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决战-21

江山如娇一大好 2024-03-21 13:15:19

东北战场与辽沈战役

韩先楚

在与国民党军交战中,使我军深刻体会到无根据地作战的苦处。由于日伪长时间残酷统治,我党工作遭敌严重破坏和抗日联军撤出东北,致使我党我军在人民中影响很小,人民对我军缺乏了解。相反,使国民党一时的欺骗性比较大。这也是这个时期敌强我弱的一个侧面。

在这种无根据地依托的情况下作战,困难很大,不仅得不到群众支援,而且由于到处有土匪骚扰,又加深了这种困难。刚进东北时收编的杂色武装,与国民党军进攻相呼应,纷纷哗变,与我作对。事实教育了大家,不下大力建设东北根据地,争取东北的战略任务是完成不了的。但是在我军主动撤出四平、长春、吉林等大城市和退过松花江时,有些干部和战士对于东北斗争的复杂性、严重性认识不足,仍然缺乏长期斗争和作艰苦群众工作、创建根据地的思想准备,甚至有少数人对斗争前途失去了信心。

党中央为了加强对东北工作的领导,把东北尽快建设成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基地,于一九四六年六月中旬发出了关于东北局干部分工问题给东北局的指示。

调整分工后的东北局于一九四六年七月上旬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局扩大会议。会议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对东北工作的指示精神,分析了国内外和东北形势,总结近一年来斗争的经验教训,确定了今后我党在东北的工作方针和作战方针,并于七月七日会议通过了委托陈云起草的《东北形势和任务》的决议(简称“七七决议”)。

这一决议经中央修改后批准,成为我党领导东北人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夺取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纲领性文件。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它标志着东北的工作方针和作战指导方针,已经沿着中央指示的道路走上正轨。

东北全党全军,随着“七七决议”的传达和贯彻,一万二千干部“脱下皮鞋”,走出城市深入农村,发动群众。野战军抽派三分之一的兵力分散剿匪,创建根据地。广大干部的下乡热潮,群众运动的暴风骤雨,武装剿匪的积极行动,使根据地建设出现了一片新气象,使土匪的社会基础土崩瓦解。解放区的匪患用了不长时间,即被基本肃清。

战场上的暂时休战,为加紧整顿军队提供了机会。东北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军事斗争,如果军队不能有效的制止国民党军进攻,其他都将无从谈起。所以,在创建根据地的同时,抓紧了整顿军队。主力部队整编为五个纵队,十五个师,十个独立师,四十四个独立团,初步建立了炮兵、装甲兵、工兵等兵种。地方部队整编为东、西、南满三个军区,六个小军区。总兵力达到二十三万人。同时各军区组建第一批二线兵团,以备及时开赴前线,补充主力。

在此期间,全国形势变化很大,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全面的反革命内战。

一九四六年七月,东北国民党军主力增加到七个军二十五万人,加特种兵和地方军,总兵力达四十万人。虽然初期作战一再得手,占领了东北中心战略要地,但要继续向北满进攻,深感南满我军对他的威胁,后顾之忧甚大。因而确定了“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企图首先消灭南满我军,尔后集中兵力向北满进攻。

一九四六年十月十九日,国民党军集中八个师,十万多人,占其在东北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分三路向南满进攻。这时,南满我有三纵、四纵两个纵队,四万多人,另有两个独立师。兵力对比,敌占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我军不得不放弃一些地方,集中兵力,争取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我四纵于本溪东南,将分路冒进的敌五十二军二十五师,合围于宽甸新开岭地区。经三天激烈战斗,至十一月二日,将敌自诩为“千里驹”的全美械装备的二十五师八千余人全部歼灭,俘敌师长李正谊、副师长段培德,首创东北战场全歼敌人一个整师的范例。

此战我与敌兵力之比实际为二对一,数量上并非绝对优势,装备上不如敌人。但由于看准了该敌骄傲冒进的突出弱点,抓住了战机,选择了有利地形,兵力部署比较得当;更重要的是前线指挥所冷静沉着,在我部队已向预定阵地运动,中途敌情发生变化,我又屡攻不下且伤亡较大等关键时刻,毅然排除干扰,决心果断坚定,处置迅速准确,发扬了部队勇猛顽强敢打敢拼的战斗作风,终于打成了一个干脆彻底的歼灭战。敌二十五师是杜聿明的起家部队,是抗战时国民党远征军的主力之一,战斗力较强,但遭我全歼,证明了敌之精锐部队也并不难打。

这一胜仗,大杀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我军粉碎敌人进攻的信心,同时掩护了南满我军后方将物资转移到安全地区。嗣后我军放弃安东(今丹东市)、通化和辑安等城镇,敌人凭其兵力优势,继续向长白山压缩。到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下旬,南满根据地仅剩下临江、长白、抚松、蒙江四个完整小县,人口只有二十二万,地区狭小,粮食、被服、弹药以及兵员补充,都出现了很大困难。

0 阅读:116

江山如娇一大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