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解读——成公八年

左传解读 2024-06-14 11:34:52
成公八年(公元前583)栾郤作伪证赵氏遭殃 巫臣劝莒子有备无患 【经】八年春,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晋栾书帅师侵蔡。公孙婴齐如莒。宋公使华元来聘。 【传】八年春,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季文子饯之,私焉,曰:「大国制义以为盟主,是以诸侯怀德畏讨,无有贰心。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今有二命曰:『归诸齐。』信以行义,义以成命,小国所望而怀也。信不可知,义无所立,四方诸侯,其谁不解体?《诗》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二三孰甚焉!士之二三,犹丧妃耦,而况霸主?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诗》曰:『犹之未远,是用大简。』行父惧晋之不远犹而失诸侯也,是以敢私言之。」   晋栾书侵蔡,遂侵楚获申骊,楚师之还也。晋侵沈,获沈子揖初,从知、范、韩也。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诗》曰:『恺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绩矣。」是行也,郑伯将会晋师,门于许东门,大获焉。   声伯如莒,逆也。   宋华元来聘,聘共姬也。 鲁成公八年春天,经中记载四件事。第一件,晋国派大夫韩穿来鲁国要求鲁国把汶阳的土地归还给齐国。第二件事,晋国的正卿栾书率领军队攻打蔡国。第三件事,鲁大夫公孙婴齐去了一趟莒国。第四件事,宋国派华元来鲁国进行聘问。四件事传中均有解释。 关于第一件,传中说晋景公派韩穿来鲁国言说汶阳之事,让鲁国把汶阳归还给齐国。鲁成公二年时,鞌之战后,因鲁是战胜国,所以齐国把从鲁国抢来的汶阳之田归还给了鲁国,现在因为齐国也与晋结了盟,齐国自然比鲁国在晋国的心中份量要重,所以晋国答应齐国把汶阳之田再从鲁国要来给齐国。这是明摆着欺侮鲁国。 聘礼结束后,季文子给韩穿饯行,在宴会上,季文子和韩穿私下里交谈,说:“大国处理事务因合于大义才做了盟主,因此诸侯感念德行而畏惧讨伐,也就没有三心二意的想法。谈到汶阳的土地,原本是敝邑的领土,后来对齐国用兵,晋国命令齐国把它归还给敝邑。现在晋国又有不同的命令:‘归还给齐国。’信用是用来推行道义的,道义是用来完成命令的。这二者是小国所盼望并怀念的。如果信用不能得知,道义无所树立,四方的诸侯,谁能不离心涣散呢?《诗经》说:‘女子没有过失,男人却有差错。男人反复无常,言行变化不一。’七年之中,忽而给予忽而夺去,前后变化还有什么比这更甚的呢?一个男人前后变化不一,尚且丧失配偶,何况是霸主?霸主应该惟德是用,但却前后变化不一,那将怎么长久得到诸侯拥戴呢?《诗经》说:‘谋划缺乏远见,就有这大道理劝谏。’行父害怕晋国不能深谋远虑而失掉诸侯,因此敢和您私人交谈这事。” 实际上季文子也明白人家晋国就是明欺侮鲁国的,但他只能和韩穿去私下里说,希望韩穿回去能把自己的意思向晋景公说明。晋国来传达这个任务时一定考虑过这个问题,那就是你鲁国现在没有齐国重要,现在要的是齐国的顺服,而要齐国顺服那就得依着齐国,让齐国高兴,至于季文子所说的深谋远虑一说,晋国不可能不想这事,但现在目前的事比未来的事重要,所以只能苟且。从这个分析来看,说明晋国目前的问题也很大,齐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就是说如果现在齐国与楚国联合,那晋国一定受不了,而且一定有这方面的苗头,所以晋国才有此举动来安抚齐国,不惜损害鲁国,也不惜对道义的名声的伤害。 关于第二件,晋国栾书侵袭蔡国,然后接着侵袭楚国,俘虏了楚国大夫申骊,这是因为楚国军队回师防吴的原因。接着晋国又侵袭了沈国,俘获了沈国国君沈揖。这一切都是因为当初听从荀首、士燮、韩厥的原因。《左传》借君子之口评价栾书:“听从好的意见如同流水一样,这是应该有这样的功绩啊!《诗经》说:‘平易近人的君子,为什么不起用人才?’这说的就是求取善人啊!起用人才,这样就会建立功勋。”这次出兵,郑伯准备会合晋军,经过许国,攻打许国的东门,也俘虏了很多。 关于这一段,所看版本断句均为“晋栾书侵蔡,遂侵楚获申骊。楚师之还也,晋侵沈,获沈子揖初,从知、范、韩也。”那么这样的话,前书说晋国侵沈是在楚师鲁成公六年时晋军与楚军在绕角相遇后楚军回去的事。我认为这是断句造成的错误说法。“楚师之还也”是解释晋能顺利侵蔡侵楚而不受干扰的原因。所以此次出兵不公侵蔡,而且侵楚,回去的时候又侵了沈,一路畅通,皆因楚国现在疲于奔命,把部队调到东部抵抗吴军的结果。基于此分析,我在翻译和断句时是按我的理解解说的,因为这样我觉得前后文才更顺畅,而且巫臣的计划有了落实,效果显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对比采纳。 关于第三件事,鲁大夫子叔声伯也就是公孙婴齐到时莒国,是因为他前去迎娶妻子。 关于第四件事,宋华元来鲁国聘问,是为宋公聘共姬为夫人一事而来。 【经】夏,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 【传】夏,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礼也。   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鲁成公八年夏天,经中记载了两件事,一件是宋国派公孙寿来鲁国下聘礼,也就是三书六聘中的一个环节。三书为聘书、礼书和迎书。六聘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春季华元来聘实际上是来表达欲与鲁结亲,而此次公孙寿来纳币是纳吉的这个环节,如果是士叫纳徵,也就是此事已定,而诸侯叫纳币,因币多,故言纳币。而华元之后,纳采、问名之礼还得派人来,但不是卿,所以不书。此二事完成后,回去占卜,看双方年龄是否合适,此次来纳币,此事表明双方合适,把此时定了下来。纳币与新迎都必须是卿才有资格。关于此事传中只有二字评价“礼也”,意思是这是合于当时之礼的。 另一件是晋国之事,这年夏天,晋国杀了大夫赵同和赵括。传中解释较为详细。 传中说晋国的赵庄姬因为赵婴被放逐的缘故,于是向晋景公诬陷赵同和赵括,说:“原、屏二人将要作乱,栾氏和郤氏可以作证。”赵庄姬是晋成公的女儿,也就是晋景公的姐姐。晋景公听了姐姐的话,又向栾郤求证。于是在这年六月,晋国诛讨赵同和赵括。赵武是赵朔和赵庄姬的儿子,跟从赵庄姬养在晋景公的宫里。晋景公把赵氏的土地赏给了祁奚,也就是把赵氏的土地剥夺了。韩厥对晋景公说:“赵衰如此的功勋,赵盾如此的忠诚,却没有后代来继承,那么做善事的人恐怕要害怕了。夏、商、周三代的贤明帝王,都能数百年保持上天的禄位。难道他们的朝代就没有邪僻的君王?说明他们是领先他贤明的祖先才得以免祸的啊。《周书》上说:‘不敢欺侮鳏夫寡妇。’就是为了发扬道德。”于是景公就立了赵武为赵氏的继承人,并归还了赵氏的封地。 此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害赵同赵括的明面上是赵庄姬,实则是栾氏和郤氏所为,可能更是晋景公要灭赵氏。在鲁成公三年之时晋景公建六军时已经没了郤家的人,而赵家的有赵括和赵旃,这不能不让郤家嫉妒。而栾氏想要一直保持自己的地位,赵家确实是个威胁。而赵家在晋国从赵盾之后一直把持着赵国,对晋景公实则也是一大威胁。所以赵婴走的时候说过,我在,栾氏还有所顾忌,我不在,赵家就危险了。 赵盾因为自己是父亲赵衰在翟国与季隗所生,后晋文公的女儿成了赵衰回国后的妻子,而赵姬十分贤惠,力主把还在翟国的季隗和赵盾接回国,而且自己主动屈居季隗之下,所以赵盾才成为了赵氏的继承人。面赵盾也十分感念这一切,于是自己掌权后把赵氏一族又交给了赵姬的儿子,赵姬和赵衰有三个儿子,那就是赵括,赵同,赵婴。而赵括成了赵家的掌门人。这三个人只有赵婴还有点政治头脑,但管不住下半身,与自己的侄儿媳通奸,被两个哥哥逐出了赵国。过去赵氏和郤氏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共同对搞其他家族,从赵括掌权后便改变了这一政策,虽然赵盾的儿子赵朔努力建立功勋想挽回赵家颓势,无奈英年早逝。要不是他的儿子赵武有公室血统,加上韩厥的正直与聪慧,估计被斩草除根了。 而这个赵姬和赵婴通奸也很是诡异,如果赵婴是公室的一个威胁,那么赵姬与他通奸是不是也是赵姬故意的?赵婴被逐之后,赵姬的诬告能顺利得到证实,这一切是不是太巧合了,杀一族之人仅凭赵姬的诬告和另处两族人的证实就可能顺利进行,其中没有一个人怀疑,这是不是晋景公的暗示呢?没有这么大的后台,那么大的赵氏怎么说完就完了? 赵盾虽有情义,但这种关系家族命脉的大事上用感情去处理,这是他的不智。所以处理大事上一定得理性,决不能感情用事,而且有时得做做到冷血,还可能背一世的骂名。真正的勇士是直面淋漓的鲜血的,也是准备背负一世之骂名的。 《史记》中这一段故事是个有名的“赵氏孤儿”但司马迁所说与左传相去甚远,从成书年代来看,司马迁应是有意演义了。只是后来又被纪君祥改为元杂剧《冤报冤赵氏孤儿》,后人简称为《赵氏孤儿》,影响甚远,以至对左传中所记几乎无人知晓。 【经】秋七月,天子使召伯来赐公命。 【传】秋,召桓公来赐公命。   晋侯使申公巫臣如吴,假道于莒。与渠丘公立于池上,曰:「城已恶!」莒子曰:「辟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对曰:「夫狡焉思启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国蔑有?唯然,故多大国矣,唯或思或纵也。勇夫重闭,况国乎?」 鲁成公八年秋天,经中记载周天子派召桓公来鲁国给鲁成公赐命,正式认命鲁成公为鲁国国君。这都继位八年了,周天子才想起这个事,这一定是周王室又有求于鲁国了。不过虽然有些晚,那也是一种荣耀。因为春秋以来,周王室赐命的次数并不多。鲁文公元年时“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鲁僖公十一年传中记载“王赐晋惠公命”,所以在春秋之时,赐命的礼仪已经废掉了,只有文公即位而赐,现在成公八年后才赐,对于鲁国而言,仅此两次,所以对于鲁成公而言,也是一种殊荣。不过传中没有过多的解释。 传中补充了一件莒国的事。传中说,亚景公派申公巫臣去吴国的时候,巫臣借道于莒国。他和莒国的渠丘公(莒子,名朱)站在渠丘的护城河边上,说:“这座城已经坍塌了。”渠丘公说:“敝国偏僻粗陋处在夷蛮之地,还有谁会把我们这种地方作为觊觎的对象呢?”巫臣回答说:“那些狡猾而在那里想开拓疆土以利国家的人,哪个国家没有?惟其如此,所以大国就多起来了,不过有的思念开拓疆土,有的放纵暴虐罢了。勇敢的人还要层层关闭内外门户,何况是一个国家呢?”此段为后文作张本,当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论什么情况都不能妄自菲薄,一但自己瞧不上自己时,那么别人一定会来欺侮你,这是至古不变的道理,人也好,民族也好,国家也好,都是一个道理。现在有的人瞧不上自己的民族,以作中国人为耻,这种人走到哪里也不会有人瞧得上,而且一定会被欺侮。这就是巫臣告诉我们的道理。 【经】冬十月癸卯,杞叔姬卒。晋侯使士燮来聘。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人、邾人伐郯。卫人来媵。 【传】冬,杞叔姬卒。来归自杞,故书。   晋士燮来聘,言伐郯也,以其事吴故。公赂之,请缓师,文子不可,曰:「君命无贰,失信不立。礼无加货,事无二成。君后诸侯,是寡君不得事君也。燮将复之。」季孙惧,使宣伯帅师会伐郯。   卫人来媵共姬,礼也。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 鲁成公八年冬天,经中记载了四件事。第一件是札叔姬在这年十月癸卯日去世了。第二件是晋国派士燮来鲁国行聘。第三件是鲁国的叔孙侨如会同晋士燮、齐国人还有邾国人共同讨伐了郯国。第四件是卫国人送来了陪嫁的媵。 关于第一件,杞叔姬在鲁成公五年春被休回到鲁国的那位。因在鲁国去世,所以要记载,而最后因送回杞国安葬,所以还是称为杞叔姬。从文字记载可以看出来这个杞叔姬回到鲁国后三的而死,应是死于抑郁,所以鲁国当年答应了杞国,但现在又来怪罪杞国,于是杞桓公惹不起鲁国,于是接了回去安葬,算是最后保住了名位,所以还是称杞叔姬。古代公室的女子,就连死后也是国家争斗的牺牲品,实是可悲。 关于第二件,实际上和第三件是相边的。传中说此次士燮来聘,说白了就是来通知鲁国一块出兵讨伐郯国的事,因为郯国被吴国讨伐之后就倒向了吴国,所以要讨伐郯国。鲁成公贿赂士燮,请求延缓出兵时间,大概是这里正在张罗嫁女之事,但士燮不答应,说:“国君的命令说一不二,失掉信义不能自立。朝聘之礼不应该增加财币,公私之事不能两成。君王后于诸侯出兵,这样寡君就不能事奉君王了。燮将要这样向寡君复命。”季文子害怕,派宣伯率领军队会合晋军攻打郯国。 这一段中士燮态度十分强硬,第一不给一点面子,第二威胁意味十分浓厚。想到春天韩穿来要求鲁国归还齐汶阳之田时,季文子还私下里和韩穿探讨一下信义之事,现在看来连探讨的可能性都没有了,现在士燮就是打着信义的旗号来命令你的,你怎么讨论,这是明摆着硬欺侮你,所以季文子也不说话了,立马派叔孙侨如出兵。 关于第四件,传中说卫国人送来陪嫁的媵,这是合乎礼的,因为这都是姬姓国。传中接着说礼在当时的规定,凡是诸侯女儿出嫁,同姓国是要送女子做陪嫁的,而异姓就不送。这里注意一下,如果当年没送,隔年也是可以的,所以在明年晋国也送来了陪嫁媵,左传照样说“礼也”,可见这个陪嫁并不是说必须在出嫁之时送的。 但是到鲁成公十年时,经中记载了齐国也送来了陪嫁的媵,这就与传中所说的礼不相符合了。因齐国是姜姓,这不是同姓国也送来了,传中没有解释。所以这送媵之说是左传说的对,还是齐国违反了礼制,抑或是后世的诸侯干脆把此事做为一种政治上的处理关系的筹码也不一定。因为齐国要回了汶阳之田后,也觉得鲁国如果真的为此投靠了楚国对齐国也不利,于是用送媵之举来进行适当的补尝也有可能。 弹词 南乡子 韩厥 成宙评曾是赵家臣,司马秉公不徇情。六任中军皆赏赞,公平,此起彼伏远竞争。 关键谏明君,于晋赵家敢忘勋?保得孤儿立赵武,深恩,老将赵衰亦目瞑。
0 阅读:0

左传解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