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的钢铁堡垒:“冀中小莫斯科”(菡荚地)创建与发展漫谈

木兰历史 2024-10-15 13:16:48

文/胡振涛

一、菡荚地,红色苇塘里的红色村庄

河北省霸州市王庄子镇菡荚地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为冀中十分区机关指挥部,这在刘秉彦、旷伏兆、帅荣等多位同志的回忆录中都有详细记载。菡荚地村位于东淀中部,北距中亭河7.5华里,南距大清河7.5华里,东距胜芳古镇12华里,西距靳家铺头(靳家堡)7华里。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苇密、荷香、菱盛、鱼丰,刘秉彦、旷伏兆、帅荣等军事将领团结和领导十分区广大军民,充分发挥红色大苇塘天然屏障作用,在菡荚地建立冀中十分区机关指挥部,以此为基础,开辟了廊坊市第一块水上抗日根据地。

冀中十分区地形略图

“在东西长60华里,南北宽十五华里的苇塘建立营地,在世界战争史上是开拓性的创举。”(刘秉彦语)。以菡荚地为中心的红色大苇塘根据地的主要作用,就是领导机关借助苇塘领导整个地区的工作,一切重大的决策会议都是在苇塘召开;借助苇塘整训部队,总结小部队活动作战方法;借助苇塘接见伪军、伪组织的联络人员,开展敌伪军工作;借助苇塘集训伪军、伪组织内部的工作人员,乃至伪军中队长以上的军官;借助苇塘整训外围军的干部,并通过他们去争取伪军的组织;借助苇塘集结兵力。

史载:1942年9月(农历),冀中十分区司令员刘秉彦、政委旷伏兆等率分区、地委机关和部队先后在大苇塘深处的菡荚地建立营地。同时,《冀中导报》、冀中十分区《黎明报》等在菡荚地得以诞生或复刊,供给部还在这里创办起修械所、兵工厂、缝纫厂,常驻1500人。从1942年十分区机关指挥部入驻,到解放战争时期胜芳保卫战、解放天津,菡荚地村一直发挥着红色苇塘根据地的重要军事作用。菡荚地以其在冀中抗战史上的突出贡献,成为冀中、华北乃至全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百忙百战之中下的一步正确的“险棋”

1941年上半年,日本侵略者开始分割、蚕食、大“扫荡”。先是分区“扫荡”,后是全面“扫荡”,我主力部队被迫撤离,地方政权和县武装、区武装损失很大。敌人到处建立伪政权,整个十分区暂时被敌人控制。抗日根据地变质为敌战区,我军难以长久立脚,无法进行较大规模的恢复工作。

侵略者大“扫荡”的严峻形式

按照上级“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1942年9月,十地委在白洋淀邸庄进行了充分论证,考虑开辟大清河北苇塘根据地,从而改变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以武装斗争为主,实行革命的两面政策,创造隐蔽根据地,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具体步骤是先争取变敌占区为游击区,再争取变游击区为根据地,逐步开展,逐步扩大。方式是以班排为单位,小部队活动,配合地方干部,相机打击敌人,发动群众,开辟地方工作,恢复与重建政权。

红色苇塘的军事决策

三、建立苇塘根据地第一次尝试

此时的大清河北是个厮杀的世界,没有坚韧、不屈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没有过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难以返回的。大清河北已是敌占区,零星的先去干部和游击队被迫转入地下,出没在青纱帐和有“堡垒户”的村庄里。这些“堡垒户”是经过残酷的斗争考验过来的!

进入苇塘前的尝试

严酷无情考验着十分区军队。三角地带变质以后,对于每一个返回者都设下了数不清的障碍。返回大清河北进行联络和侦查的人,哪怕是做过最后准备,也会发生数不清的危险。十分区在白洋淀邸庄充分论证之前,曾经多次总结各地武装部队工作经验,选派精干部队和人员潜入东淀苇塘进行尝试。

精干人员尝试进入苇塘

1941年7月中旬做了第一次尝试,由43地区队的刘立夫同志、35地区队的刘一峰、安国卿、王嘉玉同志分别带领一个连的兵力,分散渡过大清河,进入大清河北大苇塘,利用青纱帐的有利条件,试探性的开展工作。这样一是鼓舞群众情绪、了解敌占区现状,选定隐蔽精干、小部队活动的地区;二是镇压少数死心塌地的汉奸、罪大恶极的伪军组织人员,扩大我军影响;三是联络可能接上头的地方工作人员和隐蔽坚持斗争的县区游击队;四是了解外围武装的活动情况,并知道他们都是经过战斗退回来的。以连为单位活动的设想,实践证明是失败的了。66大队的储国恩、马德俊同志在活动中发现,胜芳镇以南有一望无际、碧波万顷的大苇塘,是建立季节性根据地的好地方。根据这个情况,我们把地委、专署和军分区挺进到大苇塘,执行北方分局的决定,积极开辟敌后新区,实行敌进我进的方针。(刘秉彦)

苇塘附近的抗日活动

四、红色苇塘时期的菡荚地

滚滚清河水,条条艰难路。1942年9月27日,绕到苏桥以东偷渡了大清河,蛙鸣和水鸟惊飞,欢迎我们进入苇塘的深处。在这里只有六户人家住过的崔家窑已无人烟。韩家地(菡荚地)早已是绿林夜聚的场所。这里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既然来了就把营地建起来,尽管苇塘的周围布满敌伪军据点,在东西长60华里,南北宽十五里的苇塘区建立营地,在世界战争史上是开拓性的创举。(刘秉彦)

初入苇塘的环境

(一)艰苦的大苇塘(菡荚地)

刘秉彦:战争年代没有节假日,没有职业的分工,随时准备打仗,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对日战争……紧急任务是建设苇塘阵地,阵地上每一项任务都是命令,都是纪律,都是战斗。1942年没有“营地”这个词。在一周之间,要做好对自然作斗争的一切准备。人们一刻不停的就地取材,搭起了窝铺,人们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临时站住脚,了解情况,决定对敌斗争的政策。一开始就预想到,寒风凛冽,雨雪交加也要万无一失,不能轻易退出去。

刘秉彦(1915—1998)

避免了风餐露宿之后,人们想到的是,在苇塘作战机关和连队中纷纷开“诸葛亮会”,献计献策。把电台的天线隐蔽在苇尖上,同军区保持了通信;把两个梯子叉接起来,设置成与苇尖齐头的瞭望哨;在苇塘边沿筑成“迷魂阵”以便开展麻雀战;设置了诱敌深入的死苇巷,扫清射界,建立射击标志,以便集中火力歼灭敢于深入之敌;苇塘边沿设置了接待站,通往领导机关的苇巷道都有专人带路。有人称之为“盘坨路”。

初入苇塘的环境

1942年冬季到来的时候,苇叶已经干枯,敌人早就传出要火烧大苇塘。一个寒风大作的黑夜,风,无休止的呼啸;火,无边际的飞舞。但是,聪明的通信员李宝山建议,火来用火迎,先点燃脚下的枯萎,随火南下:大家到处点火,苇塘里数不清的河道形成了一道道防火带。苇叶随风烧光了留下的是黑苇秆,人们称它是“黑纱帐”仍然掩护着人们的活动,敌人的火攻只不过是一场虚惊!在结冰之前,领导机关并未撤出苇塘。

侵略者的破坏行动

旷伏兆:这块大苇塘,分布及文安、霸县、武清3县之地,展开在大清河两岸。十分区所占的是河北部分,东西30多公里,南北10多公里,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整个苇塘沼泽连绵,浅处仅能显胫,深处没顶有余,河流纵横交错,小块旱地星罗棋布。芦苇高达丈余,粗如拇指,密密层层,风烟不透。仅有几条小路,曲折迂回,两人不能并行。生人根本无法出入;不会走苇塘的人,走着走着会骑在苇子稍头,上下不得。若向苇塘射击,机枪也穿不过30米,以火炮轰击,又很难找到目标。广阔的苇塘简直可以称为天然的钢铁堡垒。

旷伏兆(1914—1996)

姜保忠(原天津市房管局长,曾任霸县县大队副政委):初进苇塘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就说不尽了……部队初开进苇塘,发扬了三大作风,维护群众纪律,给养从老区运。有时给养运不到,吃不上饭,战士们宁肯饿着也不在苇塘边的村要给养。领导和同志们一样饿着。战士们饿的实在没法办,生虾、生鱼、苇根子都吃过。后来发现有大片藕地,同志们就采藕充饥。弄着大块藕给领导送去。就那样困难,战士们没有叫苦的,都以高昂的革命热情进行工作,大家团结互助,共同战斗。

苇塘采藕

王兰芳(廊坊市文史委员):在夏秋两季,苇塘里虫咬蚊叮,潮湿闷热,非常难熬。特别是遇上阴雨连绵的天气,湿透的衣服只能靠身子烘干。小北风一吹,更是难忍。后来,我们想了个办法,下雨时就蹲在水中,雨停了再把衣服拧干穿上。战士们还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就是下雨前用荷叶把衣服包起来,雨后就能穿上干衣服了。对付蚊子咬伤,我们也想了些办法。有的战士被蚊子咬破皮,溃烂成疮,甚至生了线头似的虫蛆。因为没有医药,也没有成盐,我们就用钢盔烧水消炎,用衣襟拨蛆。至于擦枪油,起先我们是捉刺猬熬油来代替。后来,没有刺猬了,就只好在下雨时把枪放在水里,雨后再把枪擦干,这样就不会生锈。

苇塘风雨

杨沫(著名作家,原十分区战地记者):苇塘的白天比外边热多了。大苇塘的中午,太阳象火一样泼下来,透过薄薄的席顶,热得人头昏眼花,汗象雨一样流。我们各个席屋里的同志谁也顾不得热,都趴在桌上急忙地写、看、专心一意地工作着。

苇塘驱蚊

(二)美丽的大苇塘(菡荚地)

刘秉彦:1943年夏初,地委决定要进一步暴露苇塘,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以掩护隐蔽根据地的工作开展。在苇塘,不仅修炼起了练兵场地,搭起了营房、营门、修整了射击场、开辟了菜园、种了稻田,而且公开了苇塘周围的抗日村政府。绿色苇塘变成了"红色苇塘",人们称它是"小莫斯科"。

苇塘营地建设

旷伏兆:1943年4月下旬,分区领导机关、第四十三地区队和部分县区武装再次陆续回到苇塘。这次回来,从上到下,都自然而然地有一个想法,就是要让苇塘以新的面貌出现。分区仍驻韩家地,文新大队驻瓜店,都是有较大片旱地的地区。那苇塘的天下,真是别有一番风光。苇子盖的营房,黄碧一色:苇子做的桌椅,轻便舒适;苇子搭的床,轻绵颤动。房舍间修了大小通路。房舍边开辟了训练用的操场。为减轻人民负担和改善部队生活,还养了猪、种了菜。在荒凉的苇塘中又增添了几分田园景色。当时整个大清河北的斗争虽然还处于隐蔽状态下,而苇塘里却是另一种天下。可以在操场上演兵习武,可以在办公室里研究战术,也可以当黄昏来临时,在苇湖上荡一叶小舟,摘蓬采藕,消除一日之疲劳。自然,我们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把苇塘建设成为紧张斗争中可以躲避艰苦斗争的"乐土",而是要依靠只有在苇塘中才能得到的较稳定的环境,改变大清河北抗日斗争的形势,使恢复根据地的斗争提高到发展和巩固的新阶段。

苇塘营地建设

从外面进来的人,会觉得呼吸自由了一点,可以恢复一下为日夜紧张的斗争劳瘁了的身体,并利用这里所特有的安定,完成对某个问题的学习和研讨。从苇塘出去的人们,在困难和艰险的斗争中一想到这个安稳的后方,就会增添无穷的力量。利用苇塘的特点,无论各级机关和军队,都可以适当的集中,实现某些大的活动和军事行动。地委成立了党校,军队和地方都开办了各种干部训练班。军队和干部可以总结斗争经验和提高斗争水平。部队也可以采取轮战轮训的方法,得到必要的休整和训练。特别是部队能得到适当集结以后,就可以用少量部队牵制敌人的兵力,用较大的力量在预定的地区活动和开展工作,或以优势的力量打击敌人。敌人既被我小分队牵制,又摸不清我大部队的动向,也就不容易向我恢复工作的重点地区实行集中的、频繁的"扫荡"了。

刘广钰(原十分区民运科科长):我们用当地盛产的麻、麻杆,与取之不尽的芦苇,捆扎成把,做草屋的梁柱,搭起屋架,再用芦苇扎起屋顶、四壁,留出门窗,抹上草泥,在屋里扎起炕帮炕沿,下面垫上稻草,上面再铺苇席,又暖、又软、又防潮,睡起来很舒服。另外搭起厨房,盘上锅灶,向邱书元(靳家铺头伪大乡)要来锅盆炊具,买下油盐酱醋,征来米面,吃住问题很快作好了安排。战士们找了块平地做操场,用麻杆扎起花格式围墙,入口处还扎起芦苇牌坊,横额上还扎了个镰刀斧头图案,早晚在这里出操上课做游戏。几年来,大家过着一天换一个地方的游击生活,现在居然可以在一个地方固定地住了下来,过起“正规营房”的生活,虽然生活艰苦,但也都心满意足。有的同志还从外边带来菜籽菜秧,在草屋旁边开辟了菜园,种起了蔬菜。晚上点起蒿草薰蚊子,偶然冒起火光,大螃蟹便趋光爬来,我们顺手抓起,扔在火里烧熟吃。苇塘里洋溢着一片特有的乐趣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草屋里早已架起电台,与上级和各根据地定时联系。

苇塘营地建设

有了去年(1942)的经验,这次对于苇塘的建设,规划得更为合理,布局也更加严谨,按照自然地形,划分了机关、部队的驻地。草屋的梁柱是战士们从几十里外砍来的敌人的电线杆,再用敌人的电话线扎起来。机关的科、股与部队的班、排住的每个草屋都有整体蚊帐,不再受蚊子的侵袭。除宿舍外,还建立了指挥机关的办公室,是一座很庄严的四角亭,里面的一幅漂白布上挂着十万分之一的十分区军用地图,亭中摆着桌椅,分区领导常在这里办公开会。另外还有一间阅览室,放着一些过期的但是很难得的《晋察冀日报》《晋察冀画报》等。分区的《黎明报》是油印版,字体非常工整,俨如铅印。书架上摆着整风文献、军事著作单行本及战士生活照片等。有时开会之前或晚饭之后,刘秉彦和三十五地区队政委刘一峰同志拉起二胡,我和敌工科长李守正同志来上两段《借东风》《空城计》,或是《焚绵山》《打金砖》。卫生队的手术室,四周挂着双层纱布,显得格外整洁。伙房、厕所都注意到防火、卫生。进出苇塘的各条道路都有警卫部队的哨所与防御工事。从三联县、四联县筹来的给养,有的是从旱路人担、车推而来,有的是用小船从大清河、中亭河运来,总保持着一定的库存。蔬菜、副食品主要是从外面买来,每个单位都在草屋附近开辟小菜园,有时同志们还去捉些鱼蟹,改善伙食。

杨沫(著名作家,原十分区战地记者):晚饭后,天气凉爽了,我们也休息了。球场上响着杂乱的笑声、说话声,水面上摇荡着各式小船,同志们有的去摘荷花莲蓬,有的打着小桨去水面上闲荡。我和陈萍还有年轻的会计高信,时常一块驾着小船,在沟港交错的河面上飘来飘去。水面上娇艳欲滴的荷花在翠叶上面盛开,发散着叫人心醉的香味;美丽的水鸟成群地在上空飞翔,冲破了天空的寂静。我们划着小桨飘在清亮的水面上,望着四周丛密的苇林和身边轻轻的流水……我忽的想起送我进苇塘时候,那个年轻向导说的话"画里的仙境",心里沉醉般地飘飘然了……

苇塘美丽风光

这夜的景色实在叫人难忘:我从没见过这么又高又大的青草林,我们在月光底下,从草林当中穿过来,各色不知名的野草,夹杂着各色不知名的野花,花草的异香,高高的飘散在我们头上。我们就从这永没人走过的草林里用劲踩过来,踩出了一条细长的小道。我走着走着猛一抬头,看着天上朦胧的月色,看我们挎盒子同志的矫健的身影,看着大家两手用劲排除野草、又用劲望着野草的那股新鲜劲头,我的心头充溢着一种新奇而又美好的战斗激情。

吴希(原十分区妇联主任):下午四点钟左右,我和县里的干部一起,到地委所在地韩家地(菡荚地)去听报告。二十来只小船。排成长长的队伍,划起来好象一条长龙,两边望去,芦苇丛生。小船穿过一片藕地,盛开的荷花,骄嫩鲜艳,莲蓬菱角、鸡头米,伸手就可以抓到,箔旋中的大鲤鱼直往上窜,西下的太阳,照射在水面上。映出五彩缤纷的波澜。也许是心情愉快的原故,我觉得这苇塘更加美丽,更加广阔了。这时,同志们唱起了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青纱帐里抗日英雄逞英豪……”雄壮的歌声,一直传出很远很远。

苇塘美丽风光

(三)战斗的大苇塘(菡荚地)1942年纪事

5月,三十五区队在区队参谋长安国卿、区民政部民运科主任刘广钰率领下,尝试进入东淀大苇塘,考察建立根据地。

进入苇塘的尝试

7月,先遣进入东淀大苇塘的先头部队,雨夜掏胜芳镇伪镇长,解决了部分粮食供应问题。

8月,第一支部队(文新县大队)开向苇塘。大队不足100人。虽然多数是苇塘附近的人,但是对苇塘中心地区的情况并不很熟悉。开始,只能暂时在边缘地区潜伏下来,以野菜充饥。

文新县大队队长储国恩和夫人吴希

9月27日(农历8月15日),经过文新大队的苦心开辟,在苇塘打下初步基础之后。分区指挥机关带着四十三区队(以原三十二团基础改编的)开进苇塘。

1942年8月(十分区机关指挥部进驻菡荚地苇塘之后)

(1)瑚琏店战役。刘秉彦带着四十三队的一个连(当时连均称大队)进驻瑚琏店,我军以一个闪电式的突击,击毙日军小队长以下十余名,残敌纷纷溃逃。我军缴获一批武器外,还有几十辆自行车。此次战役,打击了日军,教育了外围军同时做了争取伪军组织的工作。

瑚琏店战斗

(2)奔袭杨柳青。集结三个大队的兵力,长途奔袭杨柳青,打击敌人纵深守备薄弱之敌,破坏铁路,配合晋察冀山区反“扫荡”。

(3)储国恩、马德俊同志带领的66大队连续8次夜间伏击日本包运船,借用大清河岸的伪军炮楼歼灭日本船队。不但缴获了押船武装的枪支弹药,还获取了大量的日用物资。

伏击日本包运船

(4)10月初,刘秉彦率警卫连和东进总队一队,在刘家桁子击退了永清前来进攻之敌,我军在转移中,又袭击了赵家场伪据点。随后,我军又一度袭入永清县城,救出在押人员二百多名。

(5)11月x日,胜芳的敌人到胜芳北的兽头房村骚扰,刘秉彦率领部队突然将敌包围,打得敌人溃不成军,狼狈逃回胜芳。从此再不敢出来骚扰,这次战斗对于刘、李、黄、杨伪军也起到了震摄作用。

文安保稻斗争

(6)1942年秋,文安洼稻谷保卫战。日伪妄图掠夺即将丰收的文安洼稻谷,根据十分区地委指示,四联县动员了所有力量,进行了非法、合法两种斗争形式互相配合的护稻斗争。敌人武装来抢,我们就以武装坚决痛击;日伪组织来征收,我们就动员伪大乡、保甲以合法形式,软磨硬泡,争取时间,掩护群众快打、快收、快藏。通过这场斗争,更加密切了军民关系,扩大了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破坏了日军的抢稻阴谋,使我们的供应更有了保障。

1943年纪事

(1)端午节后,十分区的恢复工作有很大进展,大清河北的许多村庄都可以进驻部队与地方干部,但作为基地和指挥中心终究不如苇塘。因此,分区领导决定再到大苇塘去。

苇塘行军

(2)夏季,形势逐渐好转,为了加速十分区的恢复工作,在青纱帐时期,全分区发动了一次夏季攻势。部队和干部共同配合,地委副书记李彬带队,进入固安、牛驼、渠沟之间的小三角地区开展攻势,主要是进行宣传,扩大影响,为进一步做好开辟工作打下基础。

(3)1943年8月,旷伏兆在苇塘召开扩大会议。准备把隐蔽根据地逐步转化为游击区或根据地;对平南地区由上层联络工作转为发动基本群众,在农村设立党支部。这交付会议会议是从“合法斗争、两面政策、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广域向抗日根据地转换的关键时刻作出的决策。

苇塘会议

1944年春。二联县南部地区已成为十分区的中心地区,特别是米家务、八洋庄、板家窝、一溜岗一带,以地道为新的依托,可以直接地接触广大群众,又不受季节限制,远非大苇塘可比,于是十分区指挥机关不再进入大苇塘(菡荚地),大苇塘在恢复十分区的斗争中,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红色苇塘”的政治和军事地位,也已载入三角地带的史册。

五、建设及改革时期的菡荚地

《霸县志》载,1945年,菡荚地村名由“韩家地”改为“菡荚地”,此名为旷伏兆所题。解放后,分散居住在胜芳、崔庄子等地的菡荚地村民陆续搬回这块鱼米之乡,建设房屋、开拓苇塘、修通公路、种植庄稼、采摘莲藕、捕抓鱼蟹,村庄面积不断扩大,村民生活逐步稳定。在建设和改革时期,菡荚地村创造了多个全县第一:

第一:人均耕地最多,人均3亩多。由于苇多地阔,一个麦子眼(麦垄)就长达6里地,每年麦收时节,县里都组织二百多人的公教人员助工队,到村里帮忙抢收小麦。1975年,县里还把新申请到的4台联合收割机下拔了一台给菡荚地。第二:人均工农业产值在全县最高。大集体时期,村里常年存着十万块钱,村民饮水、照明不用花钱。1975年8月,村里修建纪念十分区机关指挥部苇塘抗战水塔,1978年,村里建设北学校。第三:建立全县第一座炼钢厂。1986年在北学校操场上建起了炼钢厂厂房,虽然由于后期条件限制没有运行,但在时代风雨中伫立了38年的厂房,时时鼓舞着菡荚地人敢闯敢试的精神勇气。第四:霸县第一个雇佣工人生产劳动的村街。1982年,包产到户后,与王泊村的圆桌面生产配套,村里发展起钢木家具生产,全村发展生产作坊20多家,有安徽、山东、四川的50多位工人师傅进村务工。

进入新时代,菡荚地村正加快向现代化新农村发展。当前,村里已为国家培养出20余名公教人员,在各条战线上贡献力量。其中,太原警备区师长胡津成,在冀中十分区抗战期间,曾任永清县武工队长,是红色苇塘根据地建立发展的见证者。村里共培育出资产千万以上的企业20多家,分布在霸州、西安、昆明、成都等地,全部为钢木家具及附料生产,行销全国各地。2023年7.31海河流域特大洪水后,国家给村民下发了灾后重建补贴款,村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旧房屋全部得到翻新,通村公路全部修通。今日的菡荚地,村容整洁,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各项工作多次获得霸州、廊坊市级奖励。

为纪念冀中十分区司令部修建的饮水思源水塔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此时此刻,我们将更加缅怀刘秉彦、旷伏兆、帅荣、李大卫、刘广钰等老一辈革命者的丰功伟绩,老一辈创造的“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精神,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进入新时代必将发扬光大,永载史册。

六、结语

红色文化是指革命先驱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标志物为载体和吸引物,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及相关革命精神内涵的一种特殊文化。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文化,对于当今社会的价值不只是纪念与缅怀,更有用于教育警醒、促进经济发展的多重价值。冀中十分区在大苇塘的抗日斗争历史,是我市乃至河北省不可多得的一处红色教育素材。

十分区司令部旧址复原图

新中国成立后,又有电影《小兵张嘎》、电视剧《血溅津门》等一批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剧在大苇塘完成取景拍摄,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为此,立足实际,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红色基因”传承,加强红色资源的发掘宣传,弘扬红色精神,积极打造大苇塘红色教育基地。这既是对祖国红色文化的重视与保护、纪念与缅怀,同时也是让这片红色文化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其一,教育后代、夯实青少年阵地、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打下人民基础。其二,教育干部、打造队伍、夯实基础。其三,增加就业、促进地方产业升级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0 阅读:0

木兰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