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解读——襄公七年

左传解读 2024-04-17 06:32:07
襄公七年(公元前566)韩无忌仁德掌管公族 郑僖公不礼遇刺身亡 【经】七年春,郯子来朝。 【传】七年春,郯子来朝,始朝公也。 鲁襄公七年春天,经中记载郯国的国君来鲁国朝见。传中解释说这是郯国首次来朝见鲁襄公。没有更多的解释。 【经】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小邾子来朝。城费。 【传】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孟献子曰:“吾乃今而后知有卜筮。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今既耕而卜郊,宜其不从也。”   南遗为费宰。叔仲昭伯为隧正,欲善季氏而求媚于南遗,谓遗:“请城费,吾多与而役。”故季氏城费。   小邾穆公来朝,亦始朝公也。 鲁襄公七年夏天,经中记载了三件事。第一件,在四月份,鲁国三次占卜郊祭,但是都不吉利。“从”有“顺从”之意,顺才能从,不从也就是不顺,所以是不吉利的意思。于是就免除使用牺牲。第三件,鲁国重修费城。 关于第一件事,传中对“三卜而不从,乃免牲”之事没有更多的解释,补充了孟献子听说了此事后说道:“我现在才懂得了占卜和占筮。郊祭,是祭祀后稷而祈求农业丰收的。所以一到启蛰就举行郊祭,郊祭以后开始耕作。现在已经耕作而去占卜郊祭,占卜不吉利也是应该的了。” 对于此事,在鲁僖公三十一年也出现过。那年经中记载“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传曰:“礼,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牛卜日曰牲。牲成而卜郊,上怠慢。”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那一年的讲解。两次只有四次和三次的区别,其他相同,这里不再赘述。至于孟献子之言,他说的是反语,意在讥刺这事不合礼。后稷,是周之始祖,是教诲百姓播种的始祖,因此祭祀始祖以祈农事。现在启蛰已过,作物已经播种,现在祭祀当然是不合礼的,也因此不会出现吉利的卦象。 关于第二件,传中说小邾子来朝见,也是第一次。 关于第三件,传中说南遗作了费邑长官。当时的叔仲昭伯任隧正之职。叔仲昭伯想计好季氏并于是向南遗谄媚,向南遗说:“你请求在费城筑城,我多给你劳力。”因为费城是季氏的封邑,因此季氏便在费地筑城。这是一种典型的职权行贿方式,名正言顺,不露痕迹。这种权力交易的腐败最为难防。从另一个角度看,现在这个季武子和他的父亲季文子作法背道而驰了。所以才有人行贿,他也来者不拒。 【经】秋,季孙宿如卫。八月,螽。 【传】秋,季武子如卫,报子叔之聘,且辞缓报,非贰也。 鲁襄公七年秋天,经中记载两件事。第一件,季武子季孙宿去卫国聘问。传中解释说此次去卫国是回报子叔到鲁国聘问的。这个子叔到鲁国是在鲁襄公元年时的事,现在才回聘,有点太晚了,所以此次还有一个任务是解释回聘晚了的原因,并不是有什么二心。从这个举动来看,鲁国先是被邾莒所侵,而且打了败仗,接着就把鄫国也丢了,还受到了晋国的问责,所以它怕晋国对它起疑心,于是想通过对卫国的聘问来让卫国为自己传递消息,说鲁国绝不改背叛晋国。第二件,八月份,鲁国出现了蝗灾。此文无传,但没写灾,说明还没有形成大面积的灾害。 【经】冬十月,卫侯使孙林父来聘。壬戌,及孙林父盟。楚公子贞帅师围陈。十有二月,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于鄬。郑伯髠顽如会,未见诸侯。丙戌,卒于鄵。陈侯逃归。 【传】冬十月,晋韩献子告老。公族穆子有废疾,将立之。辞曰:“《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又曰:‘弗躬弗亲,庶民弗信。’无忌不才,让其可乎?请立起也!与田苏游,而曰好仁。《诗》曰:‘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如是,则神听之,介福降之。立之,不亦可乎?”庚戌,使宣子朝,遂老。晋侯谓韩无忌仁,使掌公族大夫。   卫孙文子来聘,且拜武子之言,而寻孙桓子之盟。公登亦登。叔孙穆子相,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今吾子不后寡君,寡君未知所过。吾子其少安!”孙子无辞,亦无悛容。穆叔曰:“孙子必亡。为臣而君,过而不悛,亡之本也。《诗》曰:‘退食自公,委蛇委蛇。’谓从者也。衡而委蛇必折。”   楚子囊围陈,会于鄬以救之。   郑僖公之为大子也,于成之十六年,与子罕適晋,不礼焉。又与子豐適楚,亦不礼焉。及其元年,朝于晋。子豐欲愬诸晋而废之,子罕止之。及将会于鄬,子驷相,又不礼焉。侍者谏,不听。又谏,杀之。及鄵,子驷使贼夜弑僖公,而以疟疾赴于诸侯。简公生五年,奉而立之。   陈人患楚。庆虎、庆寅谓楚人曰:“吾使公子黄往而执之。”楚人从之。二庆使告陈侯于会,曰:“楚人执公子黄矣!君若不来,群臣不忍社稷宗庙,惧有二图。”陈侯逃归。 鲁襄公七年冬天,经中记载了六件事。第一件,这年冬十月,卫献公卫衎派孙林父来鲁国聘问。在壬戌日,鲁与卫结盟。第二件,楚国公子贞率领军队包围了陈国。第三件,十二月份,鲁襄公与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在鄬会盟。第四件,这次会盟,郑僖公郑髠顽参加会盟,但没有和诸侯相见。在十二月丙戌日,死于鄵地。第五件,陈哀公从会盟之地逃回了陈国。 传中先补充了一件晋国的事,十月份,晋国的韩献子韩厥告老退休。公族穆子韩无忌患有残疾,要立他为卿。公族穆子辞谢说:“《诗经》说:‘难道不是想着连夜起早前来?无奈道上露水太多。’又说:‘不能亲身办事,百姓不会信任。’我无忌没有才能,让给别人大概可以吧!请立起吧,他和田苏交往,田苏老赞赏他好仁。《诗经》说:‘慎重恭谨地对待你的职位,喜欢这正直的人。神灵将会听到,赐给你大福。’体恤百姓是德,纠正直是正,纠正曲是直,参和德、正、直三者为仁。象这样,那么神灵就会听到这些,降给他在福。立他为卿,不也是可以的吗?”十月庚戌日,晋国让韩宣子韩起朝见晋侯并立他为晋卿,于是韩献子韩厥告老退休。晋悼公认为韩无忌仁德,让他做了公族大夫之长。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出自诗经中《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此诗主旨,众说纷纭。《毛诗序》认为是强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的意思,而《韩诗外传》、认为是申女许嫁之后,夫礼不备,虽讼不行的诗作,明朱谋玮《诗故》又认为是寡妇执节不贰之词,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则以为是贫士却婚以远嫌之作。而今人高亨《诗经今注》又认为是一个女子嫌弃夫家贫穷,不肯回家,被丈夫讼于官府而作;余冠英《诗经选》认为是一个已有夫家的女子的家长对企图以打官司逼娶其女的强横男子的答复;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是一个女子拒绝与一个已有妻室的男子重婚的诗歌。 左传中只取前一句,根据故事情节韩无忌十分明白自己的残疾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前途,他有自知之明。他也曾对这个卿位朝思暮想,发愤努力。可能他的残疾是半路上得的,所以对他打击很大,也彻底认清了现实。所以他说“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意思是谁不曾夙兴夜寐,积极向上,怎奈路途多露,不可前行啊。以此准测,此诗原意应该《韩诗外传》的理解更为贴近愿意。不过对于诗歌的理解当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只是从左传中推测其原来之意罢了。韩无忌的推辞可以说是虽委婉但更多的是无奈,只能推荐一个更好的人选了,正因如此,晋悼公认为他有贤德,于是虽不能作卿,但仍让他成为公族大夫之长。 这一段中还有一个关于“正直”和“正曲”之说,这是我们现在把“正直”作为一个词后便对此少了深入了解的一个空白。在古人看来直不一定正,所以要纠。如何理解此话呢,我们可以把正看作是方向,把直看作是路线或方法,所以只有方向正确了,那么这个路线才能正确,不然的话,可能会出现南辕北辙的错误。所以正直实际上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方向问题,一个是路线问题。比如说抗日之时,大方向必是把日本赶出中国去,所以我们就要采用国共合作,全民搞日的路线,单打独斗可能就不利于大方向。而所谓的“曲线救国”的买国行径更是错误。所以在抗日之时,单打独斗可谓直,但不正,需要“正直为正”;而“曲线救国”可谓“曲”,所以要“正曲为直”。古人文字虽简,但涵义极深,我辈不可不察。 关于第一件,传中在第二段进行解释。传中说,此次卫国孙文子孙林父来鲁国进行聘问,并且来回复季武子秋天之时来卫国进行回聘晚了的解释。并且重温了和孙桓子的结盟。孙桓子孙良夫与鲁之盟,在鲁成公三年。所以叫重温。在此次结盟中,孙文子表现得非常不礼貌。鲁襄公登上台阶,孙林父也并肩而上。叔孙豹当时做相礼。他快步进入说:“诸侯的会见,寡君从来没有让卫君走在后面,现在您没有走在寡君后面,寡君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过错。您还是稍停一下!”孙林父没有说话,也没有改悔的样子。于是叔孙豹说:“这个孙林父必定灭亡。做臣下的而和国君并行,有了过错而不改悔,是灭亡的根本原因。《诗经》说:‘退朝去吃饭,从容又自得。’说的是顺从的人。专横而又洋洋自得,一定会遭到挫折。”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出自诗经《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此诗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但依照左传的理解,说的应该是朝堂之臣,尊制守法,依朝廷之律,可谓是遵从、执行制度法令的模范,是朝廷形象的代表。大多解释为从容自得之意。我人具认为这里的“委蛇”有互相谦让之意。意思是大家从朝堂之上下来,去公共食堂去吃饭,都表现得极有教养,不急不慌,互相谦让,有点类似“您先来”“您先走”之意。从容而优雅,所以叫“委蛇委蛇”。后人慢慢觉得这有点虚情假意了,所以后人出现了“虚与委蛇”一词,实际上说的是一回事,但感情色彩完全相反了。个人观点,可以探讨,不喜勿喷。 因为孙林父没有做到像人臣子的样,连最起码的谦让都没有,所以叔孙豹说他如此张狂而且经过提醒并不改正,这是作死的节奏。 关于第二件和第三件,实际上是一件事。因为陈国投靠了晋国,所以楚国的令尹子囊率军包围了陈国。晋国召集诸侯在鄬地会合准备救援陈国。经中记载诸侯有晋侯、鲁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大家注意,陈国国君也去了鄬地与晋侯会合。 关于第四件事,传中解释说,当年郑僖公做太子时,在鲁成公十六年和子罕到晋国,郑僖公对子罕无礼。又和子丰到楚国,他对子丰也无礼。等到郑僖公元年去晋国朝见,子丰想要向晋国控告他并废弃僖公,子罕劝阻了他。一直到此次在鄬地盟会,子驷做相礼,僖公又对子驷无礼。有侍者劝谏,但僖公不听;又一次劝谏,郑僖公杀了他。到达鄵地后,子驷派贼人在夜里杀死了郑僖公,然后以急病而死讣告诸侯,当时郑简公才五岁,于是郑国便立了这个五岁的孩子为郑国国君。这便是经中所记郑僖公本来是去参加盟会的,但没有和诸侯相见的原因了。 这个郑僖公从当太子时便对人不尊重,这个风格一直保持到他当国君,本性不改。子丰当年想废了他,但子罕阻止了他。子罕这是典型的捧杀,知道照此下去,有人会收拾他。果然,此交子驷实在忍不了了,于是他动手杀了他。那么这个子驷便帮大家除掉了心腹之患,但是子驷也成了弑君者。因为讣告上说是疾病而死,所以经中也没有记载“郑子驷弑君”。 关于第五件,传中解释说,陈国被围之后,陈国人非常担忧。陈国的庆虎和庆寅就派人对楚国人说:“我们派我国的公子黄去你们那里,你们可以趁机拘捕他。”楚国人听从了二庆的建议。二庆又派人到鄬地盟会上报告陈哀公说:“楚国人逮捕了公子黄了,君王如果不回来,臣下们因不忍心国家宗庙被楚国灭亡,恐怕会有其他的打算。”陈侯一听便从鄬地逃回了陈国。因为陈国国君逃回国内,所以救陈一事黄了,所以经中只记载“会于鄬地”,而没有记载“救陈”之事。 陈侯一回,便屈服天楚,所以晋楚各自罢兵。那么陈哀公为什么要跑回去呢?因为如果他不回去,那么楚国便会攻打陈国并立公子黄为国君,所以陈哀公不得已只能撇下诸侯,逃回国内。要投降也得我去投降,那样我还可以做国君,如果你们投降了,那我就做不成国君了,这就是陈哀公的心理。二庆也是抓住了他的这种心理,所以设了这个计。 弹词 西江月 韩无忌 成宙评 原本嗣承卿位,终于辞让成仁。身残志大却难成,不忘叮咛曲正。 举世难逃名利,仁心总唤善真。无私大义举贤能,何计人情暖冷。
0 阅读:1

左传解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