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菜”、“杂碎”,别用来骂人了!它们真的很好吃!

情庆新花 2024-06-28 17:05:08

嘿,说到这重庆话骂人,可能有些人早就忘了吧。

在重庆话里,有个词叫“杂菜”,懂的都懂,这就是形容那些低档、粗鲁、上不了台面的街头小混混。

有时候,大家还简化叫它“杂”,就像说:“这娃儿杂得很”,明白了吧?

其实啊,在咱们普通话里,也有个类似的词叫“杂碎”,

也是用来指那些行为不端、上不了台面的人。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词,最初都是指菜肴的。

从菜名演变成了民间骂人的俚语,这事真是挺有趣的。

杂菜,原来是老重庆的一道专供穷人吃的、不入流的菜。

餐馆嘛,每天每桌都有不少剩菜,现在叫潲水,用来喂猪。

在那个时代,喂猪是不可能的。

店中的伙计们会细心地将剩余的菜肴收集起来,

给它取了个名字——“杂菜”,并统一卖给那些专门收购剩菜的商贩。

值得一提的是,卖杂菜所得的这笔收入,并不直接归老板所有,

而是由后厨和前厅的所有人员共同分享,月底时大家会按照各自的比例进行分配。

在老北京,也有类似的菜肴,主要是为穷人提供的,叫做“合菜”。

不过,与重庆人不同,老北京人并没有将其转化为骂人的俚语。

由于杂菜的起源显得过于粗鄙,

它逐渐在重庆的俚语中演变成了一种带有贬义的词汇:“你这个杂菜!”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词进一步简化成了“杂”——“这个人杂得很”。

这里的“杂”,并非指某人性格复杂,

而是暗指其如同“杂菜”般粗俗、低端、不入流,

暗示着这类人不可深交,不宜成为朋友。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中,

99%的时间都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奋斗的血泪史。

仔细回想我们走过的路,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人们不再为吃饱而发愁,吃大餐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下力人们买“大餐”的场景更是早已绝迹。

所以“杂碎”也并不卑微,现在生活美满了,之前的不入流现在也成了主流了。

《风味人间2》当中,是这么形容杂碎的:“凭借大开大合的风味,剑走偏锋的口感,从谦卑低调,一路翻滚逆袭,终于乾坤颠倒,从尘埃里开出一朵朵异香的花来。”

那杂碎到底是什么?

杂碎,俗名“下水”,它是动物内脏的统称,也指代各种肉类边角料。

通常,它有着轰轰烈烈的味道,以及剑走偏锋的口感。

最早的杂碎一词,出现在《西游记》里面。

《西游记》第七十五回:大圣道:“……进来煮杂碎吃。将你这里边的肝肠肚肺细细儿受用……”

这里的杂碎一词,其含义和现在毫无区别,指内脏。

随着杂碎的地位上升,以至于杂碎之名,远播海外,

在美国,杂碎一度成为中餐的代名词。

在中国各地也有各色各样的区域性杂碎,

北国广阔,从西北的黄土大漠,再到东北的雪原草甸,四处游荡着咩咩叫的羊群。北方人善吃羊肉,这杂碎界的头牌,自然是羊杂。

到了温暖潮湿的南方,个性更内敛的牛杂,在广东遍地开花。

在北京,卤煮火烧(将火烧和炖好的猪肠和猪肺放在一起煮,辅之以炸豆腐片、卤汁,加蒜汁、酱豆腐汁、香菜等辅料,使火烧透而不黏,肉烂而不糟)则深入人心。

在山东,九转大肠又让人神魂颠倒,它以猪大肠为主料,加以葱、姜、芫荽等配料,通过煮、烧等烹饪技法制作而成,入口味道有酸有甜,质地软嫩却又肥而不腻,鲜香浓郁,酸、甜、香、辣、咸五味俱全。

而要来到川渝地区,可以说对杂的利用到了近乎癫狂的地步,

他们根据食材不同的特性,选择不同的烹饪手法和风味来把它做到极致。

红烧鱼杂、江油肥肠、烧烤小肠、泡椒脑花、夫妻肺片、泡椒鸡杂鸭杂等,

一菜一色,百菜百味。

杂碎的味道,要么不加修饰,朴实又直接;要么个性十足,刚猛而炽烈。

那些你不愿割舍的时光,一口杂碎,就都回来了。

你最爱吃哪道“杂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