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解读——成公九年

左传解读 2024-03-07 17:41:17
成公九年(公元前582)晋国耍蛮横抓君戮使 楚囚巧对答得释求成 【经】九年春王正月,杞伯来逆叔姬之丧以归。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杞伯,同盟于蒲。公至自会。二月,伯姬归于宋。 【传】九年春,杞桓公来逆叔姬之丧,请之也。杞叔姬卒,为杞故也。逆叔姬,为我也。   为归汶阳之田故,诸侯贰于晋。晋人惧,会于蒲,以寻马陵之盟。季文子谓范文子曰:「德则不竞,寻盟何为?」范文子曰:「勤以抚之,宽以待之,坚强以御之,明神以要之,柔服而伐贰,德之次也。」是行也,将始会吴,吴人不至。   二月,伯姬归于宋。 楚人以重赂求郑,郑伯会楚公子成于邓。 鲁成公九年春天,经中记载了四件事。第一件,正月之时,杞伯来鲁国亲迎叔姬的棺椁回到杞国安葬。第二件,鲁成公和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杞伯在蒲会盟。第三件,鲁成公从蒲之会回到了国内,此文无传。第四件,二月之时,鲁国的伯姬出嫁到了宋国。 关于第一件,传中说此次杞桓公来鲁国迎接叔姬的尸体,这是由于鲁国的请求。杞叔姬的死,是由于被杞国遗弃的缘故。把她接回杞国,是为了我国。当然,这个请求,实质上就是逼迫。前文已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关于第二件,传中说,因为把汶阳的土地还给齐国的缘故,诸侯对晋国有了二心。晋国人担心,所以在蒲地与诸侯会见,来重温马陵的盟会,来加强诸侯对晋国的忠心。季文子和士燮说:“不加强自身的德行修养,重温旧盟有什么用?”士燮说:“用殷勤来安抚他们,用宽厚来对待他们,用坚强来驾御他们,用盟誓神灵来约束他们,安抚顺服的讨伐三心二意的,这是次于德行的好办法啊。”此次蒲地会盟,本打算开始和吴君会见,但是吴国没有人来。从士燮的的话来看,士燮也认为晋国现在的政策有点失人心,所以他说一切的政策是没办法而不得已罢了,因为没了德,所以没办法修德,只能靠这种威吓手段了。当然这里也警告了季文子,如果有二心,那晋国一定会讨伐的。 关于第四件,传中也没有更多的解释,只是重复了经中所说。 传中还补充了一件楚国与郑国之间的事。楚国人送贵重的财礼给郑国,来请求郑国归附楚国。于是郑伯和楚国公子成在邓地会盟。当年郑许打官司,楚国故意让郑国输掉官司,把郑国推向晋国,但没想到自己的后方被巫臣搞得焦头烂额,疲于奔命,所以现在反过来用重金收买郑国求着郑国依附于自己,这样中原这边还有个小弟来替自己抵挡一阵。郑国这一方当年因一口气弃楚从晋,但到了晋国一看,晋国对待诸侯也是一样的德行,那就谁给好处就依附谁呗,反正谁也靠不住。虽说靠不住,也得靠一方,那就靠谁给我物资装备我就靠谁了。 【经】夏,季孙行父如宋致女。晋人来媵。 【传】夏,季文子如宋致女,覆命,公享之。赋《韩奕》之五章,穆姜出于房,再拜,曰:「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人。先君犹有望也!敢拜大夫之重勤。」又赋《绿衣》之卒章而入。   晋人来媵,礼也。 鲁成公九年夏天,经中说了两件事。一件是鲁国季孙行父去了一趟宋国,去慰问嫁过去的伯姬。女嫁三月,派大夫去聘问,实质上就是看一看到了夫家后的生活如何,这叫“致女”。鲁桓公三年九月,夫人姜氏从齐国嫁到了鲁国,冬月之时,传言“齐仲年来聘,致夫人也。”那是齐国派齐仲年来看姜氏。现在二月伯姬嫁于宋国,夏天,季孙行父如宋致女,这两个事都是间隔近三个月,所以说是出嫁三月后,一般娘家要派人去慰问。这也大概是过了百天吧。另一件是晋国人送来了陪嫁的媵。 关于第一件,传中说,季文子到宋国慰问伯姬,回国复命,鲁成公设享礼招待他。季文子在宴会上赋《韩奕》诗的第五章。穆姜从厢房里出来,拜了两拜说:“大夫辛勤,不忘记先君以及嗣君,延及于未亡人,先君也是这样期望您的。谨敢拜谢大夫的加倍辛勤。”又赋《绿衣》诗的最后一章才回屋去。为了大家理解方便,我们把《诗经》中的两首摘录如下: 韩奕 诗经·大雅·荡之什〔先秦〕 第一章原文:奕奕(高大貌)梁山,维禹甸(治,传说大禹治水开辟九州)之,有倬(zhuó长远)其道。韩侯(历史上周朝封建的韩国有两个,始封国君都是周武王的儿子。一在今陕西韩城县南,世袭到春秋时并入晋国。一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北,与燕国接近,即此诗中的燕国)受命,王(周宣王)亲命之:缵(zuǎn继承)戎(你)祖考(先祖),无废朕命。夙夜匪解(懈),虔共(敬诚恭谨。共,通“恭”)尔位,朕命不易。榦(gàn同“干”,安定)不庭方(不来朝觐的方国诸侯),以佐戎辟(bì君位)。 译文:巍巍梁山多高峻,大禹曾经治理它,交通大道开辟成。韩侯来京受册命,周王亲自来宣布:继承你的先祖业,切莫辜负委重任。日日夜夜不懈怠,在职恭虔又谨慎,册命自然不变更。整治不朝诸方国,辅佐君王显才能。 第二章原文:四牡(公马)奕奕,孔脩(很长)且张。韩侯入觐,以其介圭(玉器,天子圭一尺二寸,诸侯圭九寸以下。按周礼,王册封诸侯赐予介圭作为镇国宝器,诺侯入觐时须手执介圭作觐礼之贽信。这是觐礼礼仪之一),入觐(入朝朝见)于王。王锡(同“赐”,赏赐)韩侯,淑旂(qí色彩鲜艳绘有交龙、日月图案的旗子)绥章(指旗上图案花纹优美),簟茀(diànfú竹编车篷)错衡(饰有交错花纹的车前横木),玄衮(黑色龙袍,周朝王公贵族的礼服)赤舄(xì红鞋),钩膺(yīng又称繁缨,束在马腰部的革制装饰品)镂鍚(yáng马额上的金属制装饰品),鞹鞃(kuòhóng包皮革的车轼横木)浅(浅毛虎皮)幭(miè:覆盖),鞗tiáo革(马辔头)金厄(通“轭”)。 译文:四匹公马高又壮,体态雄壮又修长。韩侯入朝拜天子,手持介圭到殿堂,恭行觐礼拜周王。周王赏赐给韩侯,交龙日月旗漂亮;竹篷车子雕纹章,黑色龙袍红色鞋,马饰繁缨金铃装;车轼蒙皮是虎皮,辔头挽具闪金光。第三章原文:韩侯出祖(出行之前祭路神),出宿于屠(地名)。显父(周宣王的卿士)饯之,清酒百壶。其肴维何?炰páo鳖(烹煮鳖肉)鲜鱼。其蔌(sù蔬)维何?维笋及蒲。其赠维何?乘马(一乘车四匹马)路车(辂车,贵族用大车)。笾豆(饮食用具,笾是盛果脯的高脚竹器,豆是盛食物的高脚、盘状陶器)有且,侯氏燕胥(燕乐,燕通“宴”)。 译文:韩侯祖祭出发行,首先住宿在杜陵。显父设宴来饯行,备酒百壶甜又清。用的酒肴是什么?炖鳖蒸鱼味鲜新。用的蔬菜是什么?嫩笋嫩蒲香喷喷。赠的礼物是什么?四马大车好威风。盘盘碗碗摆满桌,侯爷吃得喜盈盈。 第四章原文:韩侯取妻,汾王(厉王流于彘,彘在汾水之上,故时人因以号之)之甥,蹶父(周的卿士,姞姓,以封地蹶为氏)之子。韩侯迎止(迎亲。止,同“之”。周时婚礼新郎去女家亲迎新娘),于蹶之里。百两(百辆)彭彭(盛多貌),八鸾(通“銮”,挂在马镳上的铃,每车四马八銮)锵锵,不显其光(不,通“丕”,大;丕显,非常显耀)。诸娣(女弟,即妹。周代婚制,诸侯嫡长女出嫁,诸妹诸侄随从出嫁为妾媵)从之,祁祁(盛多貌)如云。韩侯顾之,烂(光采明耀)其盈门。 译文:韩侯娶妻办喜事,厉王外甥作新郎,蹶父长女嫁新郎。韩侯出发去迎亲,来到蹶地的里巷。百辆车队闹攘攘,串串銮铃响叮当,婚礼显耀好荣光。众多姑娘作陪嫁,犹如云霞铺天上。韩侯行过曲顾礼,满门光彩真辉煌。 第五章原文:蹶父孔武(很勇武。孔,甚),靡(没有)国不到。为韩姞(即蹶父之女,姞姓,嫁韩侯为妻,故称韩)相攸(观察合适的地方。相,视;攸,所),莫如韩乐。孔乐韩土,川泽訏訏(xū广大貌),鲂fáng鱮xù(两种鱼名)甫甫(大貌),麀(yōu母鹿)鹿噳噳(yǔ鹿多群聚貌),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美好居所),韩姞燕誉(安乐高兴)。 译文:蹶父强健很勇武,足迹踏遍万方土。他为女儿找婆家,找到韩国最心舒。身在韩地很快乐,川泽遍布水源足。鳊鱼鲢鱼肥又大,母鹿小鹿聚一处。有熊有罴在山林,还有山猫与猛虎。喜庆有个好地方,韩姞心里好欢愉。 第六章原文:溥(pǔ广大)彼韩城(韩国都城),燕师(平安时候的人众。周制,各诸侯国都城建筑面积、城垣高度等规格及其常备军人数,据爵位高低而定。韩侯受命为北地方伯,故扩建韩城)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时(犹“司”,掌管、统辖)百蛮(古时对异族土著部落统称蛮、夷,百是概数,言其多)。王锡韩侯,其追其貊(追、貊(mò):北方两个少数民族名称)。奄(完全)受北国,因以其伯(诸侯之长)。实(是,乃)墉(城墙,此作动词)实壑(壕沟,此作动词),实亩(划分田亩)实藉(征收赋税)。献其貔(pí一种猛兽名)皮,赤豹黄罴。 译文:扩建韩城高又大,太平盛世修筑成。依循先祖所受命,管辖所有蛮夷人。王对韩侯加赏赐,追族貊族听号令。北方各国都管辖,作为诸侯的首领。筑起城墙挖壕沟,划分田亩税章定;珍贵貔皮作贡献,赤豹黄罴也送京。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周宣王时期。西周王朝后期内忧外患,渐趋衰落,宣王力图振兴,派仲山甫督修齐城捍卫东方,封韩侯扩建韩城加强北方防务,一时号称“中兴”。韩侯受封入觐,是周宣王时代重要的政治活动,此诗所记述的即为此事。 全诗六章,每章十二句,为整齐的四言体,每章内容各有重点,按人物的活动依次叙述,脉络连贯,层次清楚。 首章从大禹开通九州,韩城有大道直通京师起笔,表明北方本属王朝疆域。通过周王亲自宣布册命和册命的内容,说明受封的韩侯应担负的重要政治任务以及周王所寄予的重大期望;任务和期望的根本之点,是作为王朝的屏障安定北方。 第二章叙述韩侯觐见和周王给予赏赐,而这一切都依据礼法进行。呈介圭为贽表明韩侯的合法地位,周王的赏赐表示韩侯受到的优宠。周代以“礼”治国,“礼”就是法律和制度,按制度,周代贵族服饰车乘的质料、颜色、图案、式样、大小规格都有规定,不能僭越。周王赏赐的交龙日月图案的黑龙袍、红色木底高靴、特定规格的精美车辆,都是诸侯方伯使用的。由周王赏赐,类似后世的“授衔”和公布享受何种等级的待遇,它表明受赐者地位、权利的提高:年轻的韩侯一跃而为蒙受周王优宠、肩负重任的荣显人物。 第三章叙述韩侯离京时由朝廷卿士饯行的盛况。出行祖祭是礼制,大臣衔命出京,例由朝廷派卿士在郊外饯行,这也是礼制。祖祭后出行,祭礼用清酒,所以饯行也“清酒百壶”,这仍是礼制。一切依礼制进行,又极尽宴席之丰盛。这些描写继续反映韩侯政治地位的重要及其享受的尊荣。 第四章叙述韩侯迎亲。这一章铺陈女方高贵的出身家世和富贵繁华的迎亲场面,烘托出热烈的喜庆气氛,再现了贵族婚礼的铺张场景和风习,也表现了主人公的荣贵显耀。 第五章重点叙述韩国土地富庶,河流湖泊密布,盛产水产品和珍贵毛皮。这些叙述从蹶父选婿引起,以韩姞满意作结,虽然叙述重点转移,却与上章紧紧钩连,不显突兀,收过渡自然之妙。 第六章叙述韩侯归国,成为北方诸侯方伯,建韩城,施行政,统治百国,作王朝屏障,并贡献朝廷,与首章册命遥相呼应。 季文子赋的第五章,意思是鲁侯有蹶父之德,宋公如韩侯,宋土如韩乐。意思是伯姬娘家和婆家都好,在宋国生活十分美满幸福。而穆姜是伯姬之母,也是鲁成公之母,而伯姬应是便成公之妹。所以穆姜自称“未亡人”。他通过季文子的出使,得知女儿很幸福,也算把心落在了肚子里,所以他特别感激季文子此次聘宋。于是她赋《绿衣》之卒章特意感谢。 绿衣 诗经·国风·邶风〔先秦〕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衣服的衬里)。心之忧矣,曷(何)维(语气助词)其已(止息,停止)?绿兮衣兮,绿衣黄裳(cháng下衣,形状像现在的裙子)。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用作“忘”,忘记)?绿兮丝兮,女(同“汝”)所治(纺织)兮。我思古人,俾(bǐ使)无訧(yóu古同“尤”,过失,罪过)兮。絺(chī细葛布)兮绤(xì粗葛布)兮,凄其(同“凄凄”)以(因)风。我思古人,实获(得)我心。 译文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上衣黄下裳。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忘!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我思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 这首《绿衣》实际上是一首思人诗。今人多说是男子思念亡妇之诗,而古人认为是庄姜失位之后的伤己之作。庄姜就是前文中卫国人作《硕人》赞美的那位卫庄公的夫人。但后来这个卫庄公又娶了陈国两姐妹厉妫和戴妫,因为庄姜无子,所以失宠。而戴妫生了卫桓公卫完,庄姜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儿子。卫庄公又有一嬖人,与之生了卫州吁。后卫完被卫州吁所杀。《毛诗序》说:“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说:“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也就是说至少在明之前,这首诗在社会上还是公认为庄姜所作。 那么穆姜是如何通过此诗的卒章来表达对季文子的感激的呢?这应是取“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表达“我一直担心的那个人哪,现在我知道了她的幸福正如我所盼的一样!”因为“古人”也可以理解为“远离的人”。所以以此来表达对季文子的感激。 【经】秋七月丙子,齐侯无野卒。晋人执郑伯。晋栾书帅师伐郑。 【传】秋,郑伯如晋。晋人讨其贰于楚也,执诸铜鞮。   栾书伐郑,郑人使伯蠲行成,晋人杀之,非礼也。兵交,使在其间可也。楚子重侵陈以救郑。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问之,对曰:「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称大子,抑无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虽大,必济。君盍归之,使合晋、楚之成。」公从之,重为之礼,使归求成。 鲁成公九年秋天,经中记载了三件事。第一件,齐顷公齐无野在七月丙子日去世。第二件,晋国人把郑成公郑睔(gǔn)抓了起来。第三件,晋国大夫栾书率领晋军讨伐郑国。 关于第一件,传中无文。齐顷公在位十七年,主要事迹就是鞌战失败,朝服晋国。但齐顷公人设毁誉参半。拿来使开玩笑,是他最大的错误,尤其是得罪了晋国郤克。但他对自己的部下可谓真心真意。宠臣卢蒲就癸被杀,顷公怒而攻至巢丘。逢丑父被俘,拼死相救,三出三入敌阵,虽没成功,可谓尽力。回国勇于承认错误,封辟司徒之妻。从他的行为来看,对国内的百姓还算仁慈。 关于第二件,传中说,郑成公到晋国朝见,结果被晋国惩伐他受楚赂并会於邓,于是在铜鞮逮捕了他。不明白郑成公为什么要去晋国,是他认为自己与楚相会晋国不知吗?就算晋国不抓他,那楚国知道他去晋国,也会找他算帐啊。这种与晋受盟于蒲,又与楚会盟于邓的行为,哪个大国也不会就此甘心。所以郑成公纯粹是自作自受。 关于第三件,传中说,趁着把郑成公抓起来后,晋国人发动了讨郑之战。栾书率军攻打郑国,郑国于是派出使者伯蠲求和,但晋国人直接把伯蠲杀了。传中评价此事,认为这是晋国不讲礼。因为两国交兵,使者可以往来于两军之间,晋国直接把使者杀掉,有点不像个诸侯之伯的行为了。这种强横和蛮不讲理也是各诸侯开始有二心的原因,晋国不但不反思,反而变本加厉。 楚国得知了晋国攻打郑国,于是也派了子重去侵袭陈国,目的是以此来救援郑国。这就是你打我小弟,我就打你小弟。可怜郑国和陈国这一对难兄难弟,从了这个就要受那个的凌辱,我这里受晋国讨伐,你那里就得挨楚国的攻打。 传中还被充了晋侯和南冠客的事。晋侯到军器库视察时,看见了钟仪,问人说:“戴着南方的帽子而被拘囚的那个人是谁?”感情郑国人献了俘之后,人家晋国根本没当回事,根本没人过问,囚了人家两年多已经忘了还有这么个人。从这一事上看,晋国对郑国真的是不在心,也怪不得郑国要对他有了二心。 主管军器库的人回答说:“是郑国人献的楚国俘虏。”晋侯让人放了他,召见并且慰问他。钟仪再拜叩头致谢。晋侯问他的世官,他回答说:“是乐官。”晋侯说:“能奏乐吗?”钟仪回答说:“这是先父的职官,岂敢另学其他?”晋侯让人给他拿来了琴,他弹奏南方乐调。晋侯说:“你们的君王为人怎样?”钟仪说:“这不是小人所能知道的。”晋侯不死心,再三逼问,他回答说:“他做太子的时候,有师保事奉他,他早晨向令尹子重晚上向司马子反请教,除了这个这不知道别的了。” 晋景公把这个情况告诉了范文子士燮,士燮说:“这个楚国俘虏,是个君子。说他先父的职官,是不肯弃根本。奏乐奏家乡的乐调,是不忘记故旧,举出楚君做太子时候的事,是没有私心。称二卿的名字,是尊敬君王。不背弃根本,是仁德。不忘记故旧,是守信。没有私心,是忠诚。尊敬君王,是敏达。用仁德来处理事情,用信义来固守它,用忠心来完成它,用敏达来推行它,事情虽然大,一定会成功的。君王何不放他回去?让他结成晋、楚两国的友好。”晋景公听从了士燮的话,以厚礼接待钟仪,让他回国代晋国求和。 我们读古诗词时,常常会遇到“南冠”或“南冠客”一词,大多数的注解都是“借指囚犯”。实际上这个解释只对了一半。我们从钟仪的典故可以看出,这可不能简单地看作囚犯,它还应有一层意思是思念故国的囚犯,或是不屈服于政敌的囚犯,还有一层意思必须是高洁之人,刚正之士。这才应是准确地理解。不过,词语在历史的演变中,慢慢地原有的意思不复存在,而出现了令人不解或流于世俗浅显的理解,也是比比皆是。比如这个词语在现在被广泛乱用的,成了指在南方做官的客人之意。这是我们在读书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钟仪的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让晋国人刮目相看。士燮并不是因为他是君子才放的他,而是楚国这样一个乐官尚能如此,以此可见楚国上下的官员是有骨气的,是自律的,是以国家为重的。相比现在晋国的情况,如果一味地和楚国争霸,可能得不偿失,不如趁现在势均力敌之时,提出求和,也不失为一招妙棋。那么这个钟仪正好可以传递这样的信息,也不损晋国之威名。 【经】冬十有一月,葬齐顷公。楚公子婴齐帅师伐莒。庚申,莒溃。楚人入郓。秦人、白狄伐晋。郑人围许。城中城。 【传】冬十一月,楚子重自陈伐莒,围渠丘。渠丘城恶,众溃,奔莒。戊申,楚入渠丘。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杀!吾归而俘。」莒人杀之。楚师围莒。莒城亦恶,庚申,莒溃。楚遂入郓,莒无备故也。   君子曰:「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浃辰之间,而楚克其三都,无备也夫!《诗》曰:『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蕉萃。凡百君子,莫不代匮。』言备之不可以已也。」   秦人、白狄伐晋,诸侯贰故也。   郑人围许,示晋不急君也。是则公孙申谋之,曰:「我出师以围许,为将改立君者,而纾晋使,晋必归君。」   城中城,书,时也。   十二月,楚子使公子辰如晋,报钟仪之使,请修好结成。 鲁成公九年冬天,经中记载了五件事。第一件,齐国于这年冬十一月,安葬了齐顷公。第二件,楚国公子婴齐子重率师讨伐莒国,十一月庚申日,莒国溃败,楚国占领了莒的郓邑。第三件,秦人和白狄讨伐了晋国。第四件,郑国包围了许国。第五件,鲁国在内城筑城。 关于第一件,传中无文,齐顷公在七月去世,现在十一月安葬,算是合于礼制的。 关于第二件,传中有详细的解说。传中说,在这年十一月,子重从伐陈直接出兵攻打了莒国,包围了渠丘。因渠丘城失修残破,守军溃败,逃往莒城。十一月戊申日,楚军杀入了渠丘城。在战争中莒国人俘虏了楚国公子平,楚国人说:“不要杀,我们归还你们的俘虏。”莒国人不听杀了公子平,楚国军队于是包围了莒城。莒城也很破败,十一月庚申日,莒国溃败。楚军于是进入了郓城。传中说,这是因为莒国没有防备的缘故。 传中借君子之口评论道:“依仗简陋而不防备,是罪中的大罪。预先防备意外,是善中的大善。莒国依仗它的简陋,而不修缮城郭,十二天的时间,楚军攻克了它的三个大城邑,这是由于没有防备的缘故啊!《诗经》说:‘虽然有了丝麻,不要抛弃杂草。虽然有了姬姜美女,不要抛弃贱陋之妻。凡是那些君子,无不有人承代他的匮乏。’说的就是防备不可以停止。” “浃辰之间”中的“浃”是“周”或“遍”之意。辰即日辰。浃辰指干支纪日,自子日至亥日一周为十二天就是“浃辰”。此文中指戊申至庚申正好也是十二天。所以传中说“浃辰之间”。 去年秋天之时,传中补充巫臣出使吴国借道莒国,那时巫臣去吴主要是邀请吴国参加今年春天的蒲地会盟。但不知什么原因,吴国并没有来。当时巫臣与渠丘公站在护城河边时就和渠渠丘公说你的这个城如此不破败,应该修一下才是。但渠丘公不以为然,认为我这个破地方有谁公惦记呢?当时巫臣说不能这样想,有多少人想着开疆拓土,建立功勋,怎会没人惦记呢?何况“勇夫重闭”,更何况一个国家呢。很明显,这个渠丘公没有听进去,所以掰过年,就遭到了楚国的入侵,而且连下三城。这是典型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巫臣的智慧和名声,渠丘公应该有所认识到他的远见。可见这个渠丘公本不仅自己没有远见,而且还则愎自用。领导人最怕的就是自己没本事,还不听有本事人的意见。 关于第三件,秦人、白狄联合伐晋,传中说这是因为诸侯对晋都有了二心的缘故,所以秦国又开始有所行动,想趁机扩张。 关于第四件,郑国包围许国之事,向晋国显示他们并不急于救出国君。这就是公孙申出的主意,他说:“我们出兵包围许国,假装要改立国君的样子 ,并暂缓派使者去晋国,这增晋国一定会放回我们的国君。”郑国人知道,郑成公被抓之后,如果回来就一定会有许多不平等的条约出现。如果立了新君,那么郑成公对于晋国来说就是没用的一枚棋子了。所以郑国人要做出立新君的样子,而且表现强硬,这样还有希望让郑成公回国。不过这都应都是托辞,直正的目的是国内确实有立新君的想法。而且现在郑国又和楚国结了盟,所以再一次袭击许国,就是回应上一次与许的官司。上一次攻打许国楚国认为认为郑国做的不对,就投靠了晋国。现在你来求我和你和好,那我再打一顿许国,看你怎么办。 关于第五件,鲁国在内城筑城,传中评论这是合于时令的。当然也有的书上解释为中城是鲁国的城名,也就是说修了个中城,这主要是杜豫的说法。我倒觉得村豫的说法应该是对的,因为莒国被楚国占领,鲁国当然得防备,所以筑城应是防御的一部分。只在都城里边修城起不到对外抵御的作用。 传中又补充了另一件事。十二月,楚王派公子辰到晋国,回报钟仪的使命,请求重修旧好缔结和约。钟仪完成了一件大事。促使了两个大国的和解,这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弹词 蝶恋花 渠丘公 成宙评 国弱身微原辟陋,不念图强,只道谁能揍。城坏不修人腐朽,天真直把豺狼诱。 绝世巫臣思挽救,怎奈自用,好比闻笛柳。三邑浃辰砧上肉,欢歌艳舞壶觞酒。 
0 阅读:0

左传解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