单次不过量”,长期看也是“强弱训练交替”的模式。人不怕循序渐进地增加强度,怕的是不规律的起起伏伏,而这,也正是很多跑者虽然跑了很多年,却没有明显进步的原因。

从短期来看,一个人能达到的高度来自于一段时期训练的科学系统,从长期来看,一个人能达到的高度来自于整个运动生涯的规律。

对于中等强度的训练,年轻人一般可在24小时内恢复,40岁以上的人也可在48小时内恢复。所以隔天跑的训练节奏能够适合大多数人。如果强度较小的跑步,每天跑也不是问题。

好的训练规划,可以是大量的低心率有氧跑,少量的高强度训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跑步生涯可持续。强度课后面一定是休息或者放松的训练,不应该连着上强度,也要避免一歇歇太久。暴饮暴食不好,暴练暴歇也不可取。

对大众跑者而言,一周3~5次训练,周末长距离,是多数人容易接受和可操作的训练节奏。

休赛季调节是学问

2023年可以算是赛事复苏年,很多停办了3年的赛事都在飞速回归。好赛事扎堆,参加哪场放弃哪场也让人分外纠结。如果你希望有个好的赛场表现,那就更需要把赛季、非赛季的调节做到位。

趁着盛夏赛事较少,可以用这段时间打牢有氧耐力基础,多跑些低心率慢跑,安全,高效。如果在夏季拼速度跑间歇,不但难度增加,也容易受伤。临近比赛再去调整,更容易保持速度能力。

比赛也需要取舍,你的“主赛”要跑成绩,那么就要抑制频繁参赛的冲动,把好状态留给“主赛”。只要是全程马拉松,就没有简单的,对每个人来说都意味着透支。

目标交替实现 运动伴一生

一些资深跑者践行着“写训练日记”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看清自己的训练规律、休息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模式。让后续的训练、休息、补充营养以及比赛都有章可循。

要进步,就要控制住每次训练的强度,不要太懒散,也不要过度疲劳。每次进步一点点,持之以恒,将“不断提升”持续下去,你就可见证时间的力量。

三天不训练,一练管三天——是我们的“激情”表现,是青春的原始力量。不过,长跑,让运动伴随一生,光靠激情是不够的,一定需要更长远的目标规划。大大小小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交织在一起,才构成了我们的运动生活。

要做持续性自律,不要做间歇性冲锋啊!

0 阅读:0

小铮说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