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走向共和》的读者,一定对李鸿章视察北洋水师那一段印象深刻,刘公岛上负责管理弹药的黄瑞兰,因贪污军火,被李鸿章带至威海当堂正法、以儆效尤。
北洋水师将领盗卖军火这件事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不过主人公不是黄瑞兰是另有其人,而且他所贪污的数字极其巨大,多达五十多万两白银。蹊跷的是,这个人仅仅是被李鸿章打了一个大嘴巴子,受到的惩罚也只是革职而已。
李鸿章自创建淮军以来,军纪向来十分严格,为何会对如此败类心慈手软呢?说起这个人,可能很多人不是很清楚,此人的名字叫张士珩,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身份——李鸿章的外甥。
张家与李家非同寻常的关系合肥张家算不上晚清时期的名门望族,但在当地也是响当当的家族,家里世代经商,不说富可敌国,随便拿个百来万银子出来问题不大。
李家在李文安(李鸿章父亲)没有考中进士之前,家庭条件只能算是中等偏上,顶多就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地主之家。
李家与张家联姻很早,李文安的姑母是第一个嫁入张家的。后来李文安考中举人后,老李家的地位得以提升,在合肥小有名气。张家冲着李家的举人头衔,主动上门要与李家结亲。
李文安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封建时代是男权社会,妇女的地位很低,除非是名气特别大的妇女,史料上才会记载她们的全名,一般的都是冠宇姓氏。
李文安的两个女儿文献中都没有记载具体的名字,只称李氏。张家有钱,李家有功名,符合门当户对的先决条件。李文安便把大女儿嫁给了张家少爷——张绍堂。
当时张家当家的是张纯,按辈分来看,张纯的母亲是李文安的姑母,所以张绍堂既是李鸿章的妹夫,也是他的表弟,可谓是亲上加亲了。
李氏过门那会,张家的条件显然是好过李家的,张绍堂仗着家里有钱,花银子买了一个记名提督。尽管是虚衔,可有了记名提督这个从一品头衔,也足以撑撑门面。
张家辉煌时,李家还没有发家。李鸿章的大妹妹很顾及娘家,每次回门探亲都要带上礼物,还时常拿现银给父亲、兄弟。如果要是遇上红白喜事或是特殊需要,李家更是仰仗张家的时候多。
林文安考中进士后,李家的地位更上一层楼,但最多也是旗鼓相当。到了李鸿章兄弟正式进入仕途后,老李家才真正飞黄腾达,成为晚清合肥第一望族。
李鸿章是个感恩的人,他非常念记张家的情分。创建淮军的时候,李鸿章就让他的妹夫张绍堂办过团练,充当民团的首领。
后来淮军越做越大,李鸿章地位也越来越高,张绍堂就一直留在李鸿章的身边担任亲兵营军官。为了不让妹夫出现任何纰漏,李鸿章从不让张绍堂亲历军阵,只不过护犊子也有不好的时候,张绍堂就因为没有军功,所以官当得不大,不过是区区的四品武官。
李鸿章和两个妹妹的感情很好,爱屋及乌,张绍堂生的三个儿子,后来也都受到舅舅李鸿章的器重。并且,从李鸿章的儿子这一辈开始,李家与张家的联姻也更多了。
比如李蕴章的大女儿嫁给了张家的大儿子、李鸿章的大外甥张席珍;李凤章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张家的另一个儿子张士璜;李鸿章的孙子李国焘的原配夫人是他三外甥张士珩的次女,等等。张李两家联姻,最少持续了五代人。
张士珩惹出的大麻烦李鸿章的大外甥张席珍早在咸丰时期就加入了李鸿章的幕府,为淮军办理军械。李鸿章当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时候,也把他带在身边,继续主持北洋军械所。
张席珍病逝后,李鸿章安排三外甥张士珩进入北洋军械所。李鸿章的大妹妹去世得早,当时张士珩才10岁,作为舅舅李鸿章最关心疼爱的就是这个小外甥,时常在书信中提及他的学业和生活。
张士珩开始的时候也很争气,20岁时在李鸿章的推荐下,拜名师为业考中了举人,只是在冲刺会试时没了考运,李鸿章将他接到天津加以培养,张席珍去世后,张士珩接手了北洋军械所。
在《淮系人物传》中,对张士珩有详细的生平记载。光绪十八年,李鸿章举贤不避亲,上疏向朝廷保举张士珩,说他运送军械有功,且对西洋各国新式武器颇有研究,总之一句话,就是把外甥说得跟花一样。
李鸿章深受慈禧太后信任,一保一个准,张士珩也因此升了官,由军功赏戴二品顶戴,分省补用道员,并总办北洋军械局。
要说张士珩的表现也算可圈可点,在李鸿章的庇佑和监督下,倒也出了一点成绩。可是张士珩经不起表扬,没到一年就给舅舅李鸿章捅了天大的篓子。
甲午战争前,朝中有人举报张士珩,说他主持北洋军械所以来,盗卖军火得银五十余万两,而且这些军火多是低价卖给了日本人。
这还得了,朝廷马上下旨严查,命湖广总督张之洞密查严拿,如果属实立即逮至京师问罪。
张士珩盗卖军火事实俱在,很快就被查实。可是光绪皇帝说话不顶用,慈禧看在李鸿章的面子上,给出了最高指示:革职。
李鸿章得知此事后也是勃然大怒,想不到这小子吃里扒外,他叫来张士珩,上前就是一个大耳刮子。但也仅此而已,在亲情面前,李鸿章最终还是妥协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对人说:“吾甥固胜于彼也”。
李鸿章去世后,他的心腹周馥出任两江总督,看在老首长的面子上,周馥重新启用了张士珩,由他主持江南制造局;袁世凯上台后,又任命张士珩为造币厂监督。
李大卖国贼[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