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中国、兴于日本,回归后广受欢迎

讲历史的理工男 2024-06-15 11:32:53

饮茶的习惯起源于中国,虽然中国人何时起开始饮茶已经难以考究,但时至今日,这种习惯已经盛行于全世界。喝茶的习俗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基本普及,到了唐朝时期,喝茶更成为流行的社交礼仪。据唐朝进士封演编撰的《封氏见闻录》记载:“茶道大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到了宋朝,人们对茶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喝茶的方式也有了变化,早在唐朝点茶法就已经成型,在宋朝时期更加流行,当时点茶法与花艺、鉴古、品香一起并称为“四般闲事”。而点茶法就恰恰是当今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抹茶的前身。

点茶法有两大特点:使用茶末和煮水不煮茶。点茶法的原料是“龙团”(可以认为就是茶饼),应用前先将茶饼磨成粉末状。将水烧开后温盏(喝茶的容器),以保证茶末能够浮起来,这一步骤又称为“温碗”。然后将少量的茶末倒入盏中,加入少量沸水调成膏状,这就是所谓的“调膏”。然后断续的将水“点”在茶汤上,另一只手用旋转茶筅来拂动茶汤,使之泛起泡沫,这些泡沫被称为是“汤花”,而这一通过点水形成汤花的过程就是“点茶”。在李邦彦的《延福宫曲宴记》曾用“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来形容汤花。

点茶法在12世纪传入了日本,到了明朝时期,朱元璋禁止了点茶法的原料“龙团”的制作,全国上下开始推广泡茶法。而点茶法则在日本得到了延续与发展。

中国最初输出到日本是黑棕色粉状的淡茶,在日本室町时代(公元1336 – 1573年)时期对茶叶的种植和制造进行了改进,最终发展成为现在我们见到的“碾茶”。

碾茶的制作过程也较为繁杂,在采摘的三到四周之前,先用草帘覆盖茶树以遮蔽阳光,这样可以减缓茶叶的生长并刺激叶绿素含量的上升,茶叶也变为深绿色。据现代科研人员研究发现,通过遮蔽直射茶树的阳光还可以增加茶叶中氨基酸,特别是茶氨酸的含量,而这些氨基酸决定了抹茶的味道。

采摘后,当天将茶叶蒸青,然后铺平晾干或者烘干。将干燥后的茶叶茎叶分离,并切成细碎状,然后压制成小块,这就是碾茶。饮用前用石墨将碾茶磨碎就得到了“抹茶”。

为了保证茶叶的香味,从碾茶到抹茶的研磨过程往往十分缓慢,研磨30克抹茶往往需要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为了方便起见,市场上往往很少有碾茶售卖,而是直接买到粉末状的抹茶。在日本的茶道中,将较为浓厚的抹茶称为“浓茶”,通常情况下,100毫升浓茶需要6-7克的抹茶茶末,而将茶末减半冲出来的就是“薄茶”。抹茶除了可以直接饮用外,还可用于制作蛋糕、冰激凌等食品。

抹茶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饮品,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无论是作为日常饮品还是特别的款待,抹茶都能带来独特的享受和健康益处。

0 阅读:8

讲历史的理工男

简介:我们应该不要让自己的畏惧阻挠我们去追求自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