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死,则道不生’,从《道德经》中领悟不焦虑智慧

心理咨询师曹春霞 2023-11-25 18:25:15

我国古代有很多经典,《道德经》就是其中之一。我的一个朋友喜欢《道德经》。有一天他和我聊天时,谈到《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心不死,则道不生’。他说,如果大家都能明白这句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焦虑的人了。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心不死,则道不生’。心不死,是指人性本恶,人的欲望贪婪永无止境,只有一个人原来的恶心死了,这个人才会变得有道德心,有责任感。这里说的心,在心理咨询中,可以引申为“执着心”和“目的心”。

经常听到一些焦虑的来访者说,老师,观息法我练了,为什么焦虑情绪还没消失呢?静卧观息我也做了,为什么还是睡不着呢?是我哪里练错了吗?为什么别人练了都很管用,到我这里就不灵了呢?是我的问题比别人严重吗?

其实,并不是你的练习出了问题,而是你持有的态度不对。

也就是说,你在练习时,是带着强烈的“目的心”在练习。在练习之后,还会不自觉地对练习效果进行检验,有没有效果?今天的状态是不是比昨天好了?

如果感觉还不错,确实比昨天好了,那你会非常高兴,感觉方法管用。

如果在分析和比较之后,发现自己没什么变化,就会马上升起焦虑情绪,怀疑自己练错了,甚至是质疑方法的有效性。

带着怀疑态度的练习,效果自然会打折扣。效果不如期待中的那样明显,焦虑失望迷茫会接踵而至,在各种消极情绪的影响下,失眠会变得更加严重。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会说,观息法每天都在练习,为什么还是老样子,焦虑并没有消失,睡眠也没有改善的原因所在。

观息法的练习,是为了培养觉知和平等心。如果你一直带着“目的心”和“执着心”练习,效果当然会打折扣。因为平等心和执着心,根本就是一个天秤的两端,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只有“执着心”少了,平等心才会增加。

你追求平等心的同时,还抱着“执着心”不放手,天秤是不会向另一端倾斜的。

正确的做法是,练习就只是练习,不期盼效果,练习结束后,也不去和以前作比较,不去分析今天是否比昨天进步了,焦虑是否减少了,睡眠是否变好了。

只要你耐心去做,无论是盘腿静坐观息还是应对失眠的静卧观息,都可以帮你安住当下,让你的心静下来。当心静了,人放松了,焦虑自然会消失,睡眠也会得到改善。

至于上面的那位来访者所说,静卧观息也做了,为什么还是睡不着呢?

因为,你还在把静卧观息法当成让你快速入睡的工具。

把静卧观息法当成一种工具,那么,你用了这个工具之后,就会期待一种效果。

当你发现自己并没有马上睡着时,你先会失望,方法不管用啊,接着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哪里练错了?然后,产生更多的焦虑,还是睡不着,明天状态不好,怎么上班啊,最后,恐惧和各种担心接踵而来,如果一整晚都没睡,身体吃不消啊,会不会猝死?会不会惊恐发作?

李宏夫老师在《情绪自救》中指出:练习静卧观息法之前,首先要摆正练习态度,做这个方法,并不是为了让自己能睡着,而是纯粹地在观察呼吸,不做任何思考、想象,不期待任何感觉、效果。这样一来,你的心就会平静下来,当心平静了,往往就在不知觉地睡着了。

29 阅读:2530
评论列表
  • 2023-12-10 15:19

    善、恶一个心 ,修的修,造的造;心非白非黑、非善非恶、非去非不去,非如非不如、非知非不知、非常非不常、非离非不离、非苦非不苦……心不在内,心不在外,心不在中间,心非有非无,无处非心,心包含太虚,任运随物,一念善心,天堂便至;一念恶心,地狱相现。一念清静一念佛,念念清静念念佛,南無本师释迦牟尼佛!

    用户15xxx83 回复:
    说明“心不在内,心不在外,心不在中间”。“心包含太虚”。以上两句佛语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
  • 2023-12-31 00:27

    我读的书不多,但以我的浅见,对心不死则道不生解释的偏浅了一点。心岂能简单的翻译为原本的恶心,这里的道也并非完全是道德心。可以简单的翻译为,做人处事什么时候做到了无我之心则道生矣。此“道”非一言两语能解释的清。

  • 2023-12-20 09:39

    修得平常心,就可笑看平常的花开花落,生老病死,心就平常不焦虑了。

  • 2024-01-01 00:03

    心活神活,心脏强大了大脑也会受益。

  • 2024-01-22 06:34

    有此句?

  • 2024-02-03 06:41

    现在这些自媒体喜欢胡说八道,道德经没有这句话。

心理咨询师曹春霞

简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抑郁症焦虑失眠强迫症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