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第一使命:让孩子在完整而真实的世界中长大

蒲公英智库 2024-05-28 08:02:47

作者丨张磊

来源丨新校长2024年5期深度报道缩减版

题图丨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提供

新生找不到教室上课怎么办?

一个PDC项目轻松解决难题

“双减”后,学校给孩子们开设了丰富的课后兴趣课。多样课程家长和孩子都很欢迎,但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课后安排在他们眼里却有些复杂:

该上什么课、去哪里上课、几点放学、放学谁来接他们回家……家长清楚、老师清楚,孩子们自己却不是特别清楚,往往得听大人安排。

可即便有安排,开学头两周一到课后兴趣课,老师们都需要“满世界捡孩子”。有的孩子习惯了等老师带路,一到课后兴趣课就找不到教室,在楼道里边哭边找……

一年级孩子欠缺自主能力,以致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受到影响,成了摆在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老师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单单让孩子们去上课并不难,关键在于让他们把“找到正确的教室上课”当成自己的事,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

面对这一挑战,老师们决定带着孩子们做一个PDC项目“我的个性化课表”。

一年级孩子识字数量不多,不一定能直接书写出来,但他们已经具备认知基础,绝大部分都喜欢画画,会用简单的线条表达自己的内心。因此,这个项目的核心任务就是“让孩子们用喜欢的方式梳理自己的课程表”。

不会写字没关系,不认识楼层没关系,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能看懂的方式来呈现,比如体育课画一个篮球,美术课画一道彩虹,楼层写上数字……

制作个性化课表过程中,孩子们还学会简单采访家长,了解信息并记录。学科、上课地点、放学时间等信息,最后都要呈现在课表上。

两周过后,个性化课表项目完美解决一年级孩子“找到正确的教室上课”的问题,孩子们的责任意识、自主能力也在项目中悄悄发芽。

PDC已经成为呼家楼中心小学的重要文化标识

PDC:

让孩子在真实项目中收获成长

每周二下午,是呼家楼小学固定的PDC项目研究时间。PDC,即“项目(Project)—驱动(Driven)—生成(Creation)”,以项目的方式,驱动学生的欲望和兴趣、实践和体验、思维和意识,让学生生成经验与技能、素养与情感、态度与价值,指向学生生命成长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形成成长闭环。

在校长马骏看来,面向未来,创意、想象、审美、表达、沟通等等都是孩子们应该具备的能力,但“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能够把问题与真实生活进行联系,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

于是,学校从“儿童立场”出发,将知识对接真实的生活,解决真实的问题,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PDC育人系统——

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种关系属性,聚焦发现自我、回归生活、了解自然、探秘科学、解读人文、体验社会六大类别,并从六个年段出发,相互衔接,做到纵向有深度,横向有重点,最终形成“六类六级”项目群,所有项目都针对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同时,还搭建“全域·全员·全程”的评价体系,使实施模型成为一个完整系统。

呼家楼中心小学项目群育人体系整体建构图示

PDC的目标,是培养完整而真实的人。“完整”,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实”,是希望每个孩子都成为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人。

2022年,基于PDC理念的《走向真实世界的项目群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顾明远先生评价,PDC教育提供了一个样本,为中小学结合自身特点和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原创经验。学校还发起了“PDC国际教育联盟”,成员校包括300多所,来自中国、芬兰、美国、加拿大、英国等10个国家。

以10%的时间

撬动90%的学习转型

如果说,过去老师们所有精力几乎都集中在教学上,PDC的出现则让老师们的工作重心发生整体位移——思考如何在项目中给学生提供支持与引导成为重点。

PDC项目开辟了一片专属于孩子自主成长的新空间。透过不同项目,孩子们能够去发现、去挑战不一样的自己。这是孩子自信和持续学习的动力所在,也是PDC理念的初衷——用学科实践活动撬动并盘活课堂的转变,以10%的时间撬动90%的学习转型。

设计与准备,以真实为基础

· 确定真实的主题

项目设计与准备阶段,主题确定是首要任务。PDC主题主要有六大来源:教材知识点、热点话题、实际生活、学生兴趣、校内外资源以及服务社区理念。

虽然取材范围广,但确定主题可不靠灵光乍现拍脑袋,而是有清晰的逻辑可依。

低年段的项目主题通常源于生活,解决孩子们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我的个性化课表”项目,解决的是一年级新生找教室上课问题。

进入中高年段,随着认知能力和水平提升,孩子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这一阶段的项目主题,就可以适当回应他们的关注,引导他们走进更真实的生活。比如三年级“我给家长减减负”项目,始于孩子们对“双减”的关注;四年级“给北京汽车‘安家’”项目,聚焦生活中常见的“停车难”问题。

到了高年段,孩子们视野越来越开阔,则应该适时引入更接近真实世界的主题。比如五年级“海洋与生命”“新行星移民计划探索卫星设计”项目,六年级“寻找丢失的水资源”“让京剧重生”项目等等。

“我的个性化课表”项目中,项目导师从社会意义、学生成长角度出发,结合现实情况,最终确定项目主题。

社会意义:“双减”实施,课后服务、兴趣课极大丰富学生的生活,要引导他们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享受课后服务。

学生成长:刚入学的新生无法很好地确定自己的课表安排。

现实情况:一年级孩子有一定认知基础,大部分会用线条表达自己理解的世界。

· 设置真实的目标

确定了主题,下一步需要设置真实的学习目标。

呼家楼中心小学设立了六大类别主题:发现自我、了解自然、探秘科学、解读人文、回归生活、体验社会。每个类别都设置了目标。比如“我的个性化课表”项目所在的“发现自我”类别,目标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感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学会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又把每个类别的目标分解细化到六个年段,各年段的标准制定都需经历认真研讨,所有项目都要基于标准实施。(呼家楼中心小学项目群育人系统六大主题、六个年段完整目标,详见本期专题深度报道完整版)

“我的个性化课表”项目总体目标(节选)

D(驱动)

思考并设计自己喜欢的课程表呈现形式,梳理自己的“采访记录”,用创新的方式把每天要搞清楚的关键信息,如几点放学、谁来接、上哪门课后课、在哪间教室等绘制在课程表上,帮助学生树立自我责任意识,并在自我创造的过程中发散思维,丰富学生的创造力。

C(生成)

1. 生成初步的调查采访和记录数据的能力。

2. 生成运用自己的联想和已有经验表达课程名称及时间的能力。

3. 生成创新思维能力、图像表达能力、合理选择能力。

4. 养成自我责任感,树立自我管理时间观念等。

接下来所有工作都将围绕项目目标陆续展开。有了目标,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其实已经基本知道项目方向,后续流程也变得更加明朗。

一旦目标清晰,流程就会明朗,孩子们的积极性也快速调动起来

项目实施,以问题驱动孩子成长

项目实施是孩子们的主场,为了确保项目指向学生成长,呼家楼中心小学明确了四个实施要点:

其一,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过程,引导学生进行选择、设计、管理等工作;其二,要围绕项目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其三,重点在于探究知识形成过程,要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要具有可操作性、真实性、科学性。

实施难点在于如何让孩子们持续地开展研究。为此,老师除了基础知识准备、提供教学资源,还要适时抛出驱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并通过调控进程、提供指导和支持,保证项目顺利实施。驱动问题要像钩子一样,不停抓住孩子们,让他们有动力研究下去。

“我的个性化课表”项目驱动问题

第一阶段:确定研究主题,产生兴趣与动力

1. 我是否清楚自己每天几点放学?谁来接我?我上哪门课后课?在哪间教室上课?

2. 我该如何记住一周的课后时间安排?

第二阶段:确定采访对象,获取信息并整体

我该怎样获取我要的信息?

第三阶段:梳理关键信息,设计并创作课表

我该怎样把这些信息绘制在一张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课表上?我喜欢这张课表是什么样?

第四阶段:形成最终成果,验证并使用课表

从这张独一无二的课表上,我是否能对自己一周的课后生活了如指掌?

展示与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被看见

项目展示与评价阶段,孩子们会把创意和方案转化成有形的物品,比如模型展示、演讲、角色扮演展示等,以自评、互评以及交流评价完善成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最终的成果展示上,呼家楼中心小学鼓励“每一个孩子都被看见”。学校的教室和走廊里,墙壁和天花板上,每一层都有不同主题呈现,关于科技、贸易的,聚焦森林、海洋的,关注时间作息、健康饮食的……全部展品都来自孩子们的项目。

学校每个校区还设有“流动博物馆”,方便孩子们将擅长的、积累的成果和作品拿出来做展,让校园里时时处处浸润着项目意识和灵感。

针对项目群育人,呼家楼中心小学建立了“全域·全程·全员”评价体系。“全域”,即评价对象包含学校、家庭、社会;“全程”,是指从评价内容和方式上实施全程评价,采用课堂观察、基于量规的评价、档案袋评价、汇报展示等多元评价方式;“全员”,即评价主体包含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区等,全员参与。

PDC项目全国展示会现场,学生正在介绍自己负责的项目

好的项目,必须从儿童视角出发

如何判断一个项目是好的PDC项目?标准很简单,看孩子们爱不爱做。注意,不是老师爱不爱做。

刚接触PDC的老师会下意识抛出这样的主题:同学如何友好相处、如何高效学习、怎样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实际上,这是老师们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孩子们很可能没兴趣参与。

一个优秀的PDC项目,“好玩”是首要考虑的视角。哪怕是同样的话题,也得转个弯,让孩子们觉得能做下去。比如“如何高效学习”,从常规角度出发多半是找几篇论文提炼方法技巧,塞进项目中。同样是“高效学习”,在孩子们眼里“反磨叽攻略”项目就好玩多了。为什么磨叽?怎么克服磨叽?他们会主动探究答案,走向高效学习。

“使使劲能够得着”是第二个视角。好的项目要不断给孩子们设计问题、挖小“坑”,吸引他们去挑战、去解决。

重要的是,做项目并不是要求孩子们必须做出创新成果,而是在项目中解决问题,经历深度思维过程。

以项目为载体,PDC如何在全学科落地

语文:从单学科向跨学科推进

语文学科,学校决定从教学方式上改变,尝试做单元整体教学,把节省出来的时间用来推进学科项目化。一来,单元整体备课、学科项目可以借助年级集体智慧进行,给了老师(尤其新教师)比较充分的时间。二来,减轻老师们的压力,正常教学工作也更有保障。

这一阶段的项目研究常常是在教材中找切入点,同时兼顾学科核心素养。待单学科项目实施顺利上手,跨学科项目的时机也就到了。跨学科项目通常由一个学科的老师主导,其他学科老师跟进。

学校经典的跨学科项目之一,是“让京剧重生”。整个项目的目标是“让京剧重生,将国粹发扬光大”,资料阅读通过语文学科完成;品德与社会学科辅助关于京剧的背景资料查询;美术学科帮助学生完成戏台设计、脸谱创作;音乐学科帮助学生排练曲目等等。每个学生都能在项目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发挥特长。

学生们跟着项目“做中学”,老师们的项目设计和实施能力也在“做中干”“干中改”里一步步打磨成型。

语文学科项目“汉字小当家”展示内容(部分)

数学:从生活到学科,从学科回归生活

比起语文学科,数学老师们面对的挑战相对棘手一些。数学团队重新梳理了数学文化和多年教学实践,找到三个可行维度:一是探秘科学,二是社会角色体验,三是益智游戏。

其后,学校课程体系升级,清楚地划分了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和综合类课程。如此一来,从上位的PDC理念,到学校整体课程架构,再到数学学科层面的项目化,已经形成一体。基础课程,用好10%的数学学科时间做项目;拓展课程,围绕三大维度(探秘科学、社会角色体验、益智游戏)开展项目;综合课程,整个年级实施大项目。

数学团队从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两个领域开拓,很快找到突破口——“理财”主题的项目。

当时六年级上学期刚学完“百分数”,马上到年底,对百分数的认识有个最适合的场景——春节发压岁钱。收到压岁钱怎么管理,存起来还是花出去?课堂上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项目主题就成了。在老师的引导下,银行、储蓄、利率等新鲜概念不断被抛出来,极大丰富了原本的教学内容。

项目上要对接目标,下要对接课堂,对于数学学科最难的点是找到合适的问题,把数学中需要建立的模型,准确运用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并指向知识和素养。为解决这个难题,数学团队努力将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数学化,让孩子们在项目中对接数学知识、调用知识、主动探究新知识以解决问题。从生活到学科,再从学科回归生活。

英语:跨学科项目,实现两侧对标

英语课标中主要有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跟PDC的好几个领域都可以对标,团队很早就将项目设计的关注点锁定在学用结合、课内外结合、学科融合上。

“反磨叽攻略”,是英语组设计的经典跨学科项目之一。升入三年级,孩子们的学习任务加重,但他们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时间规划,自律性较差,“磨磨叽叽”的情况时不时会冒出来。那个学期孩子们刚好学习了数学中“时间”的相关知识,于是项目导师就开展了“反磨叽攻略”项目。

“磨叽是怎么形成的?”“它的危害是什么?”“怎样和磨叽说拜拜?”围绕这三个问题,孩子们从日常生活中总结磨叽的原因,寻找破解之法。

通过对“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三个类型资料的英语学习,孩子们有了对学习类型的基础认知,也更加了解自己的情况。运用数学中的“计时器”知识,孩子们制作了1分钟沙漏,提醒自己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加深对时间概念理解的同时,自我规划能力也在无形中培养起来。

项目成果推广环节,孩子们整理出高效利用时间管理生活和学习的好方法,图文并茂地撰写了《反磨叽攻略》白皮书,帮助更多受“磨叽”困扰的同学找回自律,该项目大受好评。

英语跨学科项目“反磨叽攻略”展示内容(部分)

量身定制培训,生成未来教师必备素养

PDC落地最大的考验,是老师的阅历和视野。怎样的老师更符合PDC理念,能引领孩子们成长?学校给出了基本画像:人格特征,要完整而真实;知识结构,要全能型、全科型;思维方法,要保持开放的状态、开放的视野、认知跨边界;教育视野,要具备全球化国际视野。

对此,学校形成干部下沉、行政组长负责制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建立战略发展、教师发展、课程发展、学生发展、品牌宣传、督导评价六大研究院,围绕项目形成教育共同体;校本培训同样遵循“项目—驱动—生成”模式,驱动老师们在项目中发现并修正自我,生成未来教师必备的素养。

· 卷入式——承担微项目,老师“做中学”

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兴趣设计指导学生的小项目。即使是新教师,也不必担心找不准问题而无法实施项目。为确保老师们有充足的学习资源,除了常规培训,学校会为每位老师购买外部资源(如读书卡、听书券等),老师可以自主选择阅读,找到感兴趣的项目,在教研、校区领导班子、学校领航团等各类会议中进一步讨论。

· 沉浸式——参与大项目,新手“学中做”

校级、年级大项目,是很多新加入的年轻老师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不再只是单一的讲座式培训,更多的是项目式参与”,学校结合教师培训项目让大家参与进来,在学中做。比如借助乐高搭建教师心中的未来学校,分析个人的教育愿景,再将个人愿景组成共同的教育图景。类似的项目还有很多。通过学校育人理念、PDC理念相关培训,新教师可以尽快基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设计项目,理解和应用项目。

校本培训项目化,激活老师们的内驱力

· 探究式——牵头精品项目,骨干迭代创新

针对骨干教师,学校鼓励老师们在对接国家课程、符合育人目标的前提下,自主开发或改编经典项目,在项目中打通学科边界,带领学生学以致用、对接生活。学科实践活动项目化中的九大学科主体框架体系构建,也正是在一个个经典项目研究里逐步打磨成型。

· 自主式——管理大项目,专家教师引领成长

学校会先培养出一批专家型教师,在引领年级大项目的时候,他们会根据项目大小和任务轻重,组织协调人员统筹项目规划,推进整个项目,确保如期顺利完成。专家型教师不仅在校内影响了老师和学生,也在访学交流、平台展示中激发了其他学校,催生跨校式项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的育人观、学生观、课程观也会再一次完善。

面向未来的教师素养在变化提升,基于PDC理念,学校仍在不断进行项目群的实施探索,推动老师们“做中学”“学中做”。

(关于呼家楼中心小学PDC项目群育人系统更多内容,详见本期专题深度报道完整版)

责编丨张磊

执行主编丨安迪

0 阅读:0

蒲公英智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