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诊的时候,几乎都能听到患者和我诉苦,找遍了名医,病都没治好。一边是医生鼓吹成功案例,另一边是患者不满意疗效。问题出在哪?
原因很多,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就是——任何的疗效都是基于“有效率”的。换个说法,就是总有“治好”的,也总有“治不好”的。所以,疗效追踪是非常重要的。
疗效差的,不来了,疗效好的,一直来,医生的自我感觉,岂不是越来越好,可这是虚假的。因为疗效不好的那些患者,被排除到了统计之外。
以前在中医门诊,我确实没挨个随访。患者来复诊了,或者以后来看其他病,我才问问上次的疗效。我深入地思考了,应该有这么几项原因。第一,过去缺乏一个方便的沟通工具。
我工作6年后,手机才有微信。早期没有一个方便沟通的工具。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打电话给患者,所以没法全面沟通。这种早年的工作习惯,我一直延续了下来。
第二,过去的心态过于“公事公办”。公立医院的医生,不太愿意和患者加微信,怕被骚扰。而民营医院的医生,十分积极主动,过度营销。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不好把握。
我恰好经历了这个从公立到民营的过程。刚参加工作时,我曾接听过一两个小时的诉苦电话,患者强烈的焦虑,让我不忍心打断。
之前我的态度过于“公事公办”,应该反思、改变。
每一个医生,都接受过学校的教育和前辈们的带教,但我们最重要的成长是基于患者的临床实践。
患者是医生的“临床老师”,医生应该尊重患者。第三,过去没有真正领会到“中医是治人,而不是治病”。
“中医是治人,西医是治病”这句话,我听过很多遍。过去的理解仅仅是:西医把人体拆分开,从肉体、到细胞、到分子,一层层研究。
而中医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然而,中医治人,既看到人的生理属性,也看到人的社会属性,既看到人的形(身体),也要看到人的神(精神、心理)。
开个药,打发走,这不是中医的态度。第四,不想搞成商业营销。
搞朋友圈营销的人很多,医疗应该不应该这样呢?从经营上,似乎应该去这样做。
但我认为,从医疗上没有必要。对病痛的耐受程度,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医疗机构及其医生的认可程度,
交通距离的远近,花费时间的多少,医疗费用的高低,这些都会影响患者的就诊行为。
所以,就诊是患者的行为,不是医生的行为。医生应该在初诊时,
把治疗方案说清楚。这个病是怎么回事?吃中药,还是针灸,还是找西医?需要治多久?能治到什么程度?
而随访只是询问本次诊疗的结果,不要把营销绑定在里面。后续的医疗行为,要不要再治疗?要不要换个医生?这都是患者决定的,不要去干涉。
在过去的几年,我读了很多书籍。我曾经很不理解,传统文化教导我们要慈悲、仁爱,而现代社会崇尚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现在,我深刻地领会到,我们生命中的人事物都是自身能量的投射。
利他,其实就是利己。“灵魂在轮回中不断地进化。”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几十年很短暂,肯定是要学会点什么,来让灵魂更加完善。
我们遇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影子,帮助他人,终会帮助到自己的成长,不要吝啬举手之劳。
诊后随访,就是没疗效也没办法,所以根本没人去做
西医的质量控制,更加强调随访及回访制度,只是力不从心,治疗病人无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